• 2019年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础研究·论著
    • SIRT1 基因在衰老雌鼠卵巢中的表达变化 *

      2019(7):1-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

      摘要 (667) HTML (0) PDF 740.00 Byte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 SIRT1 基因在衰老雌鼠卵巢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选用 30 只清洁级 SD 雌性大鼠为研究 对象,分别于 6、12、24、48 及 72 周股动脉取血处死。每 3 天对雌鼠进行称重并记录,采用二硫代二硝基苯甲 酸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采用 Fe 3+ 还原法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 ,采用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促黄体激素(LH) 、促卵泡激素(FSH) 、雌二醇(E 2 )水平,光学显微镜观察 卵巢组织结构有无形态学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 SIRT1?mRNA,免疫组织 化学法检测SIRT1蛋白水平。 结果??与6、 12及48周比较, 48和72周雌鼠血清GSH-Px和T-AOC水平下降 ( P ?< 0.05) ,72 周 GSH-Px 与 48 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48 周 T-AOC 与 12 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 ?<0.05) 。与 6、12 及 48 周比较,48 和 72 周雌鼠血清 FSH 和 LH 水平升高( P ?<0.05) ,72 周 FSH 和 LH 水平与 48 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48 和 72 周雌鼠血清 E 2 水平逐渐降低,12 和 24 周 E 2 水平与 48 周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72 周 E 2 水平与各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意义 ( P ?<0.05) 。随着时间的延长, 雌鼠卵巢 SIRT1 基因逐渐降低,48 和 72 周与 6、12 及 24 周 SIRT1?mRNA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48 和 72 周与 6 和 12 周 SIRT1 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72 周与 6、12 及 24 周 SIRT1 蛋白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48 周雌鼠卵巢组织闭锁卵泡增多,黄体和各级发育卵泡减少,组织间 隙可见少量脂滴。72 周雌鼠卵巢组织闭锁卵泡明显增多, 黄体和各级发育卵泡明显减少, 卵泡颗粒细胞减少, 排 列松散, 组织间隙可见大量脂滴, 呈现明显衰老的特征。结论??衰老大鼠体重增加, GSH-Px 和 T-AOC 表达下降, 性激素分泌紊乱, 卵巢 SIRT1?mRNA 表达和蛋白水平降低, 卵巢明显退化。

    • 二甲双胍对博来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

      2019(7):7-1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02

      摘要 (601) HTML (0) PDF 660.00 Byte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博来霉素诱导的中晚期肺纤维化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44只SD雄性大鼠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4只,模型复制成功的24只又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泼尼松组及吡非尼酮组,每组6只。除空白对照组外(予以气管内注射生理盐水1?ml/kg),其余各组予以气管内单次注入博来霉素5?mg/kg以复制肺纤维化模型,模型复制14?d后再予以相应药物干预,用药14?d后处死大鼠取材。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通过ELISA检测肺组织匀浆液、肺泡灌洗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羟脯氨酸(Hyp)的含量。结果 通过气管内单次注射博来霉素能够诱导大鼠肺纤维化。二甲双胍、吡非尼酮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由博来霉素所诱导的肺部炎症及肺纤维化。二甲双胍、吡非尼酮可抑制TGF-β、Hyp的产生,且二甲双胍与吡非尼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泼尼松对中晚期肺纤维化无治疗作用。结论 二甲双胍、吡非尼酮可缓解由博来霉素所诱导的中晚期大鼠肺纤维化。泼尼松对博来霉素所诱导的中晚期大鼠肺纤维化无治疗作用。

    • 牡丹皮、赤芍配伍对活血化瘀疗效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2019(7):13-1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03

      摘要 (561) HTML (0) PDF 674.00 Byte (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牡丹皮、赤芍配伍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凝血酶时间、血栓溶解、全血凝块溶解的影响。并考察两药配伍对没食子酸、芍药苷、丹皮酚的影响。方法 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和凝血酶时间,重量法测定血栓溶解率和全血凝块溶解率,HPLC法测定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 对照组的家兔体外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42.62%,血浆凝血酶时间13.45?s,给予不同药液后,各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下降(P?<0.05),血浆凝血酶时间均上升(P?<0.05),其中,合煎组药效最好,其体外血小板聚集率为20.77%,凝血酶时间为21.01?s。同时24?h内,两药合煎与单煎再混合的血栓溶解率及全血凝块溶解率高于单煎牡丹皮及单煎赤芍。HPLC分析结果显示,两药合煎后与单煎再混合比较,芍药苷含量增加(P?<0.05)、没食子酸含量几乎持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牡丹皮、赤芍合煎,能够促进有效成分的溶出,提高活血化瘀疗效,具有配伍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 塞来昔布联合培美曲塞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增殖、凋亡及PI3K/AKT信号通路 相关蛋白的影响

      2019(7):18-2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04

      摘要 (546) HTML (0) PDF 610.00 Byte (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塞来昔布(Cele)联合培美曲塞(Pem)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Cele和Pem作用于A549细胞,48?h条件下,CCK-8法检测光密度(OD)值,计算半抑制浓度(IC50)作为后续实验的药物浓度;实验分组:对照组(加入培养液)和实验组(分别加入IC50浓度的Cele、IC50浓度的Pem、IC50浓度的Cele+Pem);Cele、Pem单独用药或者联合用药在不同时间条件下(24、36和48?h)作用于A549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择最佳作用时间作为后续实验的干预时间,金氏法评估两药之间的相互关系,流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分布,Western blotting检测AKT、p-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ele和Pem组呈浓度依赖性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但低浓度Cele组(5?μmol/L)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le IC50值为30.51?μmol/L,Pem IC50值为1.33?μmol/L;与对照组比较,Cele和Pem组呈时间依赖性抑制A549细胞增殖,且Cele+Pem组效果最佳。最佳干预时间为48?h,Cele与Pem联合抑制A549细胞增殖;Cele+Pem组与对照组、Cele组及Pem组比较,Cele+Pem组细胞凋亡率和G0/G1期细胞比例升高,p-AKT/GAPDH值下调(P?<0.05),而AKT/GAPDH值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le与Pem联合可抑制A549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G0/G1期阻滞及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KT活性相关。

    • 沉默ADAM17对HT29人结肠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2019(7):24-2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05

      摘要 (567) HTML (0) PDF 622.00 Byte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沉默解聚素-金属蛋白酶17(ADAM17)对HT29人结肠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HT29人结肠癌细胞经慢病毒转染处理后沉默ADAM17蛋白的表达,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ADAM17 mRNA的表达,单层细胞划痕损伤修复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MMP-9蛋白及ERK表达情况。结果 经慢病毒转染处理后HT29细胞的ADAM17表达被抑制(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沉默ADAM17的表达后,转染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被抑制(P?<0.05);沉默ADAM17后,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下调、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1/2)表达水平下降(P?<0.05),但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AM17可能通过抑制ERK通路激活下调MMP-9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胞迁移、侵袭能力。

    • >临床研究·论著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CD96和CD123的表达及对预后的意义*

      2019(7):30-3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06

      摘要 (608) HTML (0) PDF 478.00 Byte (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CD96、CD123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AML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156例AML患者为观察对象,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96、CD123表达情况,并分析CD96、CD123表达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AML患者CD96、CD123的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患者中CD96、CD123阳性表达的缓解率均低于阴性表达者(P?<0.05);AML患者中CD96、CD123阳性表达的生存率均低于阴性表达者(P?< 0.05);AML患者中CD96、CD123阳性表达的化疗后感染、化疗后复发发生率均高于阴性表达者(P?<0.05);AML患者中CD96、CD123阳性表达的中位生存期均低于阴性表达者(P?<0.05)。结论 CD96、CD123在AML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阳性表达可能与原发耐药或复发进展有关,可作为判断AML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

    • RKIP、P27表达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2019(7):34-3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07

      摘要 (564) HTML (0) PDF 483.00 Byte (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P27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6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收集的鼻咽癌黏膜组织76例(病例组)和正常鼻咽组织3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两组标本中的RKIP、P27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RKIP、P27蛋白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 两组RKIP蛋白和P27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RKIP蛋白阳性表达率55.26%低于对照组的86.67%,病例组的P27蛋白阳性表达率77.63%高于对照组的46.67%;发生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Ⅲ期和Ⅳ期鼻咽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患者病灶组织中的RKIP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未发生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Ⅰ期和Ⅱ期鼻咽癌患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Ⅲ期和Ⅳ期鼻咽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患者病灶组织中的P27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未发生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Ⅰ期和Ⅱ期鼻咽癌患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咽癌组织中RKIP蛋白低表达、P27蛋白高表达,并且与鼻咽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基础研究·论著
    • MicroRNA-134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019(7):39-4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08

      摘要 (574) HTML (0) PDF 548.00 Byte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人宫颈癌组织中microRNA-134(miR-134)的表达及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PCR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中miR-134表达水平;在HeLa细胞内过表达miR-134,通过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增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miR-134潜在靶点CCND1表达变化。结果 宫颈癌组织中miR-134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宫颈黏膜组织低(P?<0.05);过表达miR-134能够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P?<0.05)、阻滞细胞周期进展(P?<0.05),并促进细胞凋亡(P?< 0.05);过表达miR-134后抑制HeLa细胞中CCND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宫颈癌组织中miR-134表达水平降低,过表达miR-134能下调CCND1的表达发挥抗癌细胞生长作用。

    • >临床研究·论著
    • microRNA-29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9(7):43-4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09

      摘要 (661) HTML (0) PDF 595.00 Byte (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microRNA-29a(miR-29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miR-29a反义寡核苷酸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初诊结直肠癌患者195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miR-29a表达,培养人结直肠癌LoVo细胞,随机分为ASO-miR-29a组、ASO-对照序列组和空白对照组,检测各组细胞中miR-29a表达,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miR-29a相对表达量为(1.93±0.19),癌旁组织为(1.26±0.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miR-29a相对表达量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组织中miR-29a表达的因素(P?<0.05);ASO-miR-29a组细胞中miR-29a相对表达量低于ASO-对照序列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MTT实验结果显示,ASO-miR-29a组与ASO-对照序列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吸光度值降低(P?<0.05);与ASO-对照序列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ASO-miR-29a 组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均减少(P?<0.05)。结论 miR-29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参与结直肠癌发生、进展过程,特异性抑制结直肠癌细胞中miR-29a表达可减少细胞增殖,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 MicroRNA-122-5p与MicroRNA-199a-5p在EMS患者血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9(7):48-5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10

      摘要 (498) HTML (0) PDF 476.00 Byte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microRNA-122-5p(miR-122-5p)与microRNA-199a-5p(miR-199a-5p)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血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设计,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诊治的EMS患者90例(EMS组)及同期不孕症检查的患者7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人群血清的miR-122-5p和miR-199a-5p的表达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EMS组患者的血清及腹腔液中IL-6、miR-122-5p、miR-199a-5p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均增高。miR-122-5p的表达与IL-6水平(r?=0.578,P?<0.05)、miR-199a-5p表达(r?=0.721,P?<0.05)呈正相关。miR-199a-5p的表达与IL-6水平(r?=0.562,P?<0.05)呈正相关。miR-122-5p和miR-199a-5p检测EMS的敏感性分别为94.7%和92.1%,特异性分别为90.5%和88.6%。结论 血清miR-122-5p和miR-199a-5p在EMS患者中的表达增加,miR-122-5p与miR-199a-5p有成为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 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识别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途径

      2019(7):53-60. DOI: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11

      摘要 (580) HTML (0) PDF 547.00 Byte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疾病(CAD)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的转录组变化。方法 选取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8例CAD患者,并根据有无T2DM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D组,n?=5)和非糖尿病组(ND组,n?=3)。对8例患者EAT样本进行RNA测序分析。基因富集分析以鉴定受差异表达基因影响的途径。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验证靶基因的变化。结果 有592个基因在D组EAT中差异表达。在D组EAT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炎症相关反应,例如CSF3、IL-1β,IL-6。KEGG通路分析证实,上调的基因参与炎症途径,如肿瘤坏死因子(TNF),NF-κB及AGE-RAGE。在氧化应激途径中通过实验验证两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FRA1和PTX3)。结论 糖尿病EAT的转录组变化与高血糖引起的氧化应激密切相关,其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激活了氧化应激反应并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

    • >综述
    • 周细胞在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19(7):61-6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12

      摘要 (804) HTML (0) PDF 402.00 Byte (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卒中是一种突发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脑卒中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周细胞在脑卒中的进展和痊愈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周围血管的多潜能细胞和参与血脑屏障(BBB)的主要细胞成分,周细胞具有包括作为干细胞和祖细胞,维持BBB完整性等多种功能。该文将对周细胞在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尤其是影响脑血流、BBB完整性、血管发生、免疫反应、疤痕形成及纤维化等方面作一个综述。

    • >新进展研究·论著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重叠急性加重风险的相关研究*

      2019(7):66-71. DOI: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13

      摘要 (661) HTML (0) PDF 510.00 Byte (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CO)患者急性加重风险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住院的ACO患者52例,依据外周血EOS百分率将其分为两组:升高组(EOS百分率>2%)22例;正常组(EOS百分率≤2%)30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肺功能、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诱导痰EOS百分率、住院时间、急性加重频次及间隔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升高组患者的外周血EOS计数、白细胞计数、CRP水平及诱导痰EOS百分率较正常组均高(P?<0.05);升高组患者的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较正常组均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升高组患者的急性加重次数增多(P?<0.05),急性加重的间隔时间缩短(P?<0.05),住院时间延长(P?< 0.05);外周血EOS百分率与急性加重频次呈正相关(r?=0.706,P?=0.000),与急性加重的间隔时间呈负相关(r?= -0.636,P?=0.000);外周血EOS计数与急性加重频次呈正相关(r?=0.690,P?=0.000),与急性加重的间隔时间呈负相关(r?=-0.599,P?=0.000)。结论 外周血EOS水平与ACO患者急性加重的风险有关,外周血EOS水平增高提示ACO患者急性加重的风险可能增加。

    • 3种辅助检查诊断涎腺肿瘤符合率的比较研究*

      2019(7):72-75. DOI: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14

      摘要 (500) HTML (0) PDF 371.00 Byte (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口腔涎腺肿瘤不同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提供术前快速、简便、有效、低成本 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74例常见涎腺肿瘤B超检查、细针吸取细胞学和术中冷冻切片镜检,并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对比。结果 ①B超与石蜡切片对比总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3.2%,其中良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5.2%,恶性肿瘤符合率为73.3%。②细针吸取细胞学与石蜡切片对比总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7.0%,其中良性肿瘤为88.6%,恶性肿瘤为79.2%;明确诊断总的符合率为63.8%,其中良性肿瘤为64.0%,恶性肿瘤为62.5%。③冷冻切片与石蜡切片对比总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4.9%,其中良性肿瘤为97.4%,恶性肿瘤为83.0%。结论 术中冷冻切片对于涎腺肿瘤的诊断符合率较细针吸取细胞学及B超检查的符合率高,但细针吸取细胞学与B超在术前诊断和治疗计划中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 血清Periostin水平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控制管理中的临床意义*

      2019(7):76-7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15

      摘要 (500) HTML (0) PDF 421.00 Byte (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Periostin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哮喘控制管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支气管哮喘患儿148例为哮喘组,按其控制水平分为哮喘未控制组58例、部分控制组45例、良好控制组45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儿童27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Periostin水平,哮喘患儿行肺功能检查。结果 ①支气管哮喘未控制组血清Periostin水平高于对照组、部分控制组及良好控制组(P?<0.05);②支气管哮喘良好控制组血清Periosti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③支气管哮喘部分控制组血清Periostin水平与对照组和良好控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支气管哮喘未控制组、部分控制组、良好控制组肺功能FEV1 %处于递增趋势(P?<0.05);⑤哮喘组患儿血清Periostin水平与FEV1 %呈负相关(r?=-0.729,P?=0.000)。结论 未控制的哮喘患儿血清Periostin水平升高,但其水平不能判断疾病控制情况。

    • >基础研究·论著
    • 血清铁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造影剂引起肾病发生的预测研究*

      2019(7):80-8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16

      摘要 (559) HTML (0) PDF 496.00 Byte (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SF)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造影剂引起肾病(CIN)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承德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ACS患者368例。据入院发病时血清铁蛋白水平以三分位数法分为3组(A组SF<160?ng/ml,B组SF 160?ng/ml~< 258?ng/ml,C组SF≥258?ng/ml),比较不同组ACS患者PCI术后CIN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368例患者发生CIN 39例,发生率为10.6%;A组106例,发生CIN 9例,发生率为8.5%;B组153例,发生CIN 11例,发生率为7.2%;C组109例,发生CIN 19例,发生率为17.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显示SF为239.5?ng/ml时预测CIN发生具有68.4%的敏感性和65.2%的特异性(曲线下面积为0.727,95% CI:0.663,0.7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SF≥258?ng/ml,[OlR=2.677(95% CI:1.606,4.462),P?=0.000]、血清肌酐升高[OlR=1.029(95% CI:1.001,1.058),P?=0.046]、血清尿素升高[OlR= 1.553(95% CI:1.145,2.107),P?=0.005]是CIN发生的危险因素,射血分数升高[OlR=-0.054(95% CI:0.898,0.999),P?=0.048]是CIN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高水平SF、术前肾功能异常对ACS患者介入治疗后CIN具有预测作用,射血分数是CIN发生的保护因素。

    • >新进展研究·论著
    • D-二聚体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2019(7):86-9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17

      摘要 (603) HTML (0) PDF 451.00 Byte (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确诊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进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648例。根据入院次日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成两组,低D-二聚体组和高D-二聚体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情况,以及随访1年记录临床终点事件。通过Cox回归分析研究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与血浆低D-二聚体水平患者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患者中男性比例更低、心率更快、肌酐水平更高,并且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病死率更高(P?<0.05)。根据Cox分析提示,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是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预测因素(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患者长期的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病死率更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提前肝素化和超选择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对STEMI患者PCI的影响*

      2019(7):92-9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18

      摘要 (564) HTML (0) PDF 453.00 Byte (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提前肝素化和超选择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STEMI患者行急诊PCI共12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CI程序,观察组采用提前肝素化、直接用指引导管造影和超选择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比较两组靶血管TIMI血流3级的校正帧数,术后90?min的心电图ST段回落率,入院后30?min、6、12、24、36和48?h的心肌型酸酶同工酶(CK-MB)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值和到达峰值时间,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严重出血事件。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TIMI校正帧数减小,ST段回落率增加,CK-MB和cTn?I的峰值降低,峰值时间提前,MACE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严重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前肝素化和超选择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对STEMI患者急诊PCI可缩短缺血心肌再灌注时间,增加心肌存活,改善近期预后。

    • 腰方肌阻滞与髂筋膜阻滞对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研究*

      2019(7):97-10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19

      摘要 (531) HTML (0) PDF 483.00 Byte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髂筋膜阻滞在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单次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术毕使用0.25%罗哌卡因30?ml行超声引导下后方穿刺入路腰方肌阻滞(QL3),B组术毕使用行0.25%罗哌卡因30?ml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每组30例。术后均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分别记录A组与B组操作完成时间,术后6?h(T1)、8?h(T2)、12?h(T3)、24?h(T4)患者的静息状态及被动运动VAS评分;舒芬太尼使用累计量;麻醉相关并发症;术后24?h患者麻醉满意度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静息及被动运动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T1、T2、T3、T4静息及被动运动VAS评分均低于B组(P?<0.05)。A组静脉自控镇痛泵舒芬太尼使用量少于B组(P?<0.05)。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总体满意度高于B组。结论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在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效果好,安全可行,能减少术后静脉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提高患者的总体满意度。

    •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2019(7):102-10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20

      摘要 (568) HTML (0) PDF 469.00 Byte (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2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preD组)、右美托咪定后处理组(posD组)及右美托咪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组(pre-posD组),每组40例。preD组和pre-posD组于阻断主动脉前30?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μg/kg,posD组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posD组和pre-posD组于开放主动脉前30?min灌注液中加入右美托咪定0.2~1.0?μg/kg进行心脏灌注,preD组灌注液中加入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麻醉诱导前5?min(T0)、开放主动脉后15?min(T1)、体外心肺转流(CPB)结束时(T2)、术后4?h(T3)、术后16?h(T4)、术后36?h(T5)、术后72?h(T6)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记录心脏复跳时间和心脏复跳情况,记录3组前并行循环时间(Tpre)、主动脉阻断时间(Tab)及后并行循环时间(Tpos)。检测各时间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浓度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结果 不同时间点3组HR、MA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6 时pre-posD组血浆TNF-α浓度低于preD和posD组(P?<0.05)。T2~T6时pre-posD组血浆IL-6浓度低于preD组和posD组(P?<0.05)。T1~T6时pre-posD组血浆CK-MB活性弱于preD组和posD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较单纯的预处理或单纯的后处理能更有效地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功能。

    • 枸橼酸咖啡因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2019(7):108-11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21

      摘要 (519) HTML (0) PDF 447.00 Byte (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确诊为新生儿RDS且需要机械通气的患儿100例,在入院后按照就诊时间随机分成枸橼酸咖啡因+机械通气治疗组(联合组)以及机械通气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机械通气时间、给氧时间、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联合组的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给氧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平均住院时间和院内感染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RDS患儿给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给氧时间,但在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方面无优势。

    • 右美托咪定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移植围手术期血糖的影响

      2019(7):113-11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22

      摘要 (815) HTML (0) PDF 415.00 Byte (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麻醉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肾移植术的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随机盲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组于麻醉诱导前10?min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 10?min内泵注完毕,麻醉维持阶段以0.3 μg/(kg·h)泵注,术毕前1?h停止泵注;C组以同样的方式、时点给予生理盐水,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药物相同。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T0),给予负荷量后(T1)、插管即刻(T2)、停用右美托咪定30 min(T3)、在PACU拔管前(T4)、拔管后(T5)各时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血糖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点的血糖、MAP、HR及BIS值比较有差异(均P?<0.05);两组间血糖、MAP、HR比较有差异(均P?<0.05),BIS值比较无差异(P?> 0.05);两组血糖、MAP、HR变化趋势有差异(均P?<0.05),两组BIS值变化趋势无差异(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糖尿病肾病同种异体肾移植术中,且可以改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 血友病性慢性疼痛的综合康复治疗

      2019(7):117-12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23

      摘要 (533) HTML (0) PDF 484.00 Byte (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物理治疗结合传统康复手段治疗血友病性慢性疼痛。方法 9例诊断为血友病性慢性疼痛的患者接受为期3周的物理治疗和治疗性按摩,分别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血友病关节健康评分量表(HJHS)评分及血友病功能独立性(FISH)评分对治疗前后患者疼痛、关节健康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VAS评分、FISH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J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的综合康复治疗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而且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 >临床报道
    • 52例化脓性汗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异质性分析*

      2019(7):121-12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24

      摘要 (584) HTML (0) PDF 463.00 Byte (1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人群化脓性汗腺炎(HS)临床特征以及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52例HS患者(其中1例有家族史),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收集每位患者的外周血标本,采用Sanger直接测序的方法,在每位患者中对NCSTN、PSENEN和PSEN1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①经典型(腋窝-乳房型)HS为23例、聚合型HS为18例、摩擦疖肿型HS为5例、瘢痕-毛囊炎型HS为6例;②51例散发HS和1例具有家族史的HS中未发现NCSTN、PSENEN和PSEN1基因突变位点。结论 52例HS患者的临床类型以经典型和聚合型为主;家族性和散发性HS发病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异质性。

    • >病例报告
    •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合并酮症酸中毒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及下丘脑综合征 1 例

      2019(7):125-12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25

      摘要 (1129) HTML (0) PDF 271.00 Byte (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以运动迟缓、肌强直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1 例

      2019(7):127-12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07.026

      摘要 (514) HTML (0) PDF 309.00 Byte (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