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1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础研究·论著
    • 量子点流式微球技术用于DNA的检测研究*

      2020(13):1-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01

      摘要 (586) HTML (0) PDF 514.00 Byte (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一种基于新型纳米材料量子点的流式微球技术,用于高通量的DNA检测,实现DNA的快速、低成本检测。方法 将能与靶DNA一端杂交的探针DNA(P1)标记在微球表面,与DNA配对杂交后,加入能与靶DNA另一端杂交的量子点标记的探针DNA(P2),组装成一种流式微球-探针P1、靶DNA、量子点-探针P2的夹心复合结构,通过测定杂交前后平均荧光强度的变化检测DNA的浓度。结果 该新型检测方法可以区分出完全互补、单碱基错配及完全非互补的DNA(P?<0.05),且随着DNA浓度的升高,检测到的平均荧光强度逐渐增强(P?<0.05),对DNA的最低检出限可达0.2?nmol/L。结论 新型量子点流式微球技术检测DNA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等优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具有潜力的新型临床检测方法。

    • 白藜芦醇抑制胃癌细胞株MKN45增殖的机制研究*

      2020(13):6-1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02

      摘要 (668) HTML (0) PDF 535.00 Byte (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白藜芦醇抑制胃癌MKN45细胞增殖及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白藜芦醇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常规培养胃癌MKN45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MEK/ERK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组(PD98059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100?μmol/L)、 白藜芦醇高剂量组(400?μmol/L)。各组细胞处理1、2和4?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Ras、Raf、MEK、ERK1/2蛋白的表达,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Ras、Raf、MEK、ERK1/2蛋白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D98059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和白藜芦醇高剂量组细胞在处理1、2和4?h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PD98059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和白藜芦醇高剂量组细胞Ras、Raf、MEK和ERK1/2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白藜芦醇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 0.05);MEK和ERK1/2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且PD98059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和白藜芦醇高剂量组细胞ERK1/2的荧光强度均减弱。结论 白藜芦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胃癌细胞株MKN45的增殖,可能与抑制MEK/ERK信号通路,减弱Ras、Raf、MEK和ERK1/2的表达有关。

    • 欧前胡素对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2020(13):11-1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03

      摘要 (367) HTML (0) PDF 641.00 Byte (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欧前胡素对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32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欧前胡素30?mg/kg组、欧前胡素60?mg/kg组。用欧前胡素预处理,脂多糖诱导进行模型复制,7?h后收集小鼠肺组织。测量肺湿/干重比,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小鼠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及活性氧类(ROS)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组织损伤评分、肺组织ROS水平及PI3K、Akt、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TNF-α、IL-1β的释放及MMP-9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欧前胡素组能够减轻肺组织损伤,降低肺损伤评分(P?<0.05),降低小鼠肺组织中ROS水平及PI3K、Akt、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P?<0.05),降低TNF-α、IL-1β的释放及MMP-9蛋白表达水平(P?<0.05);与欧前胡素30?mg/kg组比较,欧前胡素60?mg/kg组小鼠肺损伤评分、肺组织ROS水平、Akt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TNF-α的释放及MMP-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I3K蛋白磷酸化水平及IL-1β的释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欧前胡素对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中ROS被抑制,以及ROS介导的PI3K/Akt/NF-κB通路被抑制有关。

    • 槲皮素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020(13):19-2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04

      摘要 (1080) HTML (0) PDF 406.00 Byte (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槲皮素是否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气道炎症具有抑制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卵蛋白(OVA)致敏并行雾化激发复制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将36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哮喘模型组(OVA组)、槲皮素低剂量组(LOW组)、槲皮素中剂量组(MID组)、槲皮素高剂量组(HIGH组)剂量组、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POS组)。对小鼠哮喘症状的程度进行评分;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IL-5的水平;qRT-PCR检测肺组织miR-155的水平。结果 与CON组比较,OVA组小鼠的哮喘症状评分较高,IL-4、IL-5和miR-155表达水平上调(均P?<0.05)。与OVA组小鼠比较,随着槲皮素药物浓度的升高,槲皮素不同浓度组小鼠的哮喘症状评分下降,IL-4、IL-5和miR-155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结论 槲皮素能改善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其机制可能与下调IL-4、IL-5和miR-155表达有关。

    • >临床研究·论著
    • 超声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二尖瓣环移位参数及其与血清Hcy、vWF及CysC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2020(13):23-2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05

      摘要 (488) HTML (0) PDF 445.00 Byte (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二尖瓣环移位(MAD)参数及其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胱抑素C(CysC)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CHD患者100例,根据临床表现、血清酶学改变及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心绞痛46例)和B组(心肌梗死54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MAD参数,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血清Hcy、vWF及CysC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MAD参数与血清Hcy、vWF及Cys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B组各MAD参数值均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各MAD参数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A、B组血清Hcy、vWF水平升高,血清CysC水平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血清Hcy、vWF水平升高,血清CysC水平降低(P?<0.05)。各MAD参数与血清Hcy、vWF呈负相关,间隔瓣环插入点最大位移(TMAD1)、侧壁处瓣环插入点最大位移(TMAD2)、室间隔—侧壁瓣环点连线中点的最大位移(TMADmid)与血清CysC呈正相关(P?<0.05)。结论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测量的MAD参数可作为CHD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依据。

    • 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

      2020(13):27-3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06

      摘要 (907) HTML (0) PDF 441.00 Byte (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25-羟维生素D[25-(OH)D]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RA患者(456例)作为RA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270例),按照血中25-(OH)D浓度不同分为缺乏组(<20?ng/ml)、不足组 (20~<30?ng/ml)及正常组(≥30?ng/ml),记录各组患者压痛关节计数(TJC28)、肿胀关节计数(SJC28),用28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估RA疾病活动度,分析比较25-(OH)D水平与RA患者的抗环瓜氨 酸肽抗体(ACPA)阳性率、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D-二聚体、Ca2+、血沉(ESR)、TJC28、SJC28和DAS28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25-(OH)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组低于健康对照组; 456例RA患者中,25-(OH)D正常组仅占11.4%(52/456);正常组、不足组和缺乏组在ACPA阳性率、DAS28≥2.6分的百分率、25-(OH)D、D-二聚体、Ca2+、ESR、TJC28及SJC28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25-(OH)D水平与ESR、D-二聚体、ACPA阳性率、SJC28、TJC28和DAS28呈负相关(均P?<0.05),与Ca2+呈正相关(P?<0.05)。结论 RA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普遍较低,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可作为RA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参考指标。

    • 盐酸法舒地尔对PCI术后慢血流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020(13):31-3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07

      摘要 (399) HTML (0) PDF 560.00 Byte (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对减轻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慢血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实施PCI治疗慢血流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6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术后同时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疗程2周。对比两组的血管内皮损伤、内皮舒张及炎症指标。治疗后随访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发生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eNOS)、血管舒张功能(FMD)、血管内皮舒张功能(NMD)、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EMPs、vWF、ET-1、IL-6、CRP和TNF-α降低,NO、eNOS、FMD及NMD 升高;治疗前后两组比较,治疗后患者外周血EMPs、vWF、ET-1、IL-6、CRP及TNF-α较治疗前降低(P?<0.05),NO、eNOS、FMD及NMD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降低 (P?<0.05)。结论 冠心病PCI术后采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能减轻慢血流冠心病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血清铁蛋白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2020(13):37-4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08

      摘要 (468) HTML (0) PDF 449.00 Byte (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血清铁蛋白(SF)水平与糖尿病肾病 (DKD)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3月—2018年9月江阴市人民医院DKD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该院T2DM不合并DKD患者60例为对照组,另选取健康者60例作为健康组。检测、计算并比较每位患者的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检测血清中SF及SAA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患者血清SF、SAA水平与eGFR或UACR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SF、SAA水平与DKD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血清SF及SAA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组(P?<0.05),对照组血清SF及SAA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血清SF、SAA分别与UACR呈正相关(rs?=0.495和0.506,均P?=0.000),与eGFR呈负相关(rs?= -0.421和-0.434,P?=0.002和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F、SAA水平高是DKD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eGFR检测DK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5(95% CI:0.465,0.88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8%(95% CI:69.2,74.5)和80.2%(95% CI:78.6,81.3);UACR检测DKD的AUC为0.814(95% CI:0.650,0.97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6%(95% CI:71.3,76.8)和82.4%(95% CI:80.4,84.7);SF+SAA联合检测DKD的AUC为0.950(95% CI:0.875,1.00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1% (95% CI:79.5,84.9)和90.1%(95% CI:88.5,92.2)。SF+SAA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高于eGFR和UACR检测。结论 SF和SA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eGFR,两者联合检测可作为DKD早期诊断的方法。

    • >综述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2020(13):42-4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09

      摘要 (915) HTML (0) PDF 474.00 Byte (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免疫治疗已经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之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重要手段,并表现出了显著且更加持久的疗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PIs)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阻断抑制性信号通路,促进T细胞活化,进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CTLA-4)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抑制剂在肺癌的治疗中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该文对ICPIs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进展及目前面临的困境进行综述,希望为后续NSCL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自噬与神经性疼痛

      2020(13):47-5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10

      摘要 (894) HTML (0) PDF 425.00 Byte (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经性疼痛是由外周和中枢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介导的疼痛超敏反应,由于神经细胞受体、酶、离子 通道的复杂变化,神经性疼痛的治疗仍是全世界健康问题的重大挑战。神经系统中,自噬对神经元的生存和动态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其所需基因的特异性消耗,足以导致神经元的死亡,自噬功能障碍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础。该文讨论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过程中自噬的可能作用机制,以及可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 靶点。

    • >新进展研究·论著
    • 腹膜透析腹膜炎的影响因素及短期预后分析*

      2020(13):51-5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11

      摘要 (400) HTML (0) PDF 429.00 Byte (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膜透析患者的7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发生情况设为感染组46例和对照组30例。分析腹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观察记录单发腹膜炎和多发腹膜炎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 76例腹膜透析患者,未发生腹膜炎患者30例(39.47%),46例(60.53%)患者感染腹膜炎56例次,其中1例感染4次,2例感染3次,4例感染2次;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原发疾病、体重指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透析液浓度、透析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文化水平、民族、高糖透析液使用、C反应蛋白、白蛋白、血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一般非条件Logistic分析,年龄[OlR=1.893 (95% CI:1.512,3.026)]、文化水平低下[OlR=2.318(95% CI:1.389,3.225)]、民族[OlR=0.724(95% CI:0.389,0.895)、C反应蛋白水平[OlR=0.724(95% CI:0.389,0.895)]、白蛋白水平[OlR=1.595(95% CI:1.090,2.335)]、血钾水平[OlR=1.625(95% CI:1.079,2.449)]、高糖透析液使用[OlR=1.186(95% CI:0.822,1.710)]均是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单发腹膜炎缓解例数多于多发腹膜炎(P?<0.05),多发腹膜炎患者拔管率及病死率高于单发性腹膜炎(P?<0.05)。结论 患者年龄、文化水平、民族、高糖透析液使用、C反应蛋白、白蛋白、血钾是腹膜透析发生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多发性腹膜炎患者拔管率增加,预后差。临床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干预可有效提高腹膜透析腹膜炎患者生存率。

    • 两种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功能恢复的对比研究*

      2020(13):56-6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12

      摘要 (568) HTML (0) PDF 539.00 Byte (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由颈前路实施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经后路实施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期间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等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要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3及6个月时观察组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及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保持颈椎曲度,减轻疼痛症状,效果优于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 不同HRCT表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和HRCT定量指标的对比研究*

      2020(13):62-6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13

      摘要 (845) HTML (0) PDF 442.00 Byte (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表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和HRCT定量指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COPD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和血气测定、肺功能检查、HRCT检查,测定肺功能指标、HRCT定量指标(包括气道管壁定量指标和肺气肿定量指标),气道管壁定量指标包括支气管腔内径(LD)、管壁厚度(WT)、管壁面积占支气管断面总面积的百分比(WA%)和气管壁厚度/ 伴行肺动脉直径(WT/PA),肺气肿定量指标包括总肺体积(TLV)、总肺气肿体积(TEV)和肺气肿指数(EI)。根据HRCT图像有无肺气肿或支气管壁的增厚情况将患者分为A、E、M 3种表型,比较3种表型患者血常规、血气指标、肺功能以及HRCT定量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COPD患者的HRCT表型中A型50例(62.50%)、E型16例(20.00%)、M型14例(17.50%)。不同HRCT表型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血氧饱和度(Sa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RCT表型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FEV1%预计值)、残气量(RV)、肺总量(TLC)和RV/T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RCT 表型组患者WT、WA%、WT/PA、TLV、TEV和E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HRCT 表型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和HRCT定量指标不同,区别不同HRCT表型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围生期母婴结局与TBil和DBil水平及其比值变化的研究

      2020(13):67-7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14

      摘要 (326) HTML (0) PDF 418.00 Byte (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比值变化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孕妇围生期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治疗的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的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体内DBil和TBil的比值,分为观察Ⅰ组(0.50~0.75)和观察Ⅱ组(>0.75),每组50例。以同期5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体内TBil、DBil和胆汁酸(TBA)水平及各组母婴并发症及结局情况。结果 观察Ⅱ组血清TBA、TBil和DBil水平高于观察Ⅰ组和对照组(P?<0.05),观察I组的血清TBA、TBil和DBi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的结局,观察I组的剖宫产分娩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观察Ⅱ组,产后出血量少于观察Ⅱ组(P?<0.05);新生儿结局(早产、胎儿窘迫、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和出生体重),观察Ⅰ组均优于观察Ⅱ组(P?<0.05)。结论 血清TBil和DBil可反映妊娠妇女早期肝内胆汁淤积情况,通过血清DBil和TBil的比值可以及早判断病情,及时干预,在改善围生期母婴结局上具有一定意义。

    • 肥胖对加速康复流程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

      2020(13):7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15

      摘要 (338) HTML (0) PDF 428.00 Byte (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加速康复流程下肥胖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关节外科中心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18~<24?kg/m2)、超重组(24~<28?kg/m2)和肥胖组(≥28?kg/m2),比较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总失血量、术中输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和血容量(PBV)的比值、异体输血率、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变化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肥胖组患者的PBV最高(P?<0.05),肥胖组患者的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与超重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和PBV的比值、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没有异体输血、肺栓塞和切口深层感染,3组深静脉血栓、切口红肿渗出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加速康复流程下,肥胖患者行TKA围术期失血风险更高,其中隐性失血是主要原因,但肥胖患者失血量和血容量的比值、异体输血率、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变化量并没有升高。

    • 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13):75-7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16

      摘要 (829) HTML (0) PDF 431.00 Byte (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硬膜外镇痛分娩产妇发生产间发热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产科行硬膜外镇痛分娩的产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发生产间发热(发热组),106例产时体温正常(正常组)。对两组产妇的基线资料、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等因素进行比较,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产间发热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发热组的初产妇、产前抑郁、产前焦虑占比及体重指数(BMI)高于正常组(P?<0.05),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产程、分娩镇痛时间长于正常组(P?<0.05),阴道检查次数多于正常组(P?<0.05),羊水污染发生率和缩宫素使用率高于正常组(P?<0.05),硬膜外镇痛间断给药占比低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OlR= 1.014(95% CI:0.924,1.556)]、产程[OlR=1.114(95% CI:0.984,1.526)、阴道检查次数[OlR=1.547(95% CI: 1.140,3.246)]、分娩镇痛时间[OlR=1.122(95% CI:1.036,1.769)]、缩宫素使用率[OlR=2.160(95% CI:1.774,2.965)]、BMI [OlR=2.324(95% CI:1.057,2.965)]、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OlR=1.322(95% CI:1.247,3.668)]均是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出现产间发热的危险因素。结论 硬膜外镇痛分娩产妇发生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素众多,如BMI、产程、阴道检查次数、分娩镇痛时间、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等,临床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及时予以干预或调整镇痛给药方案,以减少产间发热风险。

    •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对腰椎间盘手术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

      2020(13):80-8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17

      摘要 (350) HTML (0) PDF 477.00 Byte (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检测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临床疗效的判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长沙市第一医院和湖南省人民医院骨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Quadrant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术后均进行脊柱-骨盆矢状面检测,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来评价临床及神经恢复效果,按照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结果 以治疗效果为金标准,治疗有效66例,无效24例。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预测有效66例,无效24例,矢状面参数预测敏感性为93.9%,特异性为91.7%,准确性为93.3%,阳性预测值96.9%,阴性预测值为84.6%。经Kappa检验评估一致性,κ值为0.83。治疗前矢状面失平衡28例(31.1%),治疗后矢状面失平衡13例(14.4%),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骶骨角(SS)、腰椎前凸(LL)和骨盆透射角(PI)较治疗前降低(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骶骨角为0.860,腰椎前凸为0.867,骨盆透射角为0.592。术后2周VAS、ODI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 脊柱-骨盆矢状面不平衡与腰椎退行性变有关,Quadrant通道下微创TLF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佳,术前矢状面参数检测有助于预测术后疗效。

    • 二级预防对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意义

      2020(13):84-8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18

      摘要 (426) HTML (0) PDF 544.00 Byte (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二级预防在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临床疗效、患者依从性及经济学评价。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诊断明确的,并使用中等风险化疗方案,有二级预防指征的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72例,给予二级预防,根据使用的药物进一步分为A1组(37例)和A2组(35例)。A1组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μg/kg皮下注射;A2组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6?mg皮下注射。B组59例,化疗规律检测血常规,当出现2~4度粒细胞减少时,给予rhG-CSF 5?μg/kg皮下 注射。比较A、B组患者能够按既定周期足剂量化疗的病例数、3、4度粒细胞减少人次、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人次、化疗周期天数、患者依从病例数、非化疗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 按周期足剂量化疗病例数:A组高于B组(P?<0.05);3、4度粒细胞减少人次:A组少于B组(P?<0.0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人次:A组少于B组(P?<0.05);化疗周期平均天数:A组少于B组(P?<0.05);依从率: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化疗产生费用:A组费用高于B组(P?<0.05)。结论 规范的二级预防能够明显减少发生3、4度粒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人次,能够较好地保证患者按周期足剂量完成化疗。选用rhG-CSF还是PEG-rhG-CSF进行二级预防,需要考虑患者依从性和经济条件。

    • >临床报道
    • 7例原发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

      2020(13):90-9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19

      摘要 (401) HTML (0) PDF 442.00 Byte (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肾内科2012年1月—2018年2月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7例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 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28~63岁,平均44.1岁;5例为双下肢浮肿,1例为尿中泡沫增多,1例以尿蛋白增多为主要表现;其中4例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3例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仅1例有高血压病史,6例伴有镜下血尿,7例均有蛋白尿,肾功能均正常。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相关检查均为阴性。光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均弥漫增厚,6例伴有较明显的钉突形成,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轻度增生,肾小管及肾间质未见明显病变。电子显微镜下7例毛细血管襻上皮下均见大小不等块状电子致密物沉积,6例可见节段钉突形成,系膜区及系膜旁区均可见少量中度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见IgG均沿毛细血管襻颗粒状沉积,IgA系膜区团块状及分支状沉积。免疫组织化学见C4d均沿毛细血管襻颗粒状沉积。结论 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发病率较低,临床以蛋白尿及镜下血尿为主要表现,发病时肌酐大部分正常。光学显微镜下以膜性肾病特点为主,肾小管及肾间质病变轻微,免疫荧光IgA是诊断该病的必要条件,C4d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标志物;治疗尚无统一标准,需要更多病例的进一步研究。

    • >病例报告
    • 鼻腔异物存留十余年致鼻石1例

      2020(13):95-9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20

      摘要 (478) HTML (0) PDF 272.00 Byte (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2020年第卷第13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