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01
摘要:目的 观察七氟醚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对microRNA-203(miR-203)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HCT116细胞分为对照组(5%CO2培养+未转染)、七氟醚组(4%七氟醚+5%CO2培养+未转染),miR-203组(5%CO2培养+转染miR-203 mimics)、miR-203+七氟醚组(4%七氟醚+5%CO2培养+转染miR-203 mimics),miR-203-NC+七氟醚组(4%七氟醚+5% CO2培养+转染miR-203 mimics-NC)。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qRT-PCR法检测细胞的miR-203表达;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ERK、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水平。结果 miR-203+七氟醚可抑制细胞增殖,降低细胞迁移能力,减少穿膜细胞数,降低细胞中p-ERK、MMP-9蛋白表达。结论 七氟醚可抑制HCT116细胞侵袭、迁移,可能是通过上调miR-203表达、阻断ERK/MMP-9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2021(11):7-1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02
摘要: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患者血清microRNA-335(miR-335)、microRNA-497(miR-49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9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诊治的99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结直肠癌组,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99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两组的血清miR-335、miR-497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血清miR-335、miR-497的表达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不同血清miR-335、miR-497表达水平患者的生存率。结果 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清miR-335、miR-497表达水平低于健康组(P <0.05);浸润深度T1、T2,TNM分期Ⅰ、Ⅱ,及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miR-497表达水平高于浸润深度T3、T4,TNM分期Ⅲ,及有淋巴结转移患者(P <0.05);TNM分期Ⅰ、Ⅱ和中高分化患者血清miR-355表达水平高于TNM分期Ⅲ和低分化患者(P <0.05);血清miR-335和miR-497高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高于血清miR-497和miR-335低表达患者(P <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miR-335、miR-497表达水平下降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病情恶化及预后不良有关。
2021(11):13-1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03
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7(IL-37)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的变化,并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7年4月—2019年4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手术切除的结肠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检测其IL-37的表达量;培养结肠癌HT29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转染空白pcDNA3.1质粒的空白质粒组、转染表达IL-37的pcDNA3.1重组质粒的IL-37质粒组,MTS检测3组结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qRT-PCR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B淋巴细胞瘤-2(Bcl-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IL-37、p-STAT3及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IL-37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P <0.05);3组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CyclinD1、Bcl-2、MMP-2、MMP-9 mRNA相对表达量,p-STAT3、p-Akt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37质粒组的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CyclinD1、Bcl-2、MMP-2、MMP-9 mRNA相对表达量,p-STAT3、p-AKT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空白质粒组。结论 IL-37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减少,上调IL-37的表达能够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该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STAT3/Akt通路有关。
2021(11):19-2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04
摘要:目的 探讨环指蛋白2(RNF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NF2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利用过表达的慢病毒转染HCT116细胞构建过表达RNF2的HCT116细胞系,通过CCK-8法、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过表达RNF2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RNF2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 <0.05);不同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RNF2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CT116组、HCT116-control组、HCT116-RNF2组HCT116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CT116-RNF2组细胞增殖速度、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均高于HCT116-control组和HCT116组(P <0.05)。结论 RNF2在结直肠癌中呈高表达,且过表达RNF2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增殖、侵袭能力,可为结直肠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2021(11):25-3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05
摘要:结直肠癌是世界第3大常见的癌症。最近10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所增加,迫切需要降低患者发病率或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随着免疫治疗的成功,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结直肠癌的进展与肿瘤微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肿瘤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并产生逃离的机制极为复杂。该文主要对结直肠癌免疫应答机制和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1(11):31-3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06
摘要: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是一类特殊类型的大肠癌疾病,指同一患者同时或6个月以内于结直肠诊断2个或2个以上相互独立的肠癌病灶。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及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该疾病与孤立性结直肠癌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且临床漏诊率较高,因此提高对这一特殊类型大肠癌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关于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文针对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分子特征、诊治等进行文献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指导临床诊治。
2021(11):37-4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07
摘要: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通过PINK1/Parkin信号通路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组、NP组和GDNF组。对大鼠的一般情况和行为学进行观察和测定;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脊髓;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大鼠脊髓组织中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结果 Sham组大鼠的情况良好;与Sham组比较,术后NP组大鼠侧肢体后爪有内收的现象,偶有大鼠跛行;GDNF干预后大鼠的情况明显好于NP组大鼠。3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痛阀值(TWL)在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CCI)的阈值无明显的变化(P >0.05);术后3 d、7 d和14 d的MWT和TWL比较,NP组大鼠较Sham组大鼠降低(P <0.05);NP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完整自噬小体双膜结构较少,线粒体分别出现肿胀甚至空泡变性,还有大量的线粒体消失不见,少数出现与溶酶体融合;经过GDNF干预后,GDNF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的MWT和TWL较NP组大鼠升高(P <0.05);GDNF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少见自噬小体双模结构,线粒体偶见轻微肿胀和空泡变性,未见溶酶体融合。NP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较Sham组升高(P <0.05);经过GDNF干预治疗后发现,GDNF组大鼠脊髓组织中PINK1和Parkin蛋白降低(P <0.05)。结论 GDNF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从而有效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
2021(11):43-4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08
摘要:目的 探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膝骨关节炎伴膝关节周围韧带钙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0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膝骨关节炎伴膝关节周围韧带钙化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采取膝关节周围钙化点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第2次治疗后、第3次治疗后、第4次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4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同时应用三维彩超评估膝关节周围韧带的钙化吸收情况,并统计治疗结束4周后的患者满意度。结果 不同时间点VAS评分、两组VAS评分、两组VA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下降(P <0.05),第3次治疗后、第4次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4周,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 <0.05)。不同时间点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升高(P <0.05),且第2次治疗后,观察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提高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 <0.05)。不同时间点的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最大横径、两组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最大横径、两组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最大横径的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最大横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2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横径较治疗前缩小(P <0.05),对照组患者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横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膝骨关节炎伴膝关节周围韧带钙化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可促进韧带钙化灶吸收,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推广。
2021(11):49-5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09
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相关因素与胃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肿瘤患者术后血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手术的2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人数,分析肿瘤相关因素对下肢DVT的影响。结果 135例患者中,术后发生下肢DVT 60例(44.4%),其中左下肢19例(14.1%),右下肢11例(8.1%),双侧下肢30例(22.2%)。根据术后下肢DVT情况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两组术前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后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CA125水平升高超过5 u/ml[R=3.227(95% CI:1.181,8.812)]是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新辅助化疗后两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8),非血栓组缓解率更高。结论 术后CA125水平较术前升高超过5 u/ml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人数明显增加;新辅助化疗后病情缓解的患者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降低。
2021(11):54-5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10
摘要:目的 探究能谱CT多参数成像评估胆固醇结石和非胆固醇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25枚胆结石置入猪肝模型中行CT能谱模式扫描,并重建普通螺旋CT图像,测量所有胆结石单能量40 keV、100 keV时的CT值(HU40 keV、HU100 keV)、有效原子序数(Eff-Z)和普通螺旋CT值(HU120 kVp like),并计算40~100 keV区间能谱衰减斜率(K),根据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分为胆固醇结石组56枚和非胆固醇结石组69枚。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各参数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胆结石成分的独立影响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影响效能及截断值。招募胆结石患者80例,术前行CT能谱模式扫描并重建普通螺旋CT图像,分别预测术前胆结石成分,术后取出86枚胆结石行红外光谱分析,分析各参数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体外非胆固醇结石组HU40 keV、HU100 keV、Eff-Z、K值及HU120 kVp like与胆固醇结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胆固醇结石组高于胆固醇结石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Eff-Z[R=12.57(95% CI:5.38,29.35)]是胆固醇和非胆固醇结石的影响因素,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95% CI:0.928,0.997),对应截断值为7.27。体内验证结果显示,以术后红外光谱分析为参照,能谱CT预测胆结石成分的总准确率为91.86%(95% CI:0.831,0.967),而普通螺旋CT预测的总准确率仅为77.9%(95% CI:0.690,0.872),能谱CT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κ =0.832,P <0.05)。而普通螺旋CT值预测胆结石成分结果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一致性一般(κ =0.561,P <0.05)。结论 能谱CT多参数成像可较准确地评估胆结石成分,尤其以Eff-Z参考价值为佳,优于普通螺旋CT扫描。
2021(11):60-6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11
摘要:目的 探讨粪便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对溃疡性结肠炎镜下活动和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2017年3月—2019年5月就诊的18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粪便CHI3L1的差异,分析粪便CHI3L1与溃疡性结肠炎Seo.m临床活动指数(Seo.m CAI)和溃疡性结肠炎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粪便CHI3L1水平,预测UC镜下活动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准确性,确定最佳诊断分界点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CHI3L1水平75.91(17.25,834.72)ng/ml高于健康对照者5.17(3.18,16.45)ng/ml(P <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活动性评估,Seo.m CAI Ⅰ级、Ⅱ级和Ⅲ级3组粪便CHI3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镜下活动性评估,UCEIS镜下缓解、轻-中度活动和重度活动3组粪便CHI3L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CHI3L1水平与Seo.m CAI和UCEIS呈正相关(rs=0.580和0.760,均P <0.05)。粪便CHI3L1水平预测溃疡性结肠炎镜下活动和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9(95% Cl:0.877,0.974)和0.908(95% Cl:0.842,0.965)。当粪便CHI3L1>15.28 ng/ml时对诊断溃疡性结肠炎镜下活动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25%(95% Cl:0.895,0.992)和86.39%(95% Cl:0.787,0.914);当粪便CHI3L1>112.45 ng/ml时对诊断UC重度活动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92%(95% Cl:0.802,0.937)和75.13%(95% Cl:0.674,0.863)。结论 粪便CHI3L1是溃疡性结肠炎镜下活动和重度病情较好的预测指标,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炎症程度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便捷、可靠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之一。
2021(11):65-7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12
摘要:目的 探讨腺样体切除术对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儿术后气道阻塞改善、骨龄及骨钙素水平改变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就诊的OSAHS患儿85例。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度组19例,中度组46例,重度组20例;另纳入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监测腺样体切除术术前(T0)和术后6月(T1)OSAHS患儿AHI、最低血氧饱和度(MiniSO2)、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ODI4)、血氧饱和度<90%百分比(TS90%)、Epworth嗜睡度量表(ESS)、骨钙素及骨龄改变情况。结果 T1时组内比较,OSAHS患儿AHI、ODI4、TS90%和ESS降低(P <0.05),骨钙素水平升高(P <0.05),△骨龄-实际年龄降低(P <0.05)。亚组分析可见除轻度组MiniSO2外,各组OSAHS患儿的呼吸指标均改善(P <0.05)。T0时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骨钙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而△骨龄-实际年龄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相关性分析提示△骨钙素与△AHI、△ODI4和△TS90%(r =-0.654、-0.706和-0.622,均P <0.05)呈负相关。结论 腺样体切除术可以改善OSAHS患者气道阻塞症状和骨骼发育情况。
2021(11):71-7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13
摘要:目的 探讨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为高风险胃息肉患者行结肠镜检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的479例患者,将同时检出有胃息肉和结直肠息肉的患者107例作为病例组,单纯胃息肉患者67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各项临床资料、胃肠镜报告及病理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息肉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R=1.092(95% CI:1.042,1.144)]、性别[R=3.250(95% CI:1.207,8.753)]、体重指数[R=1.184(95% CI:1.013,1.384)]、幽门螺杆菌感染[R=0.369(95% CI:0.178,0.764)]是胃息肉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病例组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分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炎症息肉4种。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分为非腺瘤性肠息肉和腺瘤性肠息肉2种。4种类型胃息肉中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构成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建议年龄 > 60岁、男性、肥胖、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息肉患者行结肠镜检查。
2021(11):75-8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14
摘要: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患儿腹腔镜经皮腹膜外闭合术后疝复发及对侧腹股沟疝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7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小儿外科诊治的腹股沟斜疝患儿225例,入选206例。其中,男性120例,女性86例;平均随访(48.12±1.23)个月;手术时平均年龄(3.88±1.01)岁。手术期间常规观察无症状的对侧内环,腹膜鞘状突未闭合(PPV)时,行预防性手术。观察患儿疝复发和对侧异时性腹股沟疝(CMIH)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疝复发和CMIH的危险因素。结果 腹腔镜经皮腹膜外闭合术后疝复发率为2.24%(5/223侧),复发均为男性患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岁是男性患儿复发的危险因素[R=4.542(95% CI:1.072,19.215),P =0.041]。腹腔镜经皮腹膜外闭合术后CMIH发生率为1.72%(3/174),均为男性患儿。189例单侧患儿中84例(44.44%)确诊为无症状对侧PPV,并接受预防性腹腔镜经皮腹膜外闭合(LPEC)术。女性、<1岁及外科医生经LPEC术治疗前30例患者是无症状对侧PPV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为防止腹股沟疝复发,外科医生对年龄较小男性患儿行手术时需要谨慎。尽管本研究未发现CMIH的危险因素,但确定了无症状对侧PPV的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探讨CMIH与PPV的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2021(11):81-8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15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胃管内灌注中药并持续胃肠减压治疗胰腺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都江堰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及西药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持续性胃肠减压,西药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腹胀症状消失时间、腹痛症状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血清淀粉酶(AMS)、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中药治疗组患者腹胀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西药治疗组患者(P <0.05);治疗7 d后,中药治疗组患者AMS、ALT、Scr及BUN水平均低于西药治疗组患者及治疗前(P <0.05);中药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均低于西药治疗组患者及治疗前(P <0.05);中药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组患者(P <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西药治疗组患者(P <0.05)。结论 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胃管内灌注中药并持续胃肠减压治疗胰腺炎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且药物安全稳定,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
2021(11):86-9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16
摘要:目的 探究新型负压吸引经尿道输尿管一体硬镜碎石术在输尿管结石疾病中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0月在赣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输尿管结石手术的患者157例,随机分为A组53例、B组46例及C组58例。A组采用传统经尿道输尿管硬镜碎石术,B组采用带鞘负压吸引经尿道输尿管硬镜碎石术,C组采用新型负压吸引经尿道输尿管一体硬镜碎石术。比较3组患者的术前资料、一期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0 d清石率、并发症Clavien系统分级等情况。结果 144例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手术一期完成,其余13例因输尿管狭小无法上鞘或进镜改为其他手术方式。3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一期手术成功率B组低于A、C组(P <0.05);手术时间C组较A、B组短(P <0.05),住院时间C组较A、B组少(P <0.05);术后 30 天清石率A组低于B、C组(P <0.05);A、B、C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新型负压吸引经尿道输尿管一体硬镜碎石术比其余两种具有一定的优势,能降低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2021(11):92-9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1.017
摘要:目的 分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诊断及病变血管定位中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可视化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5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疑似冠心病并接受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可视化模型诊断者1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将其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明确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可视化模型诊断冠心病及病变血管定位结果,并明确其诊断结果及病变血管定位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 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本组受检者中67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有63例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可视化模型拟诊断为冠心病,在61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非冠心病的患者中有2例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可视化模型拟诊断为冠心病;冠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冠心病的67例患者中有196处血管病变,其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脉血管病变占比分别为49.24%、30.46%和20.30%,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可视化模型拟诊断为冠心病的65例受检者中共发现193处血管病变,其中定位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脉血管病变结果与冠脉造影检查的符合率分别为97.94%、98.33%和97.50%,整体符合率为97.97%;两种方法诊断冠心病结果、病变血管定位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好(P <0.05)。结论 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可视化模型可准确诊断冠心病,并定位病变血管,且其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有较好的一致性。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