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9):1-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01
摘要:癫痫是最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基因异常是儿童癫痫最多见的病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基因性儿童癫痫的外科治疗均取得了快速进步。该文就基因性儿童癫痫的手术适应证、基因异常与癫痫的关系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切除性手术方式、神经调控手术方式及其他手术方式进行总结和述评。基因异常不会成为基因性儿童癫痫外科治疗的禁忌证,只是癫痫术前评估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切除性手术和迷走神经刺激术是当前基因性儿童癫痫最常用的手术方案。正确选择的难治性基因性儿童癫痫患者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2021(19):7-1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02
摘要:目的 探讨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Presepsin对儿童脓毒症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3例脓毒症患儿为脓毒症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脓毒症组(n =48)、严重脓毒症组(n =34)及脓毒症休克组(n =21)。选取同期收治的50例普通感染患儿为感染组,4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sTREM-1、Presepsin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脓毒症患儿血浆sTREM-1、Presepsin水平与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的相关性;记录脓毒症患儿28 d后的预后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脓毒症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血浆sTREM-1、Presepsin对脓毒症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 脓毒症组血浆sTREM-1、Presepsin水平高于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高于对照组(P <0.05)。脓毒症休克组血浆sTREM-1、Presepsin水平高于一般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高于一般脓毒症组(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组血浆sTREM-1、Presepsin水平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rs =0.434和0.412,P =0.000和0.001)。脓毒症患儿死亡28例,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机械通气时间、SOFA评分、sTREM-1、Presepsin为脓毒症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显示,sTREM-1+Presepsin诊断脓毒症的敏感性为82.52%(95% CI:0.738,0.893),特异性为88.00%(95% CI:0.757,0.956);sTREM-1+Presepsin评估脓毒症患儿预后不良的敏感性为81.09%(95% CI:0.713,0.932),特异性为89.19%(95% CI:0.734,0.914)。结论 脓毒症患儿血浆sTREM-1、Presepsin水平明显升高,与脓毒症发生、发展相关,可作为脓毒症诊断与预后评估指标,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2021(19):14-1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03
摘要: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不同肠管中SOX-2、SOX-10、GDN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8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85例作为观察组,取切除的狭窄段、扩张段和移行段肠管组织,将同期行结肠造瘘术的患儿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肠管组织SOX-2、SOX-10、GDNF的表达。结果 各组肌间神经丛直径、神经节细胞直径、神经节细胞数、神经节细胞质/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肠肌间神经丛直径:HD组狭窄段< HD组移行段< HD组扩张段和对照组;神经节细胞直径、神经节细胞数、神经节细胞质/核:HD组移行段< HD组扩张段和对照组;各组SOX-2、SOX-10、GDN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D组狭窄段< 病例组移行段< HD组扩张段和对照组。对照组与HD组扩张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病变肠管组织中SOX-2、SOX-10、GDN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扩张段、移行段、狭窄段逐渐降低,这与病变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有关。
2021(19):19-2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04
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microRNA-21(miR-21)和microRNA-221(miR-221)的水平变化及与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邯郸市中心医院就诊的MPP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MPP组),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100例为对照组(CON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miR-21和miR-221的水平差异,并分析二者与患儿外周血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PP组血清miR-21和miR-221水平高于CON组(P <0.05)。MPP组外周血CD3+、CD4+、CD8+、CD4+/CD8+低于CON组,而IL-6、IL-8、TNF-α的水平高于CON组(均P <0.05)。MPP组血清miR-21和miR-221与患者外周血CD3+(r =-0.494和-0.656,P =0.037和0.014)、CD4+(r =-0.621和-0.554,P =0.015和0.031)、CD8+(r =-0.772和-0.476,P =0.003和0.043)、CD4+/CD8+(r =-0.545和-0.660,P =0.023和0.014)均呈负相关,而与TNF-α(r =0.787和0.619,P =0.000和0.015)、IL-6(r =0.530和0.598,P =0.035和0.029)、IL-8(r =0.665和0.614,P =0.012和0.017)均呈正相关。结论 MPP患儿血清miR-21和miR-221水平升高,且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的升高有一定的相关性,监测两者的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MPP患儿的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并为合理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2021(19):25-3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05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对严重烧伤患儿脓毒血症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2月—2020年6月收治的78例重度及以上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入院时、伤后7 d、伤后14 d、伤后21 d的血常规及血清IL-6结果。根据患儿是否出现脓毒血症,分为脓毒血症组与非脓毒血症组;根据患儿预后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同时综合考虑患儿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TBSA)、是否伴有吸入性损伤、是否行机械通气等指标,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伤后7 d及伤后14 d IL-6联合LMR对脓毒血症的诊断价值;Kaplan-Meier法预测IL-6及LMR对严重烧伤患儿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脓毒血症组与非脓毒血症组患儿是否伴有吸入性损伤、是否行机械通气、TBSA、淋巴细胞绝对数及伤后7 d、伤后14 d、伤后21 d IL-6水平和LM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生存组与死亡组是否行机械通气、有无脓毒血症、TBSA、IL-6水平和LM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6与TBSA呈正相关(P <0.05),LMR与TBSA呈负相关(P <0.05);伤后7 d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6联合LMR诊断脓毒血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7,敏感性为93.9%,特异性为59.3%,比单独IL-6诊断更有效(P <0.05);伤后14 d IL-6联合LMR的AUC为0.713,敏感性为93.9%,特异性为69.0%,比单独IL-6诊断更有效(P <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伤后7 d低LMR组和高LMR组患儿住院期间总生存率分别为54.0%和94.8%,伤后14 d低LMR组和高LMR组患儿住院期间总生存率分别为25.0%和98.4%。伤后7 d低IL-6组和高IL-6组严重烧伤患儿住院期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8.0%和55.6%,伤后14 d低IL-6组和高IL-6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45.8%。结论 对严重烧伤患儿,伤后7 d、伤后14 d IL-6联合LMR对脓毒血症诊断及患儿预后评估具有更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2021(19):33-3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06
摘要: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星形胶质原性蛋白(S100B)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新生儿窒息(NA)后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NA患儿的病历资料,按照不同窒息程度分成轻度窒息组92例与重度窒息组28例,另选取同期于该院分娩的足月新生儿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此外,对120例NA患儿进行头颅CT检查,按照头颅CT检查结果分成头颅CT正常组57例与头颅CT异常组63例,比较两组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与NA后脑损伤的相关性。对所有NA患儿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将其按照随访结果分成预后良好组88例与预后不良组32例,比较两组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结果 对照组、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新生儿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且重度窒息组高于轻度窒息组(P <0.05)。NA患儿头颅CT异常组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高于头颅CT正常组(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L-6、HMGB1、S100B、NSE水平与NA后脑损伤均呈正相关(rs =0.428、0.442、0.385和0.430,均P <0.05)。NA后脑损伤预后不良组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5)。结论 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与NA程度及NA后脑损伤密切相关,可能作为NA患儿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的辅助指标。
2021(19):38-4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07
摘要:目的 评价自拟平喘汤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就诊于河北省儿童医院、河北中医药科学院的12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接受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平喘汤治疗,共治疗7 d。比较两组疗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儿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桥蛋白(OPN)、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环氧化酶-2(COX-2)、趋化素样因子1(CKLF-1)、γ干扰素(IFN-γ)、白三烯B4(LTB4)水平;采用东芝TSV-302A80排CT测量患儿支气管总面积(TA)、管壁面积(WA)、管腔面积(LA);通过比色法检测患儿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总氧化能力(TA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94%)比对照组(77.42%)高(P <0.05),气促、喘息、哮鸣音、胸闷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 <0.05);两组治疗前后TGF-β1、OPN、NF-κB及MMP-9差值比较,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前后TA、WA、LA差值比较,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前后COX-2、CKLF-1、IFN-γ、LTB4差值比较,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前后GSH、TAC、MDA、SOD差值比较,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84%)与对照组(6.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自拟平喘汤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效果明显,有助于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气道重塑,降低炎症应激反应,且用药安全性高。
2021(19):44-4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08
摘要: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结合抗幽门螺杆菌(Hp)三联方案治疗儿童Hp阳性腹型过敏性紫癜(AP)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1年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就诊的110例Hp阳性腹型AP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给予微生态制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两组均接受抗Hp三联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用微生态制剂。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转阴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球菌、葡萄球菌水平;采用鲎试剂动态比浊法检测血清脂肪酶(LPS)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降钙素原(PCT)水平,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h1/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Hp转阴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肠道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葡萄球菌、粪球菌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PCT、LPS、TNF-α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微生态制剂结合抗Hp三联方案治疗儿童Hp阳性腹型AP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肠道菌群,进而促使Th1/Th2细胞趋于平衡,提高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2021(19):49-5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09
摘要:目的 探讨益智开窍针刺法结合穴位注射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语言障碍、脑血流灌注、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1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语言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益智开窍针刺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时间3个月。治疗结束后对患儿的语言障碍功能、脑血流灌注及脑葡萄糖代谢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脑血流灌注改善患儿多于对照组(P <0.05),额叶、顶叶、颞叶及枕叶部葡萄糖代谢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采用益智开窍针刺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后可显著提高脑瘫患儿临床疗效,并改善患儿脑血流灌注情况,提高脑葡萄糖代谢水平。
2021(19):53-5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10
摘要:目的 探讨学龄期多动症患儿视频脑电图的检查结果及其与智力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9年7月佛山复星禅诚医院收治的80例学龄期多动症患儿作为甲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72例学龄期儿童作为乙组。两组均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查,对比脑电图异常情况,采用中国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C-WISC)评估其智力水平,比较甲组脑电图正常者与异常者的智力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学龄期多动症患儿的视频脑电图异常情况与智力水平的关系。结果 甲组脑电图异常率为23.75%(19/80),其中9例表现为α波形欠整齐及调节调幅欠佳,θ波增多且呈弥散或阵发性出现,θ/α、θ/β比值升高,6例表现为θ波弥漫性活动、δ波增多、左右不对称及有少量癫痫样放电,有4例表现为明显δ波活动、弥漫性慢波异常且多伴癫痫样放电;乙组脑电图异常率为6.94%(5/72),其中4例表现为θ波弥漫增多及基线不稳、调幅不佳,1例表现为δ波增多且形态不规则;甲组视频脑电图异常率高于乙组(P <0.05);两组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及总智商(FIQ)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甲组VIQ、PIQ及FIQ等级(优秀+中上+中等)占比低于乙组(P <0.05);甲组脑电图异常者的VIQ、PIQ及FIQ的等级与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异常者VIQ、PIQ、FIQ等级(优秀+中上+中等)占比低于正常者(P <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学龄期多动症患儿脑电图异常与其VIQ、PIQ和FIQ水平呈正相关(rs =0.579、0.583和0.562,P =0.002、0.006和0.005)。结论 部分学龄期多动症患儿有脑电图异常改变及智力水平下降的表现,且脑电图异常者的智力水平降低更为明显,脑电图异常与智力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
2021(19):58-6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11
摘要:目的 探讨苦参碱(KSJ)对对乙酰氨基苯酚(APAP)诱导的小鼠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PAP组、KSJ大剂量组[2.8 mg/(kg·d)]、KSJ中剂量组[1.4 mg/(kg·d)]和KSJ小剂量组[0.7 mg/(kg·d)],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和APAP组小鼠尾静脉注射10%葡萄糖溶液10 ml/(kg·d);KSJ大剂量组、KSJ中剂量组和KSJ小剂量组分别注射相应浓度的KSJ葡萄糖溶液10 ml/(kg·d),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后1 h,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小鼠腹腔注射APAP 400 mg/kg,复制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小鼠予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进行一次性腹腔注射,模型复制结束后禁食不禁水24 h。24 h后,小鼠眼球采血,检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6、TNF-α水平;取肝脏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APAP组比较,KSJ对APAP诱导的小鼠药物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包括降低血清AST和ALT水平(P <0.05),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P <0.05),以及减轻肝脏病理损伤程度和肝细胞凋亡程度。同时KSJ对APAP刺激诱导产生的TNF-α和IL-6具有抑制作用(P <0.05),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KSJ对APAP诱导的小鼠药物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氧化应激,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关。
2021(19):64-6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12
摘要:NK/T细胞淋巴瘤是结外爱泼斯坦-巴尔病毒相关的恶性肿瘤,表现为肿瘤局部坏死、血管损伤和破坏、细胞毒性表型及EBV感染。NK/T细胞淋巴瘤在亚洲、南美洲更为常见,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10%,5年总生存率不到20%,对化疗反应不佳且容易复发,急迫需要寻求新的治疗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通过重建免疫系统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移植物抗肿瘤效应,对晚期及难治/复发病例治疗有特殊的优势。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的积累,HSCT在治疗NK/T细胞淋巴瘤上有了一定的进展。该文主要围绕NK/T细胞淋巴瘤的HSCT的时机、选择方式及围术期处理进行综述,重点阐述目前该领域的进展,以期指导临床。
2021(19):70-7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13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患病率为47%~91%。其因检测方法的敏感程度不同而诊断准确性有差异,且病情隐匿,容易被临床医生忽视而错过最佳诊疗时机。该文综述近年来神经电生理技术在糖尿病前期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从而提高临床医生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注。
2021(19):76-8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14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胸腺肽α1治疗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通过检索数据库中胸腺肽α1治疗肝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和临床对照研究,对患者病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文献,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比值比(R)或加权平均数(WMD)为效应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共纳入16项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研究,合计1 20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内科综合治疗相比,胸腺肽α1治疗肝衰竭可以降低病死率[R=0.36(95% CI:0.26,0.49)],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MD=-28.46(95% CI:-38.62,-18.30)]和总胆红素[MD=-91.90(95% CI:-129.25,-54.55)]水平,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MD=20.38(95% CI:13.46,27.29)]水平。结论 与内科综合治疗组比较,加用胸腺肽α1可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
2021(19):82-8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15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左心功能异常的危重患者触发Takotsubo综合征(TTC)的危险因素和机制。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9年3月三亚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左心功能异常危重患者3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符合TTC诊断标准分为TTC组38例和非TTC组346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以及炎症指标、心肌酶谱等实验室参数。观察ICU内发生TTC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28 d院内病死率及再住院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TTC组的女性比例升高(P <0.05),此外TTC组除pH值降低外,APACHE Ⅱ、心率、cTnT、NT-proBNP均较非TTC组升高(P <0.05),并且脓毒症、创伤性脑损伤、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的构成比高于非TTC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R=1.955(95% CI:1.126,4.255)],创伤性脑损伤[R=1.263(95% CI:1.016,3.549)]是左心功能异常的危重患者触发TTC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脓毒症、创伤性脑损伤是危重患者发生TTC的危险因素,对于这类高风险患者需进行早期监测和预防。
2021(19):88-9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16
摘要: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抢救监护室(EICU)、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42例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与血必净组。收集患者入院24 h的基础资料及临床数据,同时比较两组的基础资料、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评分);采用Spearman法分析CD62P和CD63与凝血相关指标、SOFA评分及APACHE Ⅱ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14 d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心脑血管病、感染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治疗组与血必净组治疗第8天临床资料比较,血必净组血小板计数水平升高(P <0.05),降钙素原(PCT)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水平、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病死率、住院时间、CD62P阳性表达率、CD63阳性表达率下降(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与血小板计数水平呈负相关(P <0.05),CD62P和CD63阳性表达与PT水平、APTT水平、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D62P和CD63阳性表达是脓毒症患者14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血小板计数水平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 <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脓毒症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降低血小板活化水平,从而降低14 d全因死亡率,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近期预后。
2021(19):94-9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9.017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无创心排量检测仪(NICOM)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脓毒症休克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南通附属医院院脓毒症休克重症患者23例行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液体复苏、生命支持等,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动脉压(MAP)、心功能指数(CI)、每搏变异指数(SVV)、外周总阻力指数(TPRI)]的变化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血乳酸水平的差异。结果 脓毒症休克患者给予参附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MAP分别为78.0(68.5,85.5)mmHg、91.0(85.0,110.0)mmHg,治疗后水平升高(P <0.05);治疗前后CI分别为3.20(2.65,3.60)L/(min·m2)、2.80(2.50,3.60)L/(min·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SVV分别为0.17(0.12,0.19)、0.14(0.11,0.18),治疗后水平降低(P <0.05);治疗前后TPRI分别为2 078.0(1 756.5,2 320.5)、2 732.0(2 186.0,3 274.5),治疗后水平升高 (P <0.05);治疗前后血乳酸水平分别为2.60(2.00,3.35)mmol/L、1.70(1.10,2.20)mmol/L,治疗后水平下降(P <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乳酸水平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对脓毒症休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