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3):1-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01
摘要:骨关节炎治疗需选择阶梯化及个体化治疗,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修复性治疗、重建治疗。基础治疗是首选。药物治疗需循序渐进,非甾体类消炎药物首先外用,必要时口服,若疗效不佳考虑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富血小板血浆、脂肪干细胞,应谨慎应用曲马多等药物。修复性治疗常用力线矫正手术,3D打印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术能实现术中精准截骨,矫正下肢力线。重建治疗主要是关节置换手术,膝关节单髁置换较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但翻修率高;双髁置换术后并发症、疼痛和功能评分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相当,且有望获得更好的步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混合现实、3D打印等数字化辅助技术广泛应用于关节置换手术,人工关节材料的研究是永恒的热点。
2021(23):6-1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02
摘要:目的 探讨膝骨关节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征,分析两者联合诊断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3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接收的疑似膝骨关节炎受检者78例的临床资料,分别实施MSCT、MRI检查。所有受试者行关节镜检查明确膝骨关节炎的发生情况,将其作为“金标准”。总结MSCT、MRI的影像学表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全组受试者中共有102膝确诊为膝骨关节炎,MSCT、MRI诊断该病均有典型的特征;MSCT、MRI、两者联合诊断膝骨关节炎的敏感性分别为86.27%(95% CI:0.786,0.897)、95.10%(95% CI:0.824,0.959)、98.04%(95% CI:0.855,0.987);特异性分别为77.78%(95% CI:0.712,0.798)、90.74%(95% CI:0.866,0.913)、98.15%(95% CI:0.890,0.985);准确性分别为83.33%、93.89%、98.08%;AUC分别为0.712(95% CI:0.502,0.851)、0.806(95% CI:0.671,0.855)、0.913(95% CI:0.782,0.974)(P <0.05)。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AUC均高于单独诊断。结论 MSCT、MRI诊断膝骨关节炎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且两者联合诊断的效能更佳。
2021(23):11-1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03
摘要: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I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骨科因肩袖损伤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的346例患者,术后发生I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32例患者为观察组,未发生的31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优势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高血脂、损伤原因、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Goutallier肩袖肌肉脂肪浸润分型、关节各方向主动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麻醉方式、撕裂肌腱类型、缝合方式、钙化性肌腱炎、肩峰下滑膜清理、肩峰成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Cofield肩袖损伤分型、锚钉数量及缝合肌腱数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I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的性别构成、术前VAS评分、术前UCLA肩关节评分(疼痛部分)、Cofield肩袖损伤分型及Goutallier肩袖肌肉脂肪浸润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653(95% CI:1.200,11.121)]、术前高VAS评分[O^R=1.609(95% CI:1.115,2.323)]均为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I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 <0.05);肩袖小撕裂[O^R=0.177(95% CI:0.038,0.825)]是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I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女性患者及术前疼痛度高的患者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I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风险较高,肩袖小撕裂的患者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I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风险较低。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前应评估上述因素,及早采取应对与干预措施。
2021(23):19-2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04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Krackow分型膝内翻畸形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中期效果。方法 选取聊城市中医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共98膝。根据改良版Krackow分型将80例患者的膝内翻膝关节分为Ⅰ型34例(40膝)、Ⅱ型26例(36膝)、Ⅲ型20例(22膝)。所有患者均接受TKA,比较不同Krackow分型患者手术前后的内翻角度、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比较各组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前Ⅰ型、Ⅱ型、Ⅲ型3组患者内翻角度、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后不同分型患者内翻角度、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得到改善(P <0.05);且I型患者内翻角度、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高于Ⅱ型、Ⅲ型患者(P <0.05),Ⅱ型患者内翻角度、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高于Ⅲ型患者(P <0.05)。3组不同分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仅Ⅱ型和Ⅲ型患者中各有1例在TKA术后发生感染,其余患者未发生血栓、关节腔积血等严重并发症,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KA治疗不同Krackow分型的膝内翻畸形均有良好效果,可改善患者内翻角度、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应及早进行手术干预治疗。
2021(23):25-2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05
摘要:目的 探讨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治疗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南昌市洪都中医院DDH患儿50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案,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髋臼侧截骨术)及观察组(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每组25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术后中心边缘角(CE角)、前倾角度、髋臼指数及Maka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CE角大于对照组,前倾角度、髋臼指数小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Makay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治疗患儿DDH获得明显效果,创伤小、出血量少,能够使髋臼穹隆有效塑形,改善患儿髋臼功能,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2021(23):30-3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06
摘要:目的 探讨M2型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2-Exo)对胶原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RA)小鼠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分离提取C57BL/6J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s),收集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的M2型巨噬细胞培养的上清液,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出M2-Exo。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观察M2-Exo的形态结构及粒径分布;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2-Exo处理的M1型巨噬细胞的表面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Arginase)的表达。复制胶原诱导的DBA/1小鼠RA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M2-Exo组,以正常DBA/1小鼠为对照组。M2-Exo组在首次免疫后第16天及第26天关节腔注射M2-Exo(100 μg/只),发病全过程监测关节炎病变并评分,于第42天安乐处死小鼠。对3组小鼠左后足拍照并测定厚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关节中促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3组小鼠关节中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的表面标志物iNOS2、CD86、Arginase、CD206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M2-Exo为类圆形、有完整的包膜的囊状结构,粒径均值为44.1 nm。M2-Exo处理24 h后的M1型巨噬细胞表达Arginase,不表达iNOS。在RA发病过程中,M2-Exo组小鼠平均关节炎指数(AI)低于模型组(P <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复制第42天M2-Exo组小鼠的足趾关节红肿不明显,活动障碍程度不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2-Exo组小鼠关节IL-1β、TNF-ɑ和IL-6水平均降低(P <0.05)。M2-Exo组小鼠关节组织中iNOS和CD86 mRN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 <0.05),而CD206和Arginase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 <0.05)。结论 M2-Exo可能通过重编程炎症M1型巨噬细胞转换为M2型抗炎的巨噬细胞,以缓解RA病情。
2021(23):38-4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07
摘要:目的 探讨MRTF-A的SUMO化抑制CCN1的表达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CN1的表达。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和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分析MRTF-A与小泛素相关修饰物(SUMO)的相互作用。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CCN1的转录活性受活化的PIAS1、UBC9或SUMO1抑制。SUMOylation位点的突变抑制MRTF-A对CCN1的转录活性。细胞迁移实验表明,MRTF-A的SUMO化抑制HUVECs的迁移(P <0.05)。结论 MRTF-A的SUMO化通过靶向CCN1抑制HUVECs的迁移。
徐波,邢润麟,茆军,张农山,李晓辰,张力,肖延成,吴鹏,王培民
2021(23):45-4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08
摘要:疼痛是骨关节炎最突出的症状,也是一种复杂、多因素的生理现象。该综述主要从影响疼痛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简要概述。疼痛不仅与关节结构损伤有关,遗传、环境(肥胖)、心理和神经等因素均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因素可单独发挥其作用,也能与其他因素混合,从而导致复杂性疼痛,这可以部分解释目前现有治疗方法疗效均不佳的现象。确定骨关节炎疼痛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准确鉴定疼痛表型,为骨关节炎疼痛患者的个体化干预提供可能。该文对骨关节疼痛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报道做一综述。
2021(23):49-5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09
摘要: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目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其治疗的首要手段,术后腱骨界面的良好生长是患者早期康复及预后功能恢复的关键。该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促进腱骨愈合因素的相关研究,发现如骨膜覆盖、生长因子、富血小板血浆和中药等治疗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很多技术仍然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且其具体作用机制、作用时机及用法用量等都没有明确的标准。
2021(23):57-6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10
摘要:目的 探讨骨蚀汤加减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在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治疗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12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结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骨蚀汤加减治疗,均连续治疗6个月,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影像学评分,关节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 研究期间对照组患者脱落4例,观察组患者脱落2例。观察组治疗后的Harris评分、SF-36评分及影像学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3%,高于对照组的78.57%(P <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的复发率为8.62%,低于对照组的23.21%(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低于对照组的32.14%(P <0.05)。结论 骨蚀汤加减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更优,复发率更低,更有利于减轻服药后带来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1(23):62-6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11
摘要:目的 探讨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靶点穿刺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靶点穿刺技术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的26例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背部和下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等。随访时间≥ 1年。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背部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平均年龄(39.269±10.352)岁,平均体重指数(BMI)(22.731±2.127)kg/㎡,平均随访时间(18.192±2.669)个月,平均住院时间(3.577±0.902)d,平均手术时间(72.521±15.23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013±3.004)ml。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背部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磁共振成像证实游离脱出的髓核组织均已被摘除。1例患者于术后1年出现复发,再次行椎板间入路摘除突出髓核,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靶点穿刺治疗游离脱垂型LDH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2021(23):67-7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12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经皮跨伤椎与经伤椎短节段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力学性能。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患者35例,依据患者意愿,采用经皮跨伤椎或经伤椎短节段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并分为A组(17例)、B组(18例)。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力学性能指标:后凸Cobb角、骨折椎前缘高度比,术前、末次随访的临床效果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手术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两组比较,B组的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较多、切口也较长(P <0.05);两组手术后的后凸Cobb角和骨折椎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改善(P <0.05);术前与术后1周两组的力学性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B组的力学性能优于A组(P <0.05);至末次随访,两组的VAS评分、ODI均下降(P <0.05),其中B组低于A组;此外A组VAS评分差值及ODI差值较B组低(P <0.05)。两组术后均无切口感染或钉棒松动、断裂及脱落情况,A组术后有1例患者邻近椎体骨折。结论 经伤椎短节段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较以皮跨伤椎长,失血量多,但中远期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为患者胸腰椎提供持续稳定的力学性能。
2021(23):72-7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13
摘要:目的 探讨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手术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7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标准化抗布鲁杆菌性脊柱炎药物治疗前提下行一期前路或者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42例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累及颈椎3个相邻椎体7例,2个相邻椎体23例,单椎体12例,合并有颈椎管狭窄患者5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以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日本骨科学会(JOA)、颈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判定临床效果。术前应用磺胺甲基异恶唑、强力霉素和利福平治疗14 d以上,待ESR呈下降趋势或持续处于某一数值时进行手术治疗。根据脊髓神经受压和病灶累及椎体的情况选择颈椎前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手术后继续进行标准化抗布鲁杆菌病药物治疗。结果 患者未出现病情加重情况,末次随访优良率为100%。术后12个月复查颈椎X射线片及MRI未发现复发。术后末次随访颈部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 <0.05);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较术前升高(P <0.05);术后末次随访ASIA分级中D级7例,E级35例,神经功能恢复较术前明显(P <0.05)。结论 在术前规范化药物治疗前提下,根据感染累及椎体及椎管的情况采取一期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能够极大减少患者的痛苦及致残的概率,有效地控制病情进展,恢复颈椎稳定性,挽救神经功能,临床疗效值得肯定,术后继续标准化药物治疗是防止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复发的关键。
2021(23):79-8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14
摘要: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亚低温联合甲强龙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6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脊髓损伤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甲强龙,初始剂量为30 mg/kg,随后以5.4 mg/(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23 h,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降温同时给予静脉滴注冬眠合剂维持24 h;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肌内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30 g/d,持续给药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包括:ADL、运动、触觉及针刺觉检查评分;观察血清GSH-Px和SOD的变化,追踪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运动、触觉及针刺觉检查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 <0.05);观察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SH-Px和SOD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 <0.05);观察组的氧化应激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甲强龙背景治疗下,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亚低温能促进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1(23):84-8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15
摘要: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水平对糖尿病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13例,分为非糖尿病足组160例及糖尿病足组53例。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行生化检验及血清sdLDL-C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糖尿病足组患者的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及sdLDL-C较非糖尿病足组升高(P <0.05),视网膜病变率及大血管并发症率较非糖尿病足组高(P <0.05),且糖尿病病程较长(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BG[O^R=3.302(95% CI:1.154,7.473)]、HbA1c[O^R=3.971(95% CI:1.982,6.131)]、sdLDL-C[O^R=5.996(95% CI:3.019,11.897)]是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sdLDL-C影响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可作为糖尿病足防治的潜在靶点。
2021(23):89-9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16
摘要:目的 探讨丁苯酞软胶囊配合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氧化应激机制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128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观察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A组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照B组予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观察组予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空白对照组除口服阿司匹林外不再采用其他治疗。比较4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脑血循环指标[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与脑血管阻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组患者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并比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4组患者microRNA-21(miR-21)、microRNA-146a(miR-146a) mRNA相对表达量并比较。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0.63%)高于对照A组(68.75%)、对照B组(65.63%)及空白对照组(43.75%)(P <0.05);疗程结束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空白对照组(P <0.05);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空白对照组(P <0.05);观察组疗程结束后ICA、VA、BA血流速度,SOD、CAT水平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空白对照组(P <0.05),脑血管阻力、血清MDA、miR-21、miR-146a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空白对照组(P <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配合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后循环缺血,可改善患者脑血循环与神经功能,抑制氧化应激,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良好。
2021(23):96-10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17
摘要:目的 探讨钙基抗菌多肽复合物凝胶对糠秕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体外抑菌实验检测钙基抗菌多肽复合物凝胶抑制糠秕马拉色菌的有效性和最低抑菌浓度。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0月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门诊60例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外用钙基抗菌多肽复合物凝胶,对照组外用钙基抗菌多肽复合物凝胶基质,两组产品直接涂抹于患者皮损部位,3次/d,治疗4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评价整体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钙基抗菌多肽复合物凝胶对糠秕马拉色菌具有抑制性,最低抑菌浓度为0.3 mg/ml。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症状评分及真菌镜检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连续治疗4周后,实验组有效率为85.19%,对照组有效率为52.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真菌镜检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结论 钙基抗菌多肽复合物凝胶对糠秕马拉色菌具有抑制作用,能减轻脂溢性皮炎患者的痛苦,是一种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