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述评
    • 颅脑战创伤机制及救治研究进展

      2021(9):1-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01

      摘要 (267) HTML (25) PDF 562.07 K (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颅脑战创伤(bTBI)是致残、致死率最高的战创伤类型。在机制方面,冲击波损伤及弹道伤是bTBI的特有损伤形式,能通过影响颅内压、空腔效应等机制造成脑组织广泛损伤。分级救治是提高bTBI救治能力,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在bTBI治疗的信息化方面进行了多年研究,结合手术机器人、远程手术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bTBI的救治水平。

    • >脑血管疾病专题·论著
    • 血尿酸、MMP-3水平与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相关性

      2021(9):7-1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02

      摘要 (59) HTML (12) PDF 653.41 K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血尿酸、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与银杏达莫注射液辅助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型脑卒中疗效的相关性,并评估血清各项指标预测疗效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1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接受银杏达莫注射液辅助治疗的8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分为A组(基本治愈)、B组(显效)、C组(有效)和D组(无效)。检测并比较各组血尿酸、MMP-3、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分析血清各项指标与疗效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各指标用于预测疗效的价值。结果 血尿酸、MMP-3、Hcy水平D组>C组>B组>A组(P <0.05);IL-10水平D组<C组<B组<A组(P <0.05)。血尿酸、MMP-3及Hcy与疗效呈负相关(r =-0.524、-0.486和-0.245,均P <0.05);IL-10与疗效呈正相关(r =0.781,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尿酸、MMP-3、Hcy、IL-10预测银杏达莫注射液辅助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敏感性分别为0.902、0.845、0.713、0.685,特异性分别为0.785、0.781、0.684、0.684。结论 血尿酸、MMP-3水平可作为预测银杏达莫注射液辅助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血清学指标,且两者水平与疗效呈负相关,故临床治疗时需积极调节患者血尿酸、MMP-3水平。

      • 0+1
      • 1+1
    • 脑出血患者外周血microRNA-7表达的变化及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2021(9):13-1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03

      摘要 (159) HTML (15) PDF 526.97 K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脑出血患者外周血microRNA-7(miR-7)表达的变化及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9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5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作为脑出血组,同期体检的5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miR-7的表达;随访脑出血患者的短期预后并根据出院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mRS< 3分的预后良好患者和≥ 3分的预后不良患者,分析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及miR-7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脑出血组外周血miR-7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脑出血组中预后不良患者的入院时GCS评分、外周血miR-7的表达水平、早期肠内营养比例低于预后良好患者(P <0.05),随机血糖、hs-CRP、初始血肿体积、出血破入脑室比例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 <0.05);miR-7表达减少及随机血糖、hs-CRP增加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早期肠内营养是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 <0.05);miR-7表达减少对短期预后不良具有预测价值(P <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外周血miR-7表达减少且是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短期预后不良具有预测价值。

      • 0+1
    • 不同时间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程度和短期预后的关系

      2021(9):18-2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04

      摘要 (54) HTML (238) PDF 748.52 K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9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性脑出血患者141例。根据30 d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3分)和预后不良组(GOS≤3分),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的的NLR。根据脑水肿体积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3组,比较3组不同时间点的NLR。采用Spearman法分析NLR与急性脑出血脑水肿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不同时间点的NLR有差异(P <0.05);两组的NLR有差异(P <0.05),预后不良组高于预后良好组;两组的NLR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NLR随时间变化先增加后下降至最初水平。3组不同脑水肿严重程度组:不同时间点的NLR有差异(P <0.05);3组的NLR有差异(P <0.05),脑出血脑水肿程度越高,NLR越高;3组的NLR随着时间变化先增加后下降(P <0.05),两组NLR变化趋势无差异(P >0.05)。Spearman相关性检验表明,NLR与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0.406,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LR[R=1.198(95% CI:1.023,1.404)]、脑出血后脑水肿严重程度[中度脑水肿:R=0.025(95% CI:0.003,0.227);重度脑水肿:R=0.064(95% CI:0.007,0.629)]为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与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NLR指标来评估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情况。

      • 0+1
      • 1+1
    • 基于任务态fMRI的rTMS促进脑卒中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其机制的研究

      2021(9):23-2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05

      摘要 (50) HTML (308) PDF 1.07 M (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任务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促进脑卒中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脑卒中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按照完全随机化设计将所有患者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和假刺激组,每组40例。高频组患者使用高频rTMS(10 Hz)治疗,低频组患者使用低频rTMS(1 Hz)治疗,假刺激组患者行rTMS假刺激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功能、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大脑皮层兴奋性及任务态fMRI影像变化。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病灶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治疗前、治疗后5 d、治疗后3个月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运动功能)(FMA)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评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患侧半球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MEP最大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假刺激组患者患侧运动区激活无明显改善,低频组患者患侧运动区激活增加,健侧运动区激活降低,高频组患者患侧运动区激活明显增加。治疗后高频组与假刺激组比较,高频组患者患侧M1、SMA明显正激活;低频组与假刺激组比较,低频组患者患侧M1明显负激活;高频组与低频组比较,两组患者双侧M1、辅助运动区(SMA)均明显正激活。结论 基于任务态fMRI的rTMS促进脑卒中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大脑皮层兴奋性、局部神经活动有关。

      • 0+1
      • 1+1
    • 轻型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9):30-3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06

      摘要 (177) HTML (185) PDF 528.08 K (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期轻型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筛查发病时间在7 d内的轻型脑梗死(NIHSS评分≤ 5)及TIA患者,共纳入123例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入院后1 d内进行首次评估,14 d后进行二次评估。根据两次认知功能评估评分变化分为改善组(评分增加值≥ 2)及未改善组,分析影响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改善的因素。结果 首次评估认知功能正常35例(28.5%),认知功能障碍88例(71.5%),14 d后认知功能正常45例(36.6%),认知功能障碍78例(63.4%);认知功能改善62例(50.4%)(改善组),认知功能未改善61例(49.6%)(未改善组);与首次评估相比,患者14 d后MoCA评分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以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抽象、延迟回忆及记忆改善最为明显(P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认知功能改善组与未改善组在年龄、静息性腔梗构成比、脑萎缩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分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示既往静息性腔梗是认知功能无改善的危险因素[R=2.785(95% CI:1.248,6.212),P =0.012]。结论 多数轻型脑梗死与TIA患者发病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半数患者急性期内认知功能即有所改善,静息性腔梗是急性期轻型脑梗死及TIA患者认知功能无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

    • 石蜡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1(9):36-4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07

      摘要 (305) HTML (284) PDF 533.27 K (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蜡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蜡疗,2次/d,5 d/周,持续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四肢本体感觉功能评分法、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FMA-M)、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后四肢本体感觉功能评分、FMA-M评分、BBS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高(P <0.05),治疗组治疗后均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 蜡疗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本体感觉功能,提高运动、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帽状腱膜下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2021(9):41-4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08

      摘要 (64) HTML (41) PDF 528.60 K (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帽状腱膜下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82例帽状腱膜(实验组)和98例硬脑膜下(对照组)引流的CSDH患者,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期内血肿复发、预后及硬脑膜下血肿/积液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拔管前及6个月复查血肿/积液厚度比较:①两组血肿/积液厚度有差异(F =1.684,P =0.000);②实验组与对照组血肿/积液厚度无差异(F =0.277,P =0.758);③两组的血肿/积液厚度变化趋势无差异(F =2.164,P =0.142)。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二次手术、术后感染、癫痫发作、死亡率、随访期内复发率及6个月来院复查MR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皮层损伤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帽状腱膜与硬脑膜下引流临床疗效相当,且手术时间更短,更简便、安全,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 0+1
    • 糖化血红蛋白与急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后新发病灶的相关性研究

      2021(9):45-5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09

      摘要 (45) HTML (271) PDF 953.94 K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急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后新发病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盐城市中医院入院并接受再灌注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4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内接受MRI检查。根据TOAST分型标准,将急性脑卒中分为5个亚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统计学方法分析HbA1c与急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后新发病灶的相关性。结果 74例脑卒中患者经再灌注治疗后MRI复查显示44例(59.46%)出现新发病灶。新发病灶组HbA1c高于无新发病灶组[(6.09±1.03) VS (5.50±0.76)](P <0.05);新发病灶组HbA1c升高高于无新发病灶组[43.18% VS 16.67%](P <0.05)。44例新发病灶的患者中,28例(63.64%)为局部新发病灶,16例(36.36%)为远端新发病灶。远端新发病灶组HbA1c高于局部新发病灶组[(6.64±0.87) VS (5.78±0.99)](P <0.05);远端新发病灶组HbA1c升高高于局部新发病灶组[68.75% VS 28.57%](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bA1c与新发病灶呈正相关(rs =0.384,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升高[R=3.800(95% CI:1.227,11.768)]为预测卒中新发病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P <0.05)。结论 治疗前检测HbAlc有助于预测急性脑卒中患者新发病灶的发生。

      • 0+1
      • 1+1
      • 2+1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2021(9):51-5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10

      摘要 (341) HTML (299) PDF 550.10 K (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Sestrin2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2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依据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另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群众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并分析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较对照组高(P <0.05);轻度组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重度组(P <0.05);预后良好组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低于预后不佳组(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 =0.647和0.842,均P <0.05),与mRS评分呈正相关(r =0.717和0.805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RDX1[R=3.765(95% CI:1.369,7.206),P <0.05]、Sestrin2[R=2.748(95% CI:0.853,6.071),P <0.05]、合并高血压[R=2.063(95% CI:0.824,4.976),P <0.05]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异常升高,且与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血清PRDX1、Sestrin2及是否合并高血压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

    •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2021(9):56-5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11

      摘要 (321) HTML (270) PDF 489.74 K (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2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个人史,合并症,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血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观察上述指标与患者溶栓结局的关系。结果 143例患者中84例(58.74%)结局良好(结局良好组),结局不良患者59例(41.26%)(结局不良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饮酒、房颤史、基线收缩压和基线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发病至溶栓时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基线NIHSS评分、基线血糖、基线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至溶栓时间[R=4.274(95% CI:2.085,8.169)]、基线NIHSS评分[R=1.459(95%CI:1.238,2.054)]、基线血糖[R=1.794(95% CI:1.317,2.576)]和基线低密度脂蛋白[R=2.246(95% CI:1.872,3.417)]是导致溶栓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NIHSS评分、基线血糖、基线低密度脂蛋白是导致溶栓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干预,以改善静脉溶栓的预后。

    •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双重抗血小板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机制探讨

      2021(9):60-6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12

      摘要 (42) HTML (151) PDF 613.15 K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PCI)的疗效及对外周血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正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血栓素B2(TXB2)、同型半胱氨酸(Hcy)、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PCI患者2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2例。对照组采用规范化治疗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30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Barthel指数(BI)评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6-keto-PGF1α、CD62P、TXB2、Hcy、MCP-1、VE-cadherin水平并比较其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逐步降低,BI、MMSE、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逐步升高(P <0.05)。两组治疗前后6-keto-PGF1α、CD62P、TXB2、Hcy、MCP-1、VE-cadherin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90 d,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78.57% VS 63.54%,P <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APCI能够下调患者外周血6-keto-PGF1α、CD62P、TXB2、Hcy、MCP-1、VE-cadherin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保护认知功能,提高生活活动能力及临床预后。

    •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老年脑卒中并发意识障碍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2021(9):67-7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13

      摘要 (265) HTML (14) PDF 552.59 K (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老年脑卒中并发意识障碍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并探讨药物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于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就诊的104例老年脑卒中并发意识障碍患者,按照数字随机对照原则以1∶1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2例。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实施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联合组实施静注射液+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均为2个疗程。对比两组疗效、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用药安全性,观察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的变化。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治疗前后血清IL-6、IL-8、MDA、SOD、NSE、NGF、BDNF水平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给予老年脑卒中并发意识障碍患者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疗效明显,促进意识状态改善,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联合用药提高神经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及增强清除自由基能力相关。

    • >实验研究·论著
    • 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microRNA-21表达及临床价值

      2021(9):72-7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14

      摘要 (46) HTML (15) PDF 621.10 K (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患儿血清microRNA-21(miR-21)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恢复期miR-21与神经行为检测(NBNA)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56例HIE患儿(HIE组)及同期60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检测患儿出生后24 h血清miR-21表达水平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并绘制ROC曲线。检测HIE患儿接受常规治疗7 d后miR-21表达水平及治疗30 d后的NBNA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IE组miR-2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 <0.05);血清miR-21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AUC值为0.758(95% CI:67.32,85.78),敏感性为89.47%(95% CI:0.972,2.641),特异性为92.83%(95% CI:0.953,2.487);HIE患儿治疗7 d后血浆miR-21表达水平与治疗30 d后的NBNA评分呈负相关(r =-0.746,P <0.05)。结论 miR-21对HIE具有早期诊断意义,miR-21对HIE的病情进展具有早期预测效果,为HIE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进展提供新的依据和生物学标志物。

      • 0+1
      • 1+1
      • 2+1
    • >临床研究·论著
    • IL-6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预后的关系

      2021(9):77-8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15

      摘要 (294) HTML (14) PDF 582.38 K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IL-6基因rs1800796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80例作为帕金森病组;同期收集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IL-6基因C-572G位点(rs1800796)的多态性,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分析IL-6不同基因型帕金森患者经美多巴治疗后的疗效差异。结果 帕金森病组IL-6基因C-572G位点(rs1800796)CC野生型和等位基因C频率低于对照组(均P <0.05),而GG纯合型和等位基因G频率高于对照组(均P <0.05)。美多芭治疗前、后UPDRS、PDQ-39、MMSE和MoCA评分CC型最低,CG型次之,而GG型最高(P <0.05)。结论 IL-6基因C-572G位点(rs1800796)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预后均存在密切的关系,发生鸟嘌呤核苷酸(G)突变患者具有更为严重的病情。

    • 帕金森病伴RBD患者睡眠结构与认知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症状的相关性

      2021(9):83-8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16

      摘要 (42) HTML (18) PDF 521.91 K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患者睡眠结构与认知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就诊的160例帕金森病患者,根据其是否伴有RBD分为研究组(帕金森病伴RBD)80例与对照组(单纯帕金森病)80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结构与认知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症状,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研究组患者睡眠结构与自主神经功能症状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的NREM1+2期睡眠比例、睡眠潜伏期、REM睡眠潜伏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症状评分大于对照组(P <0.05);NREM3+4期睡眠比例、REM期睡眠比例、REM睡眠潜伏期、REM睡眠周期、TST、SE、MMSE、MoCA评分小于对照组(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REM1+2期睡眠比例与体温调节系统评分呈负相关(r =-0.341,P <0.05);NREM3+4期睡眠比例与泌尿系统评分呈负相关(r =-0.344,P <0.05);睡眠潜伏期与MMSE、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评分呈正相关(r =0.569、0.606、0.671和0.403,均P <0.05);REM睡眠潜伏期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评分呈正相关(r =0.630、0.600和0.361,均P <0.05);REM睡眠周期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评分呈正相关(r =0.571、0.599和0.357,均P <0.05);TST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评分呈正相关(r =0.678、0.631和0.369,均P <0.05);SE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评分呈正相关(r =0.554、0.559和0.406,均P <0.05)。结论 睡眠结构与认知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存在一定相关性,可推断帕金森病伴RBD患者睡眠结构紊乱可加重认知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症状。

    • 甲状旁腺全切联合自体前臂移植术治疗终末期肾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分析

      2021(9):89-9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17

      摘要 (345) HTML (14) PDF 922.44 K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甲状旁腺全切联合自体前臂移植术对终末期肾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9年6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乳甲外科接受甲状旁腺全切联合前臂自体移植术的33例终末期肾病合并SHPT的患者,分析其预后、并发症、甲状旁腺激素(PTH)和电解质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成功,共取得甲状旁腺结节130枚,其中甲状旁腺腺瘤结节40枚,甲状旁腺组织增生结节82枚,余8枚为腺瘤与增生组织混合结节。甲状旁腺全切5 min、20 min后PTH值均较术前下降80%以上,33例患者的骨痛和其中20例患者合并存在的皮肤瘙痒症状在术后1个月内缓解,9例患者的骨折或畸形情况在术后6个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患者PTH、钙磷水平和钙磷乘积较术前明显下降,29例患者出现术后低钙血症,经1~14 d对症治疗后血钙值恢复正常。结论 甲状旁腺全切联合自体前臂移植术能有效改善终末期肾病SHPT的症状。

      • 0+1
      • 1+1
      • 2+1
      • 3+1
    • >临床报道
    • 两种术式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倒睫的临床疗效比较

      2021(9):94-9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09.018

      摘要 (49) HTML (42) PDF 567.90 K (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采用两种不同术式治疗下睑内翻倒睫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7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治疗的197例(216眼)诊断为老年性下睑内翻倒睫的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7例(122眼),采用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对照组90例(94眼),采用眼睑皮肤轮匝肌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术后2年的疗效。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年,观察组治愈率为97.19%,对照组治愈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老年患者采用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下睑内翻倒睫,远期复发率低,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 0+1
      • 1+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