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1.001
摘要: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因此百姓对健身运动的热情逐渐增加,开展的体育项目也呈现多样化。与此同时,我国的骨科运动医学迅速发展,成为新的专科,很多医生和学者投身于运动医学研究中,派生出许多与骨科运动医学等交叉的成果,这是一门充满挑战、充满机会的学科。目前,运动医学诊疗已涵盖骨与关节、肌肉、肌腱、韧带、软骨等损伤,应用关节镜微创技术为运动创伤提供了创新、疗效好的治疗方式,同时更加积极有效地实施康复计划。运动医学在近几年的关节镜微创手术、骨骼肌和肌腱等损伤治疗,以及保守治疗和术后康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科研成果倍增。
2022(11):8-1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1.002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关系。方法 2017年12月—2019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0例老年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是否存在术后慢性疼痛将其分为术后慢性疼痛组20例,无术后慢性疼痛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清IL-6、TNF-α水平及临床资料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围手术期血清IL-6、TNF-α水平对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IL-6、TNF-α水平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IL-6、TNF-α水平有差异(P <0.05);②两组的IL-6、TNF-α水平有差异(P <0.05),两组术后24 h、术后3 d、术后7 d的IL-6、TNF-α水平均较术前升高,术后慢性疼痛组术后24 h、术后3 d、术后7 d的IL-6、TNF-α水平均高于无术后慢性疼痛组;③两组的IL-6、TNF-α水平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术后24 h NRS评分、饮酒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O^R=1.945(95% CI:1.427,2.234)]、手术时间[O^R=1.655(95% CI:1.307,1.938)]、术后24 h NRS评分[O^R=2.453(95% CI:1.847,3.271)]、术后3 d IL-6水平[O^R=2.210(95% CI:1.625,2.758)]及术后3 d TNF-α水平[O^R=2.063(95% CI:1.505,2.460)]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术后3 d IL-6预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截断值为13.75 pg/mL,AUC为0.830(95% CI:0.741,0.919),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0%(95% CI:0.687,0.886)、70.0%(95% CI:0.457,0.881);术后3 d TNF-α预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截断值为13.30 pg/mL,AUC为0.797(95% CI:0.689,0.90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2.9%(95% CI:0.699,0.828)、65.0%(95% CI:0.408,0.846)。结论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3 d IL-6、TNF-α水平是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具有一定早期预测价值。
2022(11):14-1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1.003
摘要:目的 分析X射线、磁共振成像(MRI)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计算机体层成像(CT)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20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疑似假体周围骨溶解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X射线、MRI及SPECT/CT检查。以翻修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X射线、MRI及SPECT/CT对假体周围骨溶解的诊断效能。结果 翻修术结果显示,70例患者有假体周围骨溶解,其余20例患者中无菌性松动13例,感觉障碍4例,假体周围骨折3例。X射线、MRI、SPECT/CT及联合诊断假体周围骨溶解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分别为0.585、0.686、0.842、0.906。SPECT/CT诊断的敏感性(95.71%)及准确性(94.44%)均高于X射线与MRI(P <0.05);联合诊断的敏感性(98.57%)及准确性(97.78%)高于X射线与MRI(P <0.05)。4种诊断效能从高至低依次为联合诊断、SPECT/CT、MRI、X射线。结论 X射线、MRI及SPECT/CT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有一定的诊断效能,SPECT/CT的敏感性、准确性最高,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效能,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式。
2022(11):20-2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1.004
摘要: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辅助3D打印技术对复杂髋臼骨折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3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3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以MSCT三维重建辅助3D打印技术行术前计划的38例为指导组,以传统方法行术前计划的45例为常规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评估骨盆、髋臼复位质量以及骨盆、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统计术后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指导组较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减少,指导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较常规组缩短。两组骨盆复位优良率均超过80%,髋臼实现解剖复位、满意复位者比例均超过85%,但两组骨盆及髋臼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Majeed骨盆量化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均升高(P <0.05),指导组术后3个月两项评分高于常规组(P <0.05),而术后6个月未见差异(P <0.05)。指导组、常规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期间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用MSCT三维重建辅助3D打印技术进行术前指导,可使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更具个性化,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加快骨折愈合及骨盆、髋关节功能恢复。
2022(11):26-3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1.005
摘要: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隙与硬脊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认知功能及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在淮北矿工总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60例接受全身麻醉,B组60例接受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药物剂量、镇痛持续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两组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氧饱和度(SaO2)、CD4+、CD8+、CD4+/CD8+及认知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药物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A组(P <0.05)。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 min、术后30 min的HR、MAP、SaO2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HR、MAP有差异(P <0.05),SaO2无差异(P >0.05);②两组的HR、MAP有差异(P <0.05),SaO2无差异(P >0.05);③两组的HR、MAP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SaO2变化趋势无差别(P >0.05)。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结束时、术后24 h、术后48 h的CD4+、CD8+及CD4+/CD8+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CD4+、CD8+及CD4+/CD8+有差异(P <0.05);②两组的CD4+、CD8+及CD4+/CD8+有差异(P <0.05);③两组的CD4+、CD8+及CD4+/CD8+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B组术后24 h、48 h的MMSE评分均高于A组(P <0.05)。结论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效果较好,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免疫细胞影响较小,利于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
2022(11):32-3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1.006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及股骨颈强度指数(FSI)和骨髓脂质分数(LF)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2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176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考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分为恢复良好组90例,恢复不佳组86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相关资料,监测FSI和LF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明确FSI和LF变化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恢复良好组患者年龄、骨折部位、基础疾病、巴塞尔评定、术后并发症、术后关节康复训练与恢复不佳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恢复良好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的FSI和LF差值均大于恢复不佳组患者(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疾病[O^R=4.259(95% CI:1.712,10.595)]、巴塞尔评定[O^R=3.736(95% CI:1.159,12.039)]、术后并发症[O^R=6.297(95% CI:1.866,21.225)],以及术后3个月的FSI[O^R=5.894(95% CI:1.567,22.175)]、LF[O^R=5.749(95% CI:1.679,19.685)]是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风险因素(P <0.05),术后关节康复训练[O^R=0.103(95% CI:0.025,0.422)]是其保护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SI早期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AUC为0.790,截断值为1.01时,敏感性为70.0%(95% CI:0.593,0.790),特异性为69.8%(95% CI:0.588,0.790);LF早期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AUC为0.739,截断值为26.18%时,敏感性为70.0%(95% CI:0.593,0.790),特异性为67.4%(95% CI:0.564,0.769);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33,敏感性为76.7%(95% CI:0.663,0.847),特异性为72.1%(95%CI:0.612,0.810)。结论 加强对具有风险因素人群监测并观察FSI和LF变化,利于早期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从而制订相应防控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022(11):38-4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1.007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CT表现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诸暨市中医医院就诊的疑似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1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MRI及两者联合诊断对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效能。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CT参数[血容积(BV)、血流量(BF)及平均通过时间(MMT)],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各参数及联合预测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168例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74例以骨小梁增粗或骨质硬化、股骨头呈拥挤融合及扇状硬化改变为主;94例以骨小梁微骨折及股骨头关节面轻微塌陷、部分出现新月征为主;CT、MRI及两者联合诊断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与金标准一致性分别为0.535、0.676和0.870;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均高于CT及MRI单一诊断(P <0.05),但CT与MRI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预后良好组BF、BV均大于预后不良组,MMT长于预后不良组(P <0.05);ROC曲线显示,BF预测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10(95% CI:0.729,0.892)、敏感性为78.6%(95% CI:0.584,0.831)、特异性为65.5%(95% CI:0.517,0.792),BV预测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790(95% CI:0.671,0.910)、敏感性为74.8%(95% CI:0.556,0.824)、特异性为79.3%(95% CI:0.621,0.875),MMT预测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08(95% CI:0.699,0.917)、敏感性为80.6%(95% CI:0.704,0.923)、特异性为82.8%(95% CI:0.650,0.946),联合检测预测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81(95% CI:0.816,0.946)、敏感性为86.5%(95% CI:0.765,0.951)、特异性为85.1%(95% CI:0.724,1.185)。结论 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CT表现以骨小梁增粗或骨质硬化、变形、模糊及新月征等为主,CT可有效诊断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且CT灌注参数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
2022(11):44-5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1.008
摘要:目的 探讨E26转录因子1(ELK1)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Western blotting检测ELK1在骨肉瘤细胞系U2OS、MG-63、HOS及正常成骨细胞hFOB11.9中的相对表达量;选择相对表达量最高的骨肉瘤细胞系进行ELK1 siRNA转染,分为si-NC组、si-ELK1-1组和si-ELK1-2组;MTS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PI3K和pAKT的相对表达量;采用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剂SC79与ELK1 siRNA同时处理骨肉瘤细胞后MTS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结果 与正常成骨细胞比较,ELK1在骨肉瘤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 <0.05),在U2OS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P <0.05);U2OS细胞转染ELK1 siRNA,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si-NC组比较,si-ELK1-1组、si-ELK1-2组U2OS细胞中ELK1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与si-NC组比较,si-ELK1-1组和si-ELK1-2组U2OS细胞增殖率和克隆形成能力均降低(P <0.05),细胞中pPI3K和p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SC79处理si-ELK1组U2OS细胞后,ELK1 siRNA对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抑制作用减弱(P <0.05)。结论 ELK1在骨肉瘤细胞中高表达,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骨肉瘤细胞增殖的能力,ELK1可作为治疗骨肉瘤的潜在靶点。
2022(11):51-5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1.009
摘要:目的 基于骨保护蛋白(OPG)/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通路探究Lnc-AK077216对破骨细胞(OC)分化成熟的调控作用。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Lnc-AK077216-shRNA、Control-shRNA转染至RAW264.7细胞,分别设为转染组、空载组。另取未作处理细胞设为对照组。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率,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测定转染后Lnc-AK077216 mRNA相对表达量;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检测诱导分化7 d后的OC数及阳性染色面积;采用qRT-PCR检测诱导分化培养3 d后各组OPG、RANKL、RANK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诱导分化培养3 d后各组OPG、RANKL、RANK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转染48 h后,荧光显微镜显示转染效率> 70%;转染48 h后转染组Lnc-AK077216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和空载组(P <0.05);诱导分化前RAW264.7细胞多呈圆形且形态规则,诱导分化7 d后经TRAP染色,可观察到呈阳性的多核巨细胞,细胞有伪足、突起,且体积较大,表明生成OC;转染组OC数少于对照组和空载组(P <0.05),阳性染色面积小于对照组和空载组(P <0.05);转染组OPG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空载组(P <0.05),RANKL、RANK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和空载组(P <0.05)。结论 敲低Lnc-AK077216可抑制RAW264.7细胞向OC分化,其调控机制可能与上调OPG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RANKL、RANK 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
2022(11):57-6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1.010
摘要:目的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大鼠海马细胞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 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进行OSAS模型复制,复制成功后继续饲养,按饲养时长分为2周组、4周组和6周组;对照组无特殊处理。每组6只。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细胞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LC3(LC3Ⅱ/LC3Ⅰ)、p62、PINK1及Parkin蛋白相对表达量;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线粒体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模型复制前后最低血氧饱和度和平均血氧饱和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即OSAS模型复制成功。与对照组比较,2周组、4周组和6周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LC3、LC3Ⅱ/LC3Ⅰ、PINK1及Park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6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4周组LC3、LC3Ⅱ/LC3ⅠPINK1及Park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2周组,p6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2周组(P <0.05);6周组LC3、LC3Ⅱ/LC3Ⅰ、PINK1及Park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4周组,p6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4周组(P <0.05)。透射电镜观察,与对照组比较,2周组、4周组和6周组大鼠海马区可见被双层或多层磷脂双分子层包裹的线粒体自噬体。结论 OSAS可致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其自噬程度随饲养时间延长而加重。
2022(11):62-6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1.011
摘要:肿瘤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长,其中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目前,临床上常规抗癌药物由于存在靶向性较低、毒副作用明显、容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正在失去其一些治疗用途。而抗肿瘤多肽类药物拥有分子量小、靶向性强、特异性高、毒性弱、易于合成等特点,使其成为了治疗肿瘤的新方法。抗肿瘤多肽主要包括天然多肽、人工修饰多肽及人工合成多肽,其作用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肿瘤细胞凋亡,免疫调节等。该文从多肽通过阻断蛋白质相互作用发挥抗肿瘤作用这一机制进行概述。
2022(11):67-7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1.012
摘要:生物钟广泛存在于生物体,调节生物的生长发育。随着生物钟分子机制的逐步明确,学者发现生物钟基因Rev-erb和ROR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并在抗炎及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该类受体的靶向研究可用于调控机体免疫。该文重点介绍生物钟基因Rev-erb和ROR在抗炎及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包括该受体的相关作用机制及针对该受体的配体研究。
2022(11):73-7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1.013
摘要:目的 探讨左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静态调强放射治疗(sIMRT)与断层定野放射治疗(TD)的剂量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云南省肿瘤医院左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银夹标记患者24例,对同一患者分别采用sIMRT计划设计(Monaco5.11.03治疗计划系统)和TD计划设计(TomoTherapy治疗计划系统),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参数。结果 两组计划的肿瘤计划靶区(PGTV)的D2%、D98%、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sIMRT的CI(0.75±0.05)高于TD的CI(0.61±0.13),TD的HI(0.04±0.01)低于sIMRT的HI(0.05±0.00)(P <0.05)。D5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计划的乳腺计划靶区(PTV)的D98%、CI、H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sIMRT的CI(0.82±0.04)高于TD的CI(0.68±0.05),TD的HI(0.19±0.01)低于sIMRT的HI(0.20±0.01)(P <0.05),D2%、D5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危及器官的比较上,sIMRT较TD降低了左肺的V5、V20、Dmean以及左右心室的Dmean(P <0.05),其中sIMRT左肺的V5、V20和Dmean较TD分别降低了3.69%、1.26%、7.84%。TD较sIMRT降低了对侧乳腺的Dmean、心脏的V30、左右心房的Dmean及脊髓的D2%(P <0.05)。但在心脏的Dmean方面两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IMRT技术和TD技术均能满足左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剂量需求,sIMRT技术的CI优于TD技术的CI,TD技术的HI优于sIMRT技术的HI;sIMRT技术对患侧肺的保护更佳,对于有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建议优先选择sIMRT技术;TD技术对心脏的保护并未体现出明显优势。
2022(11):79-8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1.014
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卵巢良性肿瘤腹腔镜切除术患者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3例拟行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41例。麻醉诱导后,A组和B组分别给予艾司氯胺酮0.8 mg/kg、0.6 mg/kg静脉输注(15 min输注完毕),C组不给予艾司氯胺酮。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24 h吗啡累积用量;比较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疼痛应激指标[前列腺素E2(PEG2)、P物质(SP)]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3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及24 h吗啡累积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苏醒时间短于A组和C组。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有差异(P <0.05);②3组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有差异(P <0.05),B组术中30 min、术后1 h的心率慢于A组和C组,平均动脉压低于A组和C组;③3组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EG2、SP水平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的PEG2、SP水平有差异(P <0.05)。②3组的PEG2、SP水平有差异(P <0.05),A组和B组术中、术后1 h PEG2、SP水平均低于C组(P <0.05)。③3组的PEG2、SP水平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有差异(P <0.05);②3组的VAS评分有差异(P <0.05),A组和B组术后6 h、术后12 h VAS评分低于C组(P <0.05);③3组的VAS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3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卵巢良性肿瘤腹腔镜切除术患者采用0.8 mg/kg、0.6 mg/kg剂量的艾司氯胺酮均可有效预防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降低疼痛且安全可靠,但0.6 mg/kg剂量艾司氯胺酮在缩短苏醒时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面优于0.8 mg/kg剂量。
2022(11):85-9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1.015
摘要: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情况,并分析各血清指标与痛觉过敏的关系,指导早期预测与干预。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1月绵阳市中心医院230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将入选者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分析血清各指标之间及其与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影响因素的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23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发生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的患者81例(35.22%)。发生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高于未发生组(P <0.05)。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清IL-1β与IL-6、TNF-α呈正相关(r =0.521和0.567,均P <0.05),IL-6与TNF-α呈正相关(r =0.474,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1β[O^R=1.345(95% CI:1.012,1.943)]、IL-6[O^R=1.782(95% CI:1.369,1.991)]、TNF-α[O^R=1.593(95% CI:1.325,1.992)]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发生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的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显示:IL-1β截断值为23.156 pg/mL,AUC为0.835(95% CI:0.773,0.897),特异性为96.3%(95% CI:0.841,0.987),敏感性为88.8%(95% CI:0.619,0.903);IL-6截断值为169.743 pg/mL,AUC为0.811(95% CI:0.743,0.879),特异性为97.5%(95% CI:0.814,0.991),敏感性为80.9%(95% CI:0.701,0.882);TNF-α截断值为241.501 pg/mL,AUC为0.810(95% CI:0.738,0.883),特异性为93.8%(95% CI:0.798,0.976),敏感性为80.3%(95% CI:0.765,0.895)。血清IL-1β、IL-6及TNF-α水平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发生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风险的AUC均> 0.8,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血清IL-1β、IL-6、TNF-α可能是患者术后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可考虑通过术前检测各血清指标水平预测其术后发生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风险,对指导制订合理治疗方案有一定积极意义。
2022(11):91-9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1.016
摘要:目的 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中段胫骨创伤性骨折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91例中段胫骨创伤性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行骨折修复手术。采用随机分组将所有患儿分为传统内固定组(45例,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和弹性髓内钉组(46例,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术),比较两组患儿的骨折修复率、疗效观察指标、骨痂生长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弹性髓内钉组的骨折修复优良率高于传统内固定组(P <0.05);住院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骨骼愈合时间、手术时间短于传统内固定组(P <0.05);术中失血量少于传统内固定组(P <0.05);骨痂生长情况评分高于传统内固定组(P <0.05)。不同时间点的骨痂生长情况评分有差异(P <0.05),两组的骨痂生长情况评分有差异(P <0.05),两组的骨痂生长情况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③弹性髓内钉组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总发生率(6.52%)明显低于传统内固定组(22.22%)(P <0.05)。结论 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中段胫骨创伤性骨折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与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案相比,更利于骨骼愈合和骨痂生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