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3):1-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01
摘要:目的 探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联合血清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对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7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11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82例)与预后不良组(32例)。比较两组及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ASPECTS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分析ASPECTS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Hcy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采用Spearman法评价ASPECTS评分与血清D-二聚体、Hcy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SPECTS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对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意识障碍、ASPECTS评分、D-二聚体、Hcy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大面积梗死患者ASPECTS评分低于非大面积梗死患者(P <0.05),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高于非大面积梗死患者(P <0.05);NIHSS评分> 10分患者ASPECTS评分低于NIHSS评分≤10分患者(P <0.05),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高于NIHSS评分≤10分患者(P <0.05);有意识障碍患者ASPECTS评分低于无意识障碍患者(P <0.05),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高于无意识障碍患者(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O^R=4.850(95% CI:1.831,12.824)]、NIHSS评分[O^R=5.546(95% CI:2.139,14.376)]、ASPECTS评分[O^R=0.567(95% CI:0.424,0.756)]、D-二聚体[O^R=21.802(95% CI:3.915,121.384)]、Hcy[O^R=1.454(95% CI:1.167,1.811)]是影响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SPECTS评分与血清D-二聚体、Hcy呈负相关(rs =-0.718和-0.758,均P =0.000);ASPECTS评分、D-二聚体、Hcy联合预测预后的敏感性为75.00%(95% CI:0.563,0.879),特异性为89.02%(95% CI:0.797,0.946)。结论 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ASPECTS评分、血清D-二聚体、血清Hcy是影响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变化与ASPECTS评分关系密切,三者联合对预后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完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022(13):8-1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02
摘要:目的 分析CT灌注成像参数与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完成CT灌注成像检查及MIStar软件后处理的105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和转归不良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收集CT灌注成像参数包括灌注缺损(延迟时间> 3 s)体积、缺血核心(相对脑血流量< 30%)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灌注缺损体积-缺血核心体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T灌注成像参数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T灌注成像参数对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 105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mRS评分≤ 2分者63例,> 2分者4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体重、高脂血症、房颤、溶栓前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缺血半暗带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溶栓前收缩压、基线随机血糖、血红蛋白、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灌注缺损体积、缺血核心体积、mRS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前收缩压[O^R=3.992(95% CI:1.496,10.652)]是影响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的危险因素(P <0.05);NIHSS评分[O^R=0.840(95% CI:0.711,0.991)]和灌注缺损体积[O^R=1.081(95% CI:1.059,1.104)]是影响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的保护因素(P <0.05)。溶栓前收缩压、NHISS评分和灌注缺损体积及三者联合预测患者临床转归的敏感性分别为76.25%(95% CI:0.633,1.395)、83.75%(95% CI:0.721,1.554)、85.00%(95% CI:0.778,1.656)、86.30%(95% CI:0.812,1.714),特异性分别为81.95%(95% CI:0.713,1.522)、89.66%(95% CI:0.811,1.700)、90.80%(95% CI:0.835,0.953)和92.00%(95% CI:0.854,1.775),以三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最高,其中三指标单独检测以灌注缺损体积的特异性最高。同时,ROC曲线分析显示,灌注缺损体积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95% CI:0.803,0.928);最佳截断值为109.37 mL。结论 溶栓前收缩压是影响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NIHSS评分、灌注缺损体积是前循环急性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良好的保护因素,但缺血核心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与患者临床转归无关。CT灌注成像参数灌注缺损体积评估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归不良的价值较高。
2022(13):15-2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03
摘要:目的 观察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缺血性脑卒中致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生VD的3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VD组,其余81例为非VD组。另选取该院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55例为健康组。比较3组血清sICAM-1、VEGF水平;比较VD组和非VD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VD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ICAM-1、VEGF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VD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非VD组、VD组血清sICAM-1、VEGF水平升高(P <0.05);与非VD组比较,VD组血清sICAM-1水平升高(P <0.05),血清VEGF水平降低(P <0.05)。与非VD组比较,VD组吸烟占比、高血压及NIHSS评分升高(P <0.05),两组的年龄、性别构成、BMI、饮酒、VD家族史、高盐饮食、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多发性脑梗死、脑梗死病史、脑白质疏松、脑梗死部位、梗死范围、职业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1.881(95% CI:1.521,2.242)]、高血压[O^R=7.043(95% CI:4.123,9.963)]、NIHSS评分[O^R=4.674(95% CI:2.379,6.969)]、额叶脑梗死[O^R=2.396(95% CI:1.985,2.808)]、血清sICAM-1水平[O^R=4.591(95% CI:2.379,6.802)]、血清VEGF水平[O^R=4.889(95% CI:2.147,7.631)]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VD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sICAM-1、VEGF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VD的最佳截断值为365.41 ng/L和216.52 pg/mL,两者单独及联合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VD的AUC分别为0.754、0.793和0.868。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致VD患者中血清sICAM-1高表达,VEGF低表达,两者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后VD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2(13):21-2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04
摘要: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急性幕上皮质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短期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6月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6例急性幕上皮质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患MS分为MS组46例和非MS组60例,以发病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所有患者行颅脑MRI检查,比较两组腔隙性梗死灶数量和Fazekas量表评分;比较两组入院及发病90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和mRS评分;比较两组的血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MS组患者的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腔隙性梗死灶数量、Fazekas量表评分高于非MS组(P <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非MS组(P <0.05)。MS组患者的入院NIHSS评分、入院mRS评分、发病90 d的NIHSS评分均高于非MS组(P <0.05),入院MoCA评分和发病90 d的MoCA评分均低于非MS组(P <0.05),两组发病90 d的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S是急性幕上皮质下腔隙性脑梗死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3.695(95% CI:1.288,10.600)]。结论 MS是急性幕上皮质下腔隙性脑梗死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与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损伤有关,可能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
2022(13):26-3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05
摘要: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血清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因子1(MALAT1)及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2月—2021年4月就诊于唐山市工人医院的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研究组(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未伴有认知障碍)。对比两组血清MALAT1水平、TXNIP水平、MoCA评分、磁共振波谱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MALAT1、TXNIP水平与MoCA评分、磁共振波谱水平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MALAT1、TXNIP单独及联合预测认知障碍发生的价值。结果 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58例为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占比38.67%;研究组血清MALAT1、TXNIP水平高于对照组,MoCA量表各维度及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NAA1/NAA2低于对照组,Cho1/Cho2、Lac1/Cr2高于对照组(P <0.05);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血清MALAT1、TXNIP水平与MoCA总分(r =-0.623和-0.512,均P =0.000)、NAA1/NAA2(r =-0.459和-0.413,均P =0.000)呈负相关,与Cho1/Cho2(r =0.569和0.496,均P =0.000)、Lac1/Cr2(r =0.523和0.475,均P =0.000)呈正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MALAT1、TXNIP及两者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AUC为0.860(95% CI:0.796,0.924)、0.780(95% CI:0.703,0.856)、0.890(95% CI:0.834,0.945),敏感性分别为86.7%(95% CI:0.776,0.933)、78.3%(95% CI:0.711,0.863)、90.2%(95% CI:0.839,0.951),特异性分别为79.7%(95% CI:0.702,0.869)、71.2%(95% CI:0.612,0.798)、85.1%(95% CI:0.736,0.91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血清MALAT1、TXNIP水平呈高表达,两者水平与患者认知功能、磁共振波谱水平密切相关,且两者联合可有效预测认知障碍的发生。
2022(13):32-3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06
摘要:目的 探讨膦甲酸钠(PFA)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天津海滨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50例HCMV感染相关性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72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PFA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的78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4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第14天外周血白细胞人巨细胞病毒-pp65(HCMV-pp65)抗原转阴率,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治疗第14天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第14天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 <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第7天、第14天HCMV-pp65抗原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HCMV-pp65抗原总转阴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第14天血清CRP、IL-6、LPA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 <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FA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进展性脑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较好的抗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功能和较高的临床疗效,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CRP、IL-6、LPA水平,安全性高。
2022(13):39-4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07
摘要:目的 探讨左卡尼汀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Sma和Mad相关蛋白(TGF-β1/Smad)信号通路对尿毒症腹膜透析大鼠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尿毒症腹膜透析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左卡尼汀组,另给予假手术的大鼠作为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左卡尼汀组灌胃左卡尼汀40 mg/kg,1次/d,持续6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尿素氮、肌酐、甲状旁腺激素及钙、磷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组织TGF-β1、Smad及磷酸化Smad3(p-Smad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模型复制前3组大鼠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模型复制6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左卡尼汀组大鼠血肌酐、尿素氮、甲状旁腺激素及磷水平均升高(P <0.05),血钙水平降低(P <0.05),与模型组比较,左卡尼汀组大鼠血肌酐、尿素氮、甲状旁腺激素及磷水平均降低(P <0.05),血钙水平升高(P <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左卡尼汀组大鼠TGF-β1和p-Smad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上调(P <0.05),与模型组比较,左卡尼汀组大鼠TGF-β1和p-Smad3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P <0.05)。结论 左卡尼汀可通过抑制尿毒症腹膜透析的TGF-β1/Smad通路活化来改善肾脏功能,提高血甲状旁腺激素、钙、磷水平,改善钙磷代谢平衡。
2022(13):44-4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08
摘要:目的 分析兔肝VX2肿瘤超声造影(CEUS)定量参数与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深入探讨肿瘤血管生成基础与超声造影定量参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种植法成功复制24只兔肝VX2肿瘤模型,并通过CEUS动态观察肝肿瘤的进展过程,测定肝肿瘤超声定量参数,制作肝肿瘤标本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定CD34和VEGF的阳性表达水平,Pearson法分析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CD34、VEGF的相关性。结果 兔肝VX2肿瘤CEUS对比剂强度、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肝组织曲线增强上升斜率(AS)、达峰时间(TTP)、曲线下面积(AUC)与周围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剂强度、AS及AUC均明显大于周围正常肝组织,VX2肿瘤TTP明显短于周围正常肝组织;TTP与CD34、VEGF呈负相关(P <0.05);对比剂强度与CD34、VEGF呈正相关(P <0.05);AS与CD34、VEGF呈正相关(P <0.05);AUC与CD34、VEGF呈正相关(P <0.05)。结论 CEUS测定的各种灌注参数,能够客观地反映肝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及瘤内灌注特征,为影像学评估肝肿瘤血管生成、预后及复发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岳宏程,祝德,许加华,何海林,张洪洋,岳兴家,张建文,熊良庚
2022(13):49-5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09
摘要:目的 探讨单次近距离放疗(SFBR)联合贝伐珠单抗对结肠癌脉管系统的影响。方法 复制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FBR组、贝伐珠单抗组、SFBR联合贝伐珠单抗组(以下简称联合组)。治疗结束后第14天计算移植瘤的终体积和肿瘤生长抑制率。运用18F-FDG micro PET/CT测量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评估肿瘤代谢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管密度(LVD)、血管生成拟态密度(VMD)及肿瘤细胞Ki-67阳性表达率。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评估肿瘤凋亡情况。结果 联合组肿瘤组织中MVD、LVD、VMD低于SFBR组和贝伐珠单抗组(P <0.05),SUVmax、Ki-67表达水平低于SFBR组和贝伐珠单抗组(P <0.05);而联合组肿瘤抑制率、肿瘤细胞凋亡率高于SFBR组和贝伐珠单抗组(P <0.05)。结论 SFBR联合贝伐珠单抗能降低结肠癌组织中MVD、LVD、VMD,从而有效抑制结肠癌的生长。
2022(13):56-6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10
摘要: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食管癌细胞EC9706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食管癌细胞EC9706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不同浓度银杏叶提取物组(100 mg/L、200 mg/L、400 mg/L银杏叶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白细胞介素-6(IL-6)组(20 ng/ml IL-6和400 mg/L银杏叶提取物)。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光密度(OD)值;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磷酸化酪氨酸激酶2(p-JAK2)、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对照组,100 mg/L、200 mg/L、400 mg/L银杏叶提取物组,银杏叶提取物+IL-6组细胞O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银杏叶提取物组EC9706细胞OD值均降低(P <0.05),细胞活性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银杏叶提取物+IL-6组较400 mg/L银杏叶提取物组EC9706细胞活性升高(P <0.05)。5组的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银杏叶提取物组EC9706细胞凋亡率升高(P <0.05),且呈浓度依赖性;银杏叶提取物+IL-6组EC9706细胞凋亡率较400 mg/L银杏叶提取物组降低(P <0.05)。5组细胞的Ki-67、Cleaved-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浓度银杏叶提取物组Ki-67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均降低(P <0.05),银杏叶提取物+IL-6组Ki-67蛋白相对表达量较400 mg/L银杏叶提取物组升高(P <0.05);不同浓度银杏叶提取物组Cleaved-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均升高(P <0.05),银杏叶提取物+IL-6组Cleaved-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较400 mg/L银杏叶提取物组降低(P <0.05)。对照组、400 mg/L银杏叶提取物组、银杏叶提取物+IL-6组细胞的MMP-2、MMP-9、p-JAK2、p-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00 mg/L银杏叶提取物组较对照组均降低(P <0.05),银杏叶提取物+IL-6组较400 mg/L银杏叶提取物组均升高(P <0.05)。对照组、400 mg/L银杏叶提取物组及银杏叶提取物+IL-6组EC9706细胞迁移数、细胞侵袭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00 mg/L银杏叶提取物组EC9706细胞迁移数、细胞侵袭数较对照组减少(P <0.05),银杏叶提取物+IL-6组EC9706细胞迁移数、细胞侵袭数较400 mg/L银杏叶提取物组增多(P <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能通过阻断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食管癌细胞EC9706增殖、侵袭、迁移,促进细胞凋亡。
2022(13):63-6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11
摘要:铁死亡是一种由铁介导的磷脂过氧化与氧化应激驱动,与细胞凋亡、自噬和坏死有明显区别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主要特征是二价铁离子介导的芬顿反应导致胞膜脂质过氧化,以及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障碍引起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失活。目前研究发现,铁死亡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密切相关。该文综述铁死亡及其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以引起研究者对铁死亡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作用的关注。
2022(13):69-7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12
摘要:全冠修复是大面积牙体缺损最常用的修复方式。随着材料的发展,氧化锆陶瓷的出现解决了口腔传统全瓷材料强度不足的问题。全解剖式氧化锆冠(以下简称全锆冠)的机械性能比起传统玻璃陶瓷全冠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临床应用时仍沿用烤瓷冠或传统全瓷冠的牙体预备原则。已有研究表明,咬合面厚度为0.5 mm的全锆冠可以满足临床需求;但轴面预备量、
2022(13):75-8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13
摘要:目的 观察麻杏饮加减联合替加环素治疗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6月河北省中医院收治的128例XDRAB致V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替加环素治疗;研究组给予麻杏饮加减联合替加环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持续治疗2周后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微生物学疗效;比较两组血清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后主症、次症中医证候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4(IL-4)、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CD11b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Th1/Th2、Th17/Treg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麻杏饮加减联合替加环素治疗XDRAB所致VAP可增强治疗效果,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增强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2022(13):81-8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14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1年1月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收治的174例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伐沙班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58例。利伐沙班高剂量组口服利伐沙班20 mg/d,中剂量组口服利伐沙班15 mg/d,低剂量组口服利伐沙班10 mg/d,自治疗起随访12个月观察效果。记录随访期间3组的栓塞、出血发生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变化,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总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总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不同时间点间的PT、APTT、TT、INR有差异(P <0.05),3组的PT、APTT、TT、INR无差异(P >0.05),3组的PT、APTT、TT、INR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3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尿素氮、尿酸比较,不同时间点间的ALT、AST、肌酐、尿素氮、尿酸无差异(P >0.05),3组的ALT、AST、肌酐、尿素氮、尿酸无差异(P >0.05),3组的ALT、AST、肌酐、尿素氮、尿酸变化趋势无差异(P >0.05)。3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利伐沙班20 mg/d、15 mg/d、10 mg/d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中总栓塞发生率及总出血发生率相当,均具有良好的抗凝疗效,对肝肾功能影响小,安全性良好,推荐低剂量利伐沙班用于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
2022(13):87-9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15
摘要:目的 对比自体肋软骨结合硅胶假体整形术与鼻中隔偏曲结合歪鼻同期矫正术对外伤性歪鼻美学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外伤性歪鼻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整形组(自体肋软骨结合硅胶假体整形术)、矫正组(鼻中隔偏曲结合歪鼻同期矫正术),每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鼻形态改善指标、鼻通气功能、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鼻梁偏斜角度、鼻尖突出度及鼻额角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整形组大于矫正组。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鼻腔容积、鼻腔最小横截面积及鼻腔呼气吸气阻力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整形组手术前后鼻腔容积、鼻腔最小横截面积的差值大于矫正组,鼻腔呼气吸气阻力的差值小于矫正组。两组术后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外伤性歪鼻患者采用自体肋软骨结合硅胶假体整形术在改善鼻形态、鼻腔容积方面优于鼻中隔偏曲结合歪鼻同期矫正术,在鼻腔最小横截面积、鼻腔呼气吸气阻力、满意度及安全性方面两种手术方式效果接近。
2022(13):92-9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16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居民基本技能素养现况,为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对朝阳区15~69岁常住居民1 873例开展问卷调查,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有效数据1 850份,有效率为98.77%。朝阳区居民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36.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地区为街道[O^R=1.257(95% CI:1.029,1.535)],文化程度是高中/中专[O^R=2.671(95% CI:1.509,4.728)]、大专及以上[O^R=3.396(95% CI:1.934,5.962)],本地户籍[O^R=1.353(95% CI:1.054,1.735)]是居民基本技能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应侧重针对乡镇居民、低文化水平居民及外地流动人口加强行为干预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辖区居民的基本技能素养水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