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1):1-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01
摘要:目的 探究microRNA-137(miR-137)通过Wnt信号通路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增殖与凋亡,以及对裸鼠移植瘤的作用。方法 将人宫颈癌细胞HeLa分别转染miR-137-mimic质粒(miR-137组)和空载质粒(NC组),另设空白组只加入等量转染试剂不做其他处理。待细胞稳定转染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Wnt、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分泌型蛋白Dickkopf-1(DKK1)、miR-137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Wnt、MMP-7、DKK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将稳定转染的细胞接种于裸鼠背部,观察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结果 空白组、NC组、miR-137组12 h、24 h、48 h的OD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OD值有差异(P <0.05);②3组的OD值有差异(P <0.05),miR-137组OD值较空白组和NC组低,相对细胞活性较低;③3组OD值的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miR-137组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组和NC组(P <0.05)。miR-137组细胞Wnt和MMP-7 mRNA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和NC组降低(P <0.05);miR-137组细胞DKK1和miR-137 mRNA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和NC组升高(P <0.05)。miR-137组细胞Wnt、MMP-7蛋白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和NC组降低(P <0.05);miR-137组细胞DKK1蛋白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和NC组升高(P <0.05)。NC组裸鼠移植瘤的抑瘤率与miR-137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iR-137组裸鼠移植瘤的抑瘤率增加。空白组、NC组、miR-137组裸鼠不同时间点的肿瘤体积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肿瘤体积有差异(P <0.05);②3组的肿瘤体积有差异(P <0.05),miR-137组与空白组和NC组相比,肿瘤生长缓慢,相对抑瘤效果较好;③3组肿瘤体积的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结论 在人宫颈癌细胞中过表达miR-137可以促进癌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增殖,该作用可能与Wnt及其上下游MMP-7/DKK1信号通路有关。
2022(21):8-1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02
摘要:目的 探讨人宫颈癌细胞microRNA-31-3p(miR-31-3p)的表达及其靶向调控Sema4C表达对顺铂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Hela细胞,分别转染miR-31-3p mimics(miR-31-3p mimics组)、空白质粒(对照组),以及在转染miR-31-3p mimics的基础上过表达Sema4C(miR-31-3p mimics+Sema4C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31-3p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mimics后Hela细胞Sema4C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顺铂作用下Hela细胞的耐药性变化。结果 miR-31-3p在宫颈癌细胞Hela中低表达(P <0.05)。miR-31-3p mimics组、miR-31-3p mimics+Sema4C组miR-31-3p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 <0.05),且miR-31-3p mimics组与miR-31-3p mimics+Sema4C组miR-31-3p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iR-31-3p mimics组、miR-31-3p mimics+Sema4C组Sema4C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 <0.05);miR-31-3p mimics+Sema4C组Sema4C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miR-31-3p mimics组(P <0.05)。不同浓度顺铂作用下,miR-31-3p mimics组Hela细胞生存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2 μmol/L、3 μmol/L、4 μmol/L、5 μmol/L顺铂作用下,miR-31-3p mimics+Sema4C组Hela细胞生存率高于miR-31-3p mimics组(P <0.05)。结论 miR-31-3p靶向调控Sema4C表达,降低宫颈癌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
2022(21):13-1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03
摘要:目的 研究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对子宫内膜癌(EC)细胞株HEC-1B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HEC-1B细胞,随机分为Control组(不处理)、pcDNA3.1-NC组(转染pcDNA3.1-NC)、pcDNA3.1 CYR61组(转染pcDNA3.1 CYR61)、pcDNA3.1 CYR61+ LiCl (Wnt/β-catenin通路激活剂)组(转染pcDNA3.1 CYR61,并加入LiCl使其终浓度为60 mmol/L)。转染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增殖抑制率,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占比,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β-catenin、Caspase-3、Cyclin D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Control组、pcDNA3.1-NC组比较,pcDNA3.1 CYR61组CYR61、β-catenin、Caspase-3、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量、G0/G1期占比升高(P <0.05),S、G2/M期占比降低(P <0.05);与pcDNA3.1 CYR61组比较,pcDNA3.1 CYR61+ LiCl组CYR61、β-catenin、Caspase-3、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量、G0/G1期占比降低(P <0.05),S、G2/M期占比升高(P <0.05)。4组24 h、48 h、72 h增殖抑制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增殖抑制率有差异(F =25.416,P =0.000);②3组增殖抑制率有差异(F =46.962,P =0.000),pcDNA3.1 CYR61组增殖抑制率较高,增殖抑制效果好;③3组增殖抑制率变化趋势有差异(F =37.541,P =0.000)。结论 上调CYR61可抑制EC细胞株HEC-1B增殖,阻滞其细胞周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2022(21):18-2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04
摘要:目的 探讨CD44v6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L1衣壳蛋白在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2年1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102例手术切除的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石蜡标本,其中宫颈鳞癌组织石蜡标本41例,癌前病变组织石蜡标本61例[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病变(LSIL)标本30例,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组织31例],另选取同期49例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的正常宫颈组织石蜡标本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组织中CD44v6与HPV L1衣壳蛋白表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44v6、HPV L1衣壳蛋白在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正常宫颈组织、LSIL组织、HSIL组织、宫颈鳞癌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宫颈鳞癌组织高于正常宫颈组织、LSIL组织及HSIL组织(P <0.05),HSIL组织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和LSIL组织(P <0.05)。正常宫颈组织、LSIL组织、HSIL组织、宫颈鳞癌组织中HPV L1衣壳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宫颈鳞癌组织低于HSIL组织、LSIL组织、正常宫颈组织(P <0.05),HSIL组织低于LSIL组织、正常宫颈组织(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宫颈鳞癌组织中CD44v6、HPV L1衣壳蛋白及两者联合诊断宫颈鳞癌的敏感性分别为70.73%(95% CI:0.543,0.834)、75.61%(95% CI:0.594,0.871)、70.73%(95% CI:0.543,0.834),特异性分别为77.05%(95% CI:0.642,0.865)、73.77%(95% CI:0.607,0.838)、90.16%(95% CI:0.792,0.959),AUC分别为0.746(95% CI:0.648,0.844)、0.742(95% CI:0.638,0.846)、0.907(95% CI:0.848,0.96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癌前病变组织中CD44v6、HPV L1衣壳蛋白及两者联合诊断HSIL的敏感性分别为74.19%(95% CI:0.551,0.875)、70.96%(95% CI:0.518,0.851)、70.96%(95% CI:0.518,0.851),特异性分别为76.67%(95% CI:0.573,0.894)、73.33%(95% CI:0.538,0.870)、90.00%(95% CI:0.723,0.974),AUC分别为0.748(95% CI:0.649,0.847)、0.726(95% CI:0.627,0.825)、0.890(95% CI:0.820,0.959)。结论 CD44v6在宫颈病变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CD44v6表达水平呈升高趋势,HPV L1衣壳蛋白的变化与CD44v6相反,两者联合诊断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价值较高。
2022(21):24-3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05
摘要:目的 探究lncRNA XIST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靶向microRNA-101-3p(miR-101-3p)对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南通市妇幼保健院82例手术切除且经术后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子宫内膜组织lncRNA XIST、miR-101-3p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不同因素间lncRNA XIST、miR-101-3p mRNA的差异;取Ishikaw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空质粒组(NC组)、lncRNA XIST表达抑制组(sh-XIST组),其中NC组和sh-XIST组分别转染空载质粒与plko-lncRNA XIST-shRNA,C组不进行任何处理;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观察lncRNA XIST与miR-101-3p的靶向性。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ncRNA XIST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 <0.05),miR-101-3p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P <0.05)。不同TNM分期和淋巴结是否转移患者的lncRNA XIST、miR-101-3p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NC组、sh-XIST组在不同时间点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有差异(P <0.05);②3组的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有差异(P <0.05);③3组的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sh-XIST组细胞迁移率低于C组和NC组(P <0.05)。sh-XIST组侵袭个数少于C组和NC组(P <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lncRNA XIST可以靶向作用于miR-101-3p。结论 lncRNA XIST和miR-101-3p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并且在不同TNM分期及是否淋巴结转移患者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有差异。抑制Ishikawa细胞中lncRNA XIST的表达可以抑制癌细胞的恶性细胞生物学行为,其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miR-101-3p有关。
2022(21):31-3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06
摘要:目的 探究小核仁RNA宿主基因5(SNHG5)在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成骨诱导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不同质粒转染分组,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成骨标志物(OCN、OSX、COL1A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P)检测成骨效果,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SNHG5和OCN mRNA相对表达量。将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下调SNHG5表达,对照组不下调,同法进行成骨诱导,检测OCN、OSX及COL1A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检测成骨效果,检测OCN、OSX、COL1A1及SNHG5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并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 成骨诱导后第14天的OCN、OSX及COL1A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诱导后第7天和诱导前(P <0.05),诱导后第7天高于诱导前(P <0.05)。成骨诱导前、诱导后第7天、诱导后第14天的ALP活性和茜素红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成骨诱导前、诱导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的SNHG5和OCN mRNA相对表达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P <0.05)。转染不同质粒后,各组SNHG5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细胞转染质粒后第14天实验组OCN、OSX及COL1A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 <0.05),细胞转染质粒后第14天实验组ALP活性和茜素红浓度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活性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SNHG5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凋亡,可能在骨质疏松症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为改善颌骨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田英姿,胡飞雪,王文博,庄文会,杜思鸿,刘思瑶,陈朋杰,赵培源
2022(21):39-4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07
摘要:目的 探究蛇麻草精油香薰法对氯苯丙氨酸(PCPA)诱导失眠大鼠的行为学、部分神经递质含量及松果体的影响。方法 腹腔注射PCPA复制失眠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薰衣草精油组(0.2%)、蛇麻草精油低浓度组(0.05%)、蛇麻草精油中浓度组(0.10%)及蛇麻草精油高浓度组(0.20%),每组12只,另设空白组12只。模型复制后,各治疗组分别以相应浓度精油香薰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熏蒸馏水。每天8 h,连续5 d。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况;戊巴比妥钠协同睡眠实验观察大鼠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持续期;旷场实验检测大鼠自发活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褪黑素(MT)、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含量;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各组大鼠下丘脑中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五羟色胺(5-HT)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松果体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持续期缩短(P <0.05);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均减少(P <0.05)。与模型组比较,蛇麻草精油高浓度组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持续期延长(P <0.05);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增加(P <0.05);血清MT、GABA含量上升,Glu含量下降,Glu/GABA下降(P <0.05);下丘脑中5-HT含量上升,NE和DA含量下降(P <0.05)。松果体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排列均匀、数目明显恢复。结论 蛇麻草精油香薰法对失眠大鼠具有一定助眠作用,可能与改善松果体结构,促进MT、抑制性递质GABA及5-HT的分泌,以及抑制兴奋性递质Glu、NE、DA的分泌有关。
2022(21):46-5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08
摘要: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因有能更好地保护残余肾功能等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长期腹膜透析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反复发生的炎症刺激会加速腹膜纤维化的发展,最终导致超滤衰竭,腹膜透析失败。MicroRNA(miRNA)属于非编码RNA的一种,在炎症及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备受关注,众多miRNA参与了腹膜炎症及纤维化过程。新近研究显示,腹膜透析过程中,多种miRNA的表达谱发生了改变。该文就miRNA在腹膜透析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2(21):52-5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09
摘要:根性神经痛是脊神经根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伤害性刺激而引起的疼痛,其发病机制和预防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动物模型在阐明根性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测试新药物和治疗方式的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根性神经痛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更多实用的根性神经痛动物模型被相继提出。该文通过对常见根性神经痛动物模型的种类及模型复制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根性神经痛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2022(21):57-6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10
摘要: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Ⅱ类2分类错
2022(21):63-6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11
摘要:目的 分析产后6~8周女性阴道炎与阴道微生态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的127例产后6~8周阴道炎复查的女性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后6~8周是否合并阴道炎分为阴道炎组(n =19)和非阴道炎组(n =108)。比较两组的阴道微生态特征,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阴式分娩中阴道炎患者与非阴道炎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产后6~8周女性发生阴道炎的影响因素。结果 阴道炎组菌群多样性-~+、阴道清洁度Ⅲ、Ⅳ、革兰阴性杆菌阳性、pH值≥4.6、菌群密集度-~+、Nugent评分、过氧化氢(H2O2)阳性例数占比高于非阴道炎组(P <0.05),阴道炎组上皮细胞个数、乳杆菌比例、白细胞阳性例数占比低于非阴道炎组(P <0.05);阴道炎组年龄、人工流产次数、阴道炎史例数占比、妊娠前性生活频率≥2次/周例数占比高于非阴道炎组(P <0.05);阴式分娩中阴道炎患者与非阴道炎者产程时间,是否产中阴道壁裂伤例数占比、是否阴道壁血肿切开缝合例数占比,有无产钳助产,羊水性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前性生活频率≥2次/周[O^R=4.272(95%CI:1.758,10.382)]、阴道炎史[O^R=2.754(95%CI:1.133,6.693)]、人工流产次数[(O^R=3.089(95%CI:1.271,7.508)]均为产后6~8周女性发生阴道炎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失衡在产后6~8周女性阴道炎患者中较为常见,妊娠前性生活频率较高、有阴道炎史、人工流产次数较高女性产后6~8周发生阴道炎的风险较高。
2022(21):69-7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12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特异性抗体联合抗米勒管激素(AMH)对促甲状腺激素(TSH)正常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TSH正常的PCOS不孕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妊娠分为妊娠组21例和未妊娠组51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甲状腺特异性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及AMH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甲状腺特异性抗体联合AMH对妊娠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的年龄、BMI、PCOS病程、不孕年限、家族史、TSH水平、性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妊娠组PCOS病情程度等级分布优于未妊娠组(P <0.05);妊娠组TPOAb、TGAb、AMH水平低于未妊娠组(P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OS病情程度[O^R=3.422(95% CI:1.287,9.098)]、TPOAb[O^R=3.932(95% CI:1.765,8.758)]、TGAb[O^R=3.884(95% CI:1.903,7.926)]、AMH[O^R=5.695(95% CI:2.879,11.265)]均为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P <0.05)。经ROC分析显示,TPOAb、TGAb、AMH预测妊娠结局的截断值分别为77.89 IU/mL、17.38 IU/L、5.90 ng/mL,敏感性分别为80.95%(95% CI:0.574,0.937)、76.19%(95% CI:0.525,0.909)、52.38%(95% CI:0.303,0.736),特异性分别为72.55%(95% CI:0.580,0.837)、78.43%(95% CI:0.643,0.882)、98.04%(95% CI:0.882,0.999),AUC分别为0.823(95% CI:0.715,0.903)、0.824(95% CI:0.717,0.904)、0.753(95% CI:0.637,0.847);联合预测的敏感性为95.24%(95% CI:0.741,0.998)、特异性为94.12%(95% CI:0.828,0.985),AUC为0.955(95% CI:0.879,0.990)。结论 甲状腺特异性抗体、AMH水平对TSH正常PCOS不孕患者妊娠结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
2022(21):75-7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13
摘要:目的 探讨p53、p57联合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在葡萄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确诊的46例完全性葡萄胎患者,34例部分性葡萄胎患者,以及26例水肿性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获取所有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p57蛋白表达,采用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试剂盒进行基因分型检测,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p53、p57联合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与病理诊断对诊断葡萄胎的一致性。结果 完全性葡萄胎绒毛间质明显水肿,且有水池形成,滋养叶细胞明显增生;部分性葡萄胎绒毛间质轻微水肿,可见有水池,滋养细胞包涵体形成,滋养叶细胞轻度或中度增生;水肿性流产绒毛间质轻微水肿,滋养叶细胞增生不明显。完全性葡萄胎中41例p53阳性,阳性率为89.13%;部分性葡萄胎中27例p53阳性,阳性率为79.41%;水肿性流产中3例p53阳性,阳性率为11.54%。完全性葡萄胎中0例p57阳性,阳性率为0.00%;部分性葡萄胎中30例p57阳性,阳性率为88.24%;水肿性流产中26例p57阳性,阳性率为100.00%。41例完全性葡萄胎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相符,符合率为89.13%;31例部分性葡萄胎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相符,符合率为91.18%;25例水肿性流产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相符,符合率为96.15%;所有患者总符合率为91.51%,经Kappa一致性检验,2种诊断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κ =0.755,P =0.000);44例完全性葡萄胎p53、p57联合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相符,符合率为95.65%;32例部分性葡萄胎p53、p57联合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相符,符合率为94.12%;25例水肿性流产p53、p57联合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相符,符合率为100.00%;所有患者总符合率为96.23%,经Kappa一致性检验,2种诊断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κ =0.804,P =0.000)。结论 p53、p57联合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用于葡萄胎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022(21):80-8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14
摘要:目的 分析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对小儿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腹膜外结扎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4月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18例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患儿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9例。两组均行全身麻醉,对照组给予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研究组给予艾司氯胺酮、丙泊酚维持麻醉。记录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及手术情况,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苏醒、躁动及应激反应情况,对比两组围手术期疼痛及麻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诱导前(T0)、气腹建立后1 min(T1)、放气后1 min(T2)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不同时间点间的心率、MAP有差异(P <0.05),研究组的心率、MAP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心率、MAP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躁动程度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的肾上腺素(Adr)、皮质醇(Cor)比较,不同时间点间的Adr、Cor有差别(P <0.05),两组的Adr、Cor有差异(P <0.05),两组Adr、Cor的变化趋势有差别(P <0.05)。两组术后4 h、12 h、24 h、48 h的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CHEOPS)比较,不同时间点的CHEOPS评分有差异(P <0.05),两组的CHEOPS评分有差异(P <0.05),两组CHEOPS评分的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术可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围手术期躁动发生风险,抑制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疼痛,且安全性良好。
2022(21):86-9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15
摘要:目的 探讨多模态运动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肢体功能、心理状态和疲劳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2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收治的98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多模态运动干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估肢体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巴氏指数(BI)评定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心理状态,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估自我效能;采用足印法进行步态分析;采用多维度疲乏量表(MFI-20)评估两组患者疲劳程度。比较两组认知功能、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态和自我效能、步态参数、疲劳程度。结果 两组干预后MMSE、FMA、BI、GSES评分均比干预前高,步速、步频均比干预前快,步幅较干预前大,S-AI、T-AI、精神疲乏、活动减少、身体疲乏、活动下降、总体疲乏评分均比干预前低(P <0.05);研究组干预后MMSE、FMA、BI、GSES评分均比对照组高,步速、步频均比对照组快,步幅较对照组大,S-AI、T-AI、精神疲乏、活动减少、身体疲乏、活动下降、总体疲乏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 <0.05)。结论 多模态运动干预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明显,不仅可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和疲劳状态,提高自我效能,还可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行走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2022(21):92-9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16
摘要:目的 探讨提吊式肠造口术治疗足月新生儿先天性高位空肠闭锁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4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08例足月新生儿先天性高位空肠闭锁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病变肠管切除吻合术,研究组给予提吊式肠造口术,术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近期生长、预后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排便时间、全静脉营养持续时间、术后经口进食时间、术后全量经口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截止随访结束,两组身高、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病死率、再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提吊式肠造口术治疗足月新生儿先天性高位空肠闭锁的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儿术后肠功能恢复,且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