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3):1-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3.001
摘要: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与外科器械的革新,完全腹腔镜手术无须过多分离肠管与系膜、取标本切口较小且位置隐蔽,在右半结肠、左半结肠与横结肠切除术中均展示出了较腹腔镜辅助手术有减少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等优势。尽管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完全腹腔镜手术已成为了结肠癌手术治疗的方向。
2022(23):6-1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3.002
摘要:目的 探讨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奈达铂/顺铂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8月安徽省立医院62例行一线化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30例)和B组(32例)。A组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200 mg d1)+白蛋白紫杉醇(0.1 g d1、d5)+奈达铂(70 mg/m2 d2)/顺铂方案(30 mg d1~d4);B组患者接受白蛋白紫杉醇+奈达铂/顺铂方案。比较两组近期疗效、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水平、毒副反应事件发生率及预后生存情况。结果 A组客观缓解率高于B组(P <0.05);两组治疗前后CEA、SCC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治疗前后CEA、SCC的差值高于B组;两组治疗期间腹泻、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存活率高于B组(P <0.05)。结论 老年晚期食管癌患者采用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奈达铂/顺铂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患者近期生存率,且安全性良好。
2022(23):11-1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3.003
摘要:目的 探究贝伐株单抗与阿帕替尼分别联合替莫唑胺(TMZ)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武汉市第一医院107例复发性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贝伐株单抗组(53例)和阿帕替尼组(54例)。贝伐珠单抗组予以贝伐珠单抗联合TMZ治疗;阿帕替尼组予以阿帕替尼联合TMZ治疗。评估两组治疗3个周期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血清VEGF、EGFR水平,分析给药期间两组的药物毒性反应,并随访记录两组总生存期(OS)和2年生存率。结果 阿帕替尼组治疗后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高于贝伐珠单抗组(P <0.05);贝伐珠单抗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和EGFR的差值高于阿帕替尼组(P <0.05);贝伐珠单抗组治疗后血小板降低率高于阿帕替尼组(P <0.05);贝伐珠单抗组治疗后高血压发生率低于阿帕替尼组(P <0.05);截止随访时间,贝伐珠单抗组OS为13.5个月,2年生存率22.64%,阿帕替尼组OS为17个月,2年生存率44.44%,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阿帕替尼组生存率高于贝伐珠单抗组(P <0.05)。结论 相对于贝伐珠单抗联合TMZ治疗方案,阿帕替尼联合TMZ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脑胶质瘤疗效更为优越,且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2022(23):16-2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3.004
摘要: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小儿肝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06例肝母细胞瘤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分别给予TACE联合手术治疗和单纯手术治疗。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ALT、AS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创伤应激指标[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血清炎症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 <0.05),切除肝脏组织重量小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的血清ALT和AST水平比较:①不同时间点的血清ALT和AST水平有差异(P <0.05);②两组的血清ALT和AST水平有差异(P <0.05);③两组的血清ALT和AST水平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的Cor、ACTH、AngⅡ水平比较:①不同时间点的Cor、ACTH、AngⅡ水平有差异(P <0.05);②两组的Cor、ACTH、AngⅡ水平有差异(P <0.05);③两组的Cor、ACTH、AngⅡ水平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的PCT、CRP水平比较:①不同时间点的PCT、CRP水平有差异(P <0.05);②两组的PCT、CRP水平有差异(P <0.05);③两组的PCT、CRP水平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相较于单纯手术治疗,TACE联合手术治疗对肝母细胞瘤患儿造成的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较轻,且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2022(23):22-2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3.005
摘要:目的 探讨达克替尼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生存率。方法 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117例中晚期NSCLC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均给予顺铂化疗,对照组125I粒子植入后化疗;研究组在125I粒子植入后化疗并口服达克替尼,45 mg/次,1次/d。3个化疗周期后,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癌胚抗原(CEA)、肿瘤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水平,评估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为68.97%(40/58),高于研究组的86.44%(51/59)(P <0.05);CEA分别为(8.35±1.36)ng/mL、(5.27±1.03)ng/mL,CYFRA21-1分别为(5.84±1.08)ng/mL、(3.40±0.81)ng/mL,NSE分别为(11.24±3.05)ng/mL、(9.31±2.56)ng/mL;对照组和研究组的VEGF分别为(242.69±19.04)ng/L、(181.84±15.96)ng/L,EGFR分别为(139.03±15.01)ng/L、(105.12±13.48)ng/L,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对照组和研究组125I粒子植入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0.34%和8.47%,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率分别为8.62%和16.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对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76.27%(45/59)、56.90%(33/58),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1.69±0.11)个月、(10.92±0.25)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的1年生存率比较,经Log rank χ2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380,P =0.020)。结论 达克替尼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中晚期NSCLC的疗效,安全性良好,同时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2022(23):28-3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3.006
摘要:目的 研究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并作生存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82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2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安罗替尼胶囊,12 mg/次,1次/d,连续14 d,21 d为1个周期;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信迪利单抗注射液,200 mg/次,每21天给药1次。两组均治疗至病情进展或不可耐受药物副作用为止。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指标及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记录随访1年期间患者的生存情况,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的累积生存率。结果 研究开展期间共3例脱落。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30.95%和12.50%,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5.71%和65.00%,两组比较,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治疗前后血清CA125、CYFRA21-1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治疗前后CD3+、CD4+、CD4+/CD8+、NK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实验组Ⅲ级血小板减少症1例、Ⅲ级高血压1例,对照组Ⅲ级出血1例、Ⅳ级高血压1例,其余不良反应均为Ⅰ、Ⅱ级;两组的各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截至随访结束,实验组和对照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29%和47.50%,两组的累积生存率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晚期NSCLC临床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可耐受,使患者生存获益。
2022(23):34-3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3.007
摘要:目的 研究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疗法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骨代谢、白细胞分化抗原44变异型6(CD44V6)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DT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TSH组,每组5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甲状腺素替代疗法,TSH组术后给予TSH抑制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骨代谢[总I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血清CD44V6、sIL-2R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两组用药的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3个月,TSH组血清TSH水平较对照组低(P <0.05),而血清FT3、FT4水平较对照组高(P <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INP、β-Crosslap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个月,TSH组CD3+、CD4+水平较对照组高(P <0.05),而CD8+水平较对照组低(P <0.05);治疗后3个月,TSH组CD44V6、sIL-2R水平较对照组低(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SH抑制疗法可有效改善DTC患者甲状腺功能,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血清CD44V6、sIL-2R水平,对骨代谢影响较小,且用药安全性良好。
2022(23):39-4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3.008
摘要: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多种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用浓度递增的异丙酚(0 μg/mL、5 μg/mL、10 μg/mL、20 μg/mL)和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HepG2细胞,然后采用体外细胞实验(CCK-8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异丙酚对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HepG2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及p-ERK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CCK-8实验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 μg/mL组、10 μg/mL组及20 μg/mL组HepG2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P <0.05)。划痕实验结果发现,异丙酚可以有效抑制HepG2细胞的迁移,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减弱(P <0.05)。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发现,异丙酚以一种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HepG2细胞的侵袭能力(P <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发现,异丙酚刺激可降低HepG2细胞中的VEGF、MMP-9及p-ERK/ERK蛋白相对表达量(P <0.05)。结论 异丙酚在体外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可能与其下调ERK-VEGF/MMP-9信号通路有关。
2022(23):45-5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3.009
摘要:目的 探讨L-乳酸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7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创伤性颅脑损伤组(颅脑损伤组)和创伤性颅脑损伤+L-乳酸组(颅脑损伤+Lac组),每组9只。神经细胞株PC12细胞系分为对照组、细胞模型组(MSC组)和细胞模型+L-乳酸组(MSC+Lac组)。采用改良的Fenney’s自由落体打击模型复制中度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和机械划痕细胞模型。于颅脑损伤后7 d时检测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损伤侧皮层、海马和PC12细胞HIF-1α、PSD-95和GAP-4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qRT-PCR检测大鼠损伤侧皮层HIF-1α 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鼠损伤侧皮质和海马PSD-95的表达。结果 3组大鼠mN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Sham组比较,颅脑损伤组mNSS评分升高(P <0.01),与颅脑损伤组比较,颅脑损伤+Lac组mNSS评分降低(P <0.01)。与Sham组比较,颅脑损伤组的HIF-1α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和PSD-95、GAP-4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与颅脑损伤组比较,颅脑损伤+Lac组HIF-1α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和PSD-95、GAP-43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 <0.05)。与Sham组比较,颅脑损伤组大鼠损伤侧皮层和海马PSD-95蛋白免疫荧光强度降低(P <0.05),与颅脑损伤组比较,颅脑损伤+Lac组大鼠损伤侧皮层和海马PSD-95蛋白免疫荧光强度增强(P <0.05)。与对照组比较,MSC组细胞的HIF-1α、PSD-95、GAP-4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与MSC组比较,MSC+Lac组细胞的HIF-1α、PSD-95、GAP-43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 <0.05)。结论 L-乳酸可以减轻颅脑损伤大鼠的脑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与上调HIF-1α表达进而促进PSD-95和GAP-43表达有关。
2022(23):53-5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3.010
摘要:树突状细胞(DC)作为目前世界公认最有效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其通过识别、摄取和呈递抗原来调节初始CD4+Th细胞的分化,进而影响Th1/Th2平衡,在变应性鼻炎免疫调节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耐受型树突状细胞(tDC)既可以有效抑制效应T细胞来引起免疫耐受,也能诱导调节性T细胞活化来产生免疫耐受,从而减轻上呼吸道炎症反应,这使tDC能应用于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免疫防治中。从变应性鼻炎发病的免疫机制上来解释tDC与机体免疫细胞的相互关系,掌握tDC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形成的必要条件、与炎症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将为tDC应用于变应性鼻炎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理论支持。该文将从tDC的表型和生物学特征、对Th1/Th2平衡的调节、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与应用前景进行系统性分析总结,并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2022(23):60-6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3.011
摘要: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的改变。肠道菌群对维持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若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肠道菌群紊乱,则可能引起便秘等疾病。MicroRNA是一种小的非编码RNA,作为基因表达过程转录后调控因子,其具有调节包括胃肠道在内的所有细胞蛋白表达的作用。肠道菌群能通过microRNA调节宿主基因的表达,而宿主的microRNA同样能调节菌群的生长和基因表达。肠道菌群与microRNA在维持肠道内稳态和预防相关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就肠道菌群与宿主microRNA对慢传输型便秘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2(23):67-7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3.012
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γ干扰素(IFN-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病情程度、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NSCLC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TNM分期标准分为Ⅰ、Ⅱ期组50例和Ⅲ、Ⅳ期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NKG2D、IFN-γ、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及6个月内病死率;采用Pearson法检验血清NKG2D、IFN-γ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比较不同预后NSCLC患者血清NKG2D、IFN-γ;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NKG2D、IFN-γ及两者联合预测NSCLC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Ⅲ、Ⅳ期组血清NKG2D[(67.12±5.28)%]低于Ⅰ、Ⅱ期组[(81.50±7.33)%](P <0.05),血清IFN-γ[(23.67±5.74)ng/mL]、CEA[(43.76±6.48)ng/mL]、CA125[(35.62±6.03)u/mL]、CYFRA21-1[(11.69±1.86)ng/mL]高于Ⅰ、Ⅱ期组[(17.91±4.82)ng/mL、(21.53±4.62)ng/mL、(23.59±5.17)u/mL、(6.84±1.12)ng/mL](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NKG2D与CEA(r =-0.683)、CA125(r =-0.615)、CYFRA21-1(r =-0.704)均呈负相关(P <0.05);IFN-γ与CEA(r =0.512)、CA125(r =0.439)、CYFRA21-1(r =0.543)均呈正相关(P <0.05)。150例NSCLC患者病死率为22.67%(34/150)。Ⅲ、Ⅳ期组6个月内病死率为28.00%(28/100),Ⅰ、Ⅱ期组6个月内病死率为12.00%(6/50),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868,P =0.027)。死亡组血清NKG2D[(58.58±5.62)%]低于非死亡组[(84.23±4.39)%](P <0.05),血清IFN-γ[(29.93±3.17)ng/mL]高于非死亡组[(20.95±2.20)ng/mL](P <0.05)。ROC曲线显示,IFN-γ、NKG2D及两者联合预测NSCLC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780(95% CI:0.673,0.942)、0.820(95% CI:0.675,0.955)、0.860(95% CI:0.761,0.984),敏感性分别为78.1%(95% CI:0.648,0.892)、82.6%(95% CI:0.713,0.955)、86.5%(95% CI:0.752,0.978),特异性为51.3%(95% CI:0.443,0.714)、53.6%(95% CI:0.467,0.735)、41.5%(95% CI:0.328,0.616)。结论 血清NKG2D、IFN-γ与NSCLC患者病情程度、肿瘤标志物水平有关,且两者联合检测可有效预测患者早期预后。
2022(23):73-7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3.013
摘要:目的 探讨鼻咽癌组织中P物质(SP)、神经激肽-1(NK-1R)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1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经病理证实鼻咽黏膜组织正常)47例为对照组。研究组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3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鼻咽癌组织、正常鼻咽黏膜组织中SP、NK-1R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鼻咽癌组织、正常鼻咽黏膜组织中SP、NK-1R蛋白的表达;比较研究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鼻咽癌组织中SP、NK-1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鼻咽癌患者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癌组织中SP、NK-1R蛋白表达与鼻咽癌患者无病生存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鼻咽癌组织中SP、NK-1R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正常鼻咽黏膜组织(P <0.05)。研究组鼻咽癌组织中SP、NK-1R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正常鼻咽黏膜组织(P <0.05)。研究组T3、T4期的鼻咽癌组织中SP阳性表达率高于T1、T2期者(P <0.05),研究组M1期、Ⅲ~Ⅳa期的鼻咽癌组织中SP、NK-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M0期、Ⅰ、Ⅱ期者(P <0.05)。83例鼻咽癌患者随访结束有8例失访。Cox回归分析显示:M分期[R^R=4.958(95% CI:2.040,12.050)]、临床分期[R^R=6.593(95% CI:2.713,16.023)]、SP阳性[R^R=4.063(95% CI:1.672,9.875)]、NK-1R阳性[R^R=4.047(95% CI:1.665,9.836)]是影响鼻咽癌患者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危险因素(P <0.05)。43例SP阳性表达患者无病生存34例,32例SP阴性表达患者无病生存31例;SP阴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率高于阳性表达患者(P <0.05)。随访3年38例NK-1R阳性表达患者无病生存29例,37例NK-1R阴性表达患者无病生存36例;NK-1R阴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率高于阳性表达患者(P <0.05)。结论 鼻咽癌患者癌组织中SP、NK-1R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SP、NK-1R阳性表达患者复发转移风险高。
2022(23):80-8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3.014
摘要: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复发微小癌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TACE术后的195例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RI-DWI检查,以DSA诊断作为“金标准”。记录DSA、MRI-DWI检查结果,分析MRI-DWI诊断方法的效能。结果 195例TACE术后的HCC患者中89例(45.64%)经DSA诊断为术后复发微小癌灶,87例(44.61%)经MRI-DWI诊断为术后复发微小癌灶。MRI-DWI诊断显示术后复发微小癌灶患者癌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1.30±0.21)×10-3 mm2/s]大于未发现异常者癌灶ADC值[(1.81±0.30)×10-3 mm2/s](P <0.05)。MRI-DWI诊断HCC患者TACE术后复发微小癌灶的敏感性为97.75%(95% CI:0.914,0.996),特异性为100.00%(95% CI:0.956,0.100)。MRI-DWI、DSA诊断HCC患者TACE术后复发微小癌灶的一致性κ值为0.798。结论 MRI-DWI与DSA诊断HCC患者TACE术后复发微小癌灶效能类似,MRI-DWI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2022(23):85-8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3.015
摘要:目的 探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对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3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72例,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观察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每组36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评分]、步行能力、血清神经细胞因子水平[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脑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GMFM、FMFM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10 m步行速度、6 min步行距离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NSE、BDN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θ波、β波及θ/β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用于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可提高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神经功能,改善脑功能,且安全可靠。
2022(23):90-9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3.016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血糖波动及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和54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另选取同期该院46例健康体检者。比较3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清Gal-3水平;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病情严重程度与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Gal-3的关系;随访1年,统计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因素,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预测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价值。结果 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FBG、HbA1c及血清Gal-3水平较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高(P <0.05);高危组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水平较中危组、低危组高(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Gensini分数)与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呈正相关(r =0.404、0.437和0.526,均P <0.05);随访1年,118例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中共有36例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组患者2支及以上病变支数、FBG、HbA1c、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水平高于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支数[O^R=2.821(95% CI:1.053,7.557)]、24 h血糖[O^R=3.873,(95% CI:1.446,10.376)]、血糖波动幅度[O^R=3.636(95% CI:1.357,9.742)]、Gal-3[O^R=3.442(95% CI:1.285,9.221)]是影响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72 mmol/L、2.15 mmol/L和11.90 ng/mL,敏感性分别为83.33%(95% CI:0.672,0.936)、80.56%(95% CI:0.640,0.918)和86.11%(95% CI:0.705,0.953),特异性分别为76.83%(95% CI:0.662,0.854)、65.85%(95% CI:0.546,0.760)和63.41%(95% CI:0.522,0.738),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0(95% CI:0.761,0.901)、0.775(95% CI:0.689,0.847)和0.813(95% CI:0.731,0.879),三者联合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AUC分别为80.56%(95% CI:0.640,0.918)、97.56%(95% CI:0.915,0.997)和0.949(95% CI:0.892,0.981)。结论 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血糖波动及血清Gal-3影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两者均可作为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敏感指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