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1-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01
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类常见的临床重症,异质性强,病死率高,目前诊断主要依据柏林定义,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差。该研究从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出发,综述其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以帮助临床提高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022(5):7-1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02
摘要: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撤机后序贯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对肺癌根治术后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21年6月就诊于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的120例肺癌根治术后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术后氧疗方式不同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接受肺癌根治术,对照组术后气管插管撤机后采用常规面罩吸氧,干预组术后气管插管撤机后序贯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比较两组呼吸力学指标、血气指标、血清学指标、舒适度评分、气道湿化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后14 d干预组呼吸频率(RR)、气道阻力(Raw)、平均气道压(Pm)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14 d干预组血氧饱和度(SaO2)、氧输送(DO2)水平、氧合指数(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14 d干预组血清内皮素-1(ET-1)、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白细胞介素-6(IL-6)均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组舒适度评分、气道湿化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16.67%)(P <0.05)。结论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可有效改善肺癌根治术后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血气指标、血清学指标及APACHEⅡ评分,降低炎症反应,患者舒适度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2022(5):13-1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03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以及对炎症因子、心肌损伤标志物、microRNA-21(miR-21)、呼吸力学指标、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通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5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干预组实施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采用放射免疫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21 mRNA相对表达量;检测并比较两组的呼吸力学指标、肺功能指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治疗后7 d的TNF-α、IL-6、IL-8、CK-MB、NT-proBNP水平、miR-21 mRNA相对表达量、PaCO2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组PaO2、氧合指数、每千克体重潮气量(TV)、达峰容积比(TPEF/TE)、达峰时间比(VPEF/VE)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33%)低于对照组(16.00%)(P <0.05)。结论 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改善患儿呼吸功能和肺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心肌细胞,减少并发症。
2022(5):20-2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04
摘要: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8月—2019年8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0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既往病史、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48例和存活组158例,计算PNI。比较患者一般资料的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相关因素与急性肺栓塞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PNI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淋巴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PN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白蛋白[O^R=1.009(95% CI:1.002,1.016)]和PNI[O^R=1.246(95% CI:1.050,1.478)]是预测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前白蛋白的敏感性为63.92%(95% CI:0.566,0.712),特异性83.33%(95% CI:0.760,0.906);PNI的敏感性为87.34%(95% CI:0.808,0.938),特异性66.67%(95% CI:0.602,0.731)。结论 PNI是一个新的急性肺栓塞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肺栓塞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2(5):26-3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05
摘要:目的 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联合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对急性肺损伤(ALI)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正压通气治疗的ALI患者120例。根据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分组,高危组APACHE Ⅱ> 20分(n =42),低中危组APACHE Ⅱ≤20分(n =78);根据患者不同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n =31)和预后不良组(n =89)。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GRP78水平和PVRI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I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GRP78联合PVRI对ALI患者预后不良的评估价值。结果 高危组血清GRP78水平和PVRI均高于低中危组(P <0.05)。ALI患者血清GRP78水平(rs =0.425)和PVRI水平(rs =0.511)与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 <0.05)。预后不良组休克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长于预后良好组,APACHEⅡ评分、GRP78水平、PVRI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休克[O^R=4.061(95% CI:1.288,12.806)]、APACHEⅡ评分> 20分[O^R=1.093(95% CI:1.013,1.179)]和高GRP78[O^R=1.035(95% CI:1.016,1.054)]、PVRI[O^R=1.177(95% CI:1.007,1.375)]为AL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显示,GRP78、PVRI分别为108.10 ng/mL、29.21(kPa·s)/L时,评估ALI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86、0.796,敏感性分别为64.5%(95% CI:0.610,0.687)、84.3%(95% CI:0.811,0.875),特异性分别为71.0%(95% CI:0.673,0.742)、76.0%(95% CI:0.732,0.818);GRP78+PVRI联合评估ALI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95,敏感性为80.7%(95% CI:0.771,0.849)、特异性为85.4%(95% CI:0.819,0.895)。结论 血清GRP78水平和PVRI升高与AL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联合检测可提高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
2022(5):32-3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06
摘要:目的 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47(HSP4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的加重期IPF患者、稳定期IPF患者及同期该院体检的健康者共141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加重期组、稳定期组及健康对照组,每组4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HSP47、VEGF水平及肺功能,采用高分辨率CT(HRCT)评分法评价各组肺纤维化程度,分析血清HSP47、VEGF、肺功能及HRCT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加重期组、稳定期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HSP47、VE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加重期组血清HSP47、VEGF水平高于稳定期组,稳定期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加重期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2022(5):38-4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07
摘要: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就诊的4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及同期该院体检的27例健康志愿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CD3+CD8+和CD3+CD8-T细胞上趋化因子受体CXCR1、CXCR2、CXCR3、CCR3、CCR4、CCR5、CCR7、CCR8的表达。比较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以及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者趋化因子受体表达的差异。结果 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组、重度支气管哮喘组、对照组受试者CD3+CD8+T细胞上CXCR1、CCR7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支气管哮喘组CD3+CD8+T细胞上CXCR1阳性表达率低于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组和对照组(P <0.05)。重度支气管哮喘组CD3+CD8+T细胞上CCR7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 <0.05)。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组、重度支气管哮喘组、对照组受试者CD3+CD8-T细胞上CXCR1、CXCR2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支气管哮喘组CD3+CD8-T细胞上CXCR1、CXCR2阳性表达率低于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组和对照组(P <0.05)。3组吸入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患者CD3+CD8+和CD3+CD8-T细胞上CXCR1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每天吸入>800 μg/g布地奈德组的患者CD3+CD8+和CD3+CD8-T细胞上CXCR1阳性表达率低于每天吸入< 400 μg/g布地奈德组的患者(P <0.05)。结论 重度支气管哮喘组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部分趋化因子表达减少,轻、中度哮喘患者Th1和Th2相关的趋化因子受体参与免疫应答,而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Th1/Th2应答下降。
2022(5):45-5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08
摘要:目的 探讨来源于不同海拔大鼠在4 300~5 000 m高原现场或低压氧舱复制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时,低氧暴露时间与海拔落差对两种模型复制的影响。方法 采用低压氧舱和高原现场两种模型复制方式。选取西安、成都、兰州、北京不同海拔来源SD大鼠,根据低氧暴露时间不同分别分为第1天组、第3天组、第7天组、第15天组、第21天组和第30天组。模型复制时采用常温和低温,比较低氧暴露时间不同组不同温度下大鼠的肺动脉压;模型复制时海拔不同,比较低氧暴露时间不同组不同海拔大鼠的肺动脉压;采用Peason法分析大鼠来源地海拔和模型复制时海拔的高度落差与肺动脉增幅的相关性。结果 同一海拔低氧暴露不同时间组西安SD大鼠高原现场模型的肺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低氧暴露时间的延长,大鼠肺动脉压逐渐升高。低氧暴露不同时间组西安SD大鼠低压氧舱模型同一温度下的肺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样6~12℃低温下和常温下,低氧暴露同一时间组西安SD大鼠高原现场和低压氧舱模型的肺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氧暴露第1天组、第7天组、第15天组、第30天组不同海拔来源大鼠4 500 m高原现场模型的肺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来源地海拔较低大鼠的肺动脉压高于来源地海拔较高的大鼠;低氧暴露30 d后,15只西安SD大鼠肺动脉压≥ 30 mmHg,模型复制成功率为100%;17只成都SD大鼠肺动脉压≥30 mmHg,模型复制成功率为100%;10只兰州SD大鼠中只有8只达到要求,模型复制成功率为80%。低氧暴露不同时间组不同海拔来源大鼠5 000 m低压氧舱模型的肺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氧暴露21 d后,10只北京SD大鼠肺动脉压≥ 30 mmHg,模型复制成功率为100%;低氧暴露30 d后,10只西安SD大鼠肺动脉压≥ 30 mmHg,模型复制成功率为100%;低氧暴露30 d后,10只兰州SD大鼠中只有8只达到要求,模型复制成功率为80%。大鼠来源地海拔和模型复制时低氧暴露地海拔之间的海拔落差与肺动脉压升高幅度(增幅)呈正相关(r =0.875,P =0.000)。结论 高原现场模型或低压氧舱模型复制的成功率与大鼠的来源地海拔和暴露低氧时间密切相关,在同一海拔进行模型复制时,大鼠来源地海拔越低,其暴露低氧所需时间就越短,反之就越长。而温度并不影响高原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复制。
2022(5):52-5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09
摘要:目的 探讨桔梗总皂苷(PGS)对高氧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大鼠肺损伤及HGF/c-Me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66只SD新生大鼠分为对照组、BPD组、地塞米松(TD)组及桔梗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1只。除对照组外,通过持续吸入高浓度氧(氧体积分数为90%)复制BPD模型。桔梗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50 mg/kg、100 mg/kg、200 mg/kg 桔梗总皂苷,地塞米松组腹腔注射地塞米松 5 mg/kg,BPD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 d后,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湿重/干重(W/D)值,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肺组织辐射状肺泡计数(RA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HGF、c-Met、p-c-Met在肺组织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BPD组大鼠肺泡结构不完整,肺泡腔增大,肺泡间隔增厚,且出现炎症细胞浸润,新生大鼠肺组织W/D值,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HGF、p-c-Met/c-Met蛋白表达升高(P <0.05),肺组织RAC降低(P <0.05);与BPD组相比,地塞米松组、桔梗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新生大鼠肺泡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大鼠肺组织W/D值、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HGF、p-c-Met/c-Met蛋白表达降低(P <0.05),肺组织RAC升高(P <0.05)。结论 桔梗总皂苷可减轻BPD新生大鼠肺损伤及肺组织炎症反应,可能与HGF/c-Met信号通路有关。
2022(5):58-6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10
摘要:鼻中隔偏曲是一种高患病率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头痛及鼻出血,常伴发其他鼻腔鼻窦疾病,进而加重日常生活中对患者的困扰。目前通过手术的方式矫正鼻中隔偏曲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多种个性化改良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方式陆续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该文就鼻中隔手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2(5):64-6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11
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DJ-1蛋白(DJ-1)、可溶性MHC-I类链相关蛋白A(sMICA)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7例NSCLC患者为NSCLC组,同期选取该院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DJ-1、sMICA水平,分析血清DJ-1、sMICA水平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清DJ-1、sMICA水平与NSCLC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以随访期间肿瘤复发、转移、死亡为预后不良,分析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NSCLC组患者血清DJ-1、sMICA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低中度分化、淋巴转移、远处转移患者血清DJ-1水平高于高度分化、无淋巴转移、无远处转移患者(P <0.05)。TNM分期Ⅲ和Ⅳ期、低中度分化、淋巴转移患者血清sMICA水平高于TNM分期Ⅰ和Ⅱ期、高度分化、无淋巴转移患者(P <0.05)。高DJ-1水平或高sMICA水平的NSCLC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和整体生存率低于低DJ-1水平或低sMICA水平的NSCLC患者(P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R^R=1.697(95% CI:1.421,1.953)]、分化程度[R^R=1.344(95% CI:1.194,1.648)]、DJ-1水平[R^R=1.831(95% CI:1.652,2.354)]及sMICA水平[R^R=2.164(95% CI:2.012,3.956)]是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NSCLC患者血清DJ-1、sMICA水平均升高,高水平DJ-1、sMICA与NSCLC患者侵袭、转移及不良预后有关。DJ-1、sMICA可以作为辅助评估NSCLC患者预后的血清生物学指标。
2022(5):70-7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12
摘要:目的 探讨半剂量替罗非班辅助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STEMI老年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其中,A组给予标准剂量替罗非班治疗,B组给予半剂量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肌钙蛋白(cTnⅠ)、N端前脑钠肽(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CTFC、LVEF、LVESD、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LVEF高于术前,LVEDD及LVESD小于术前(P <0.05);B组术后血清cTnⅠ、CK-MB及NT-proBNP水平比A组低(P <0.05);B组MACE总发生率(2.04%)与A组(8.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出血总发生率(2.04%)低于A组(16.33%)(P <0.05)。结论 半剂量替罗非班辅助PCI治疗老年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肌灌注水平、降低心肌损伤、降低出血并发症,且不增加MACE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2022(5):75-7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13
摘要:目的 探讨唾液酸(SA)、C反应蛋白(CRP)对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75例,其中,OSAHS组45例,OSAHS合并T2DM组30例。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检测CRP、SA、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采用便携式多导睡眠记录仪记录患者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低通气指数(HI),并进行数据分析。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或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法。结果 OSAHS组和OSAHS合并T2DM组患者CRP、S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OSAHS合并T2DM组患者CRP、SA水平高于OSAHS组(P <0.05)。OSAHS合并T2DM组和OSAHS组患者的AHI、MSaO2、HI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OSAHS合并T2DM组AHI、HI和MSaO2与OSAH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MI、SA和FBG为低通气的危险因素(P <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RP[O^R=1.258(95% CI:1.014,1.561)]、SA[O^R=4.232(95% CI:1.026,17.460)]和HI[O^R=1.264(95% CI:1.003,1.594)]是OSAHS患者合并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SA、CRP与AHI呈正相关(P <0.05),与FBG呈正相关(P <0.05),与MSaO2呈负相关(P <0.05)。结论 SA水平与OSAHS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相关,SA、CRP和HI是OSAHS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OSAHS患者的血清SA水平或许可评估患者体内的炎症状态及合并T2DM的可能风险。
2022(5):80-8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14
摘要:目的 探讨盐酸伊立替康对一线标准方案治疗失败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接受二线治疗的一线标准方案治疗失败的SCLC患者75例。21例仅接受最佳支持治疗(BSC组),54例接受二线化疗(二线化疗组)。其中,19例单用盐酸伊立替康治疗(盐酸伊立替康组),35例盐酸伊立替康加铂类化疗(IP组)。随访观察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总生存时间(O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治疗前后血清NSE、CEA、CYFRA21-1水平。结果 二线化疗组的近期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40.74%、74.07%,高于BSC组的9.52%、28.57%(P <0.05);二线化疗组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4.2个月和11.5个月,长于BSC组的2.2个月、6.0个月(P <0.05)。盐酸伊立替康组的ORR和DCR分别为36.84%、68.42%,IP组分别为42.86%、77.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盐酸伊立替康组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3.7个月、11.0个月,IP组分别为4.3个月、12.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盐酸伊立替康组的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IP组(P <0.05),但其余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多为Ⅰ、Ⅱ度。盐酸伊立替康组和IP组治疗后血清NSE、CEA、CYFRA21-1水平降低的差值均高于BSC组(P <0.05),但盐酸伊立替康组和I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盐酸伊立替康对一线标准方案治疗失败SCLC患者具有较高的疾病控制率,且不良反应多可耐受,较最佳支持治疗具有更好的生存获益,且与铂类药物联用可能延长PFS,但有副反应增加趋势。
2022(5):86-9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15
摘要:目的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组织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p27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125例患者均手术切除,术后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CyclinD1、p27蛋白的表达;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癌组织CyclinD1、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访并统计复发率,对比复发者和未复发者癌组织CyclinD1、p27蛋白表达;采用Cox逐步回归分析探讨癌组织CyclinD1、p27蛋白表达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 <0.05),p27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P <0.05);Ⅲa期、低分化患者癌组织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中高分化患者,p27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Ⅰ、Ⅱ期、中高分化患者(P <0.05);术后复发率为63.20%,复发患者癌组织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未复发患者(P <0.05),p27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未复发患者(P <0.05);复发NSCLC患者临床Ⅲa期、低分化、癌组织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癌组织p27蛋白阴性表达占比均高于未复发患者(P <0.05),淋巴结清扫、术后放化疗占比均低于未复发患者(P <0.05);Cox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临床Ⅲa期[O^R=5.818(95% CI:1.926,6.981)]、低分化[O^R=6.613(95% CI:2.507,7.669)]、癌组织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O^R=7.199(95% CI:2.147,7.958)]、癌组织p27蛋白阴性表达[O^R=5.339(95% CI:2.209,5.869)]均是NSCLC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而淋巴结清扫[O^R=0.477(95% CI:0.341,0.597)]、术后放化疗[O^R=0.486(95% CI:0.322,0.674)]均是其保护因素(P <0.05)。结论 NSCLC患者癌组织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27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并且与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术后复发有关。癌组织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癌组织p27蛋白阴性表达与临床IIIa期等均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清扫、术后放化疗是其保护因素。
2022(5):93-10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16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0月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实验组在保守治疗基础上联合介入治疗,对照组仅采取保守治疗。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病程、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以及实验室指标等一般资料;记录并比较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血管畅通率、总有效率、Rutherford分级,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1例和预后良好组6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住院时间缩短,但治疗费用增加(P <0.05)。相比对照组,实验组Rutherford分级改善,血管畅通率和总有效率提高(P <0.05)。实验组的跛行距离和ABI大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心脑血管事件、截肢及死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在年龄、病程、住院时间、ABI、纤维蛋白原、治疗方法、吸烟史、血小板升高、淋巴细胞降低、畅通与病变动脉构成、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保守治疗、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纤维蛋白原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年龄> 70岁、纤维蛋白原> 4 g/L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预后的影响更大。结论 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介入联合保守治疗,具有安全性高、疗效好、易恢复,并发症少的优势。年龄增加、保守治疗、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升高可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预后不良。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