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7):1-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01
摘要: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容易导致脑卒中和心力衰竭,增加患者病死率。目前,心房颤动的机制仍不明确,但近年发现相关危险因素与其发生关系密切。该文就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与其发生机制做一述评。
2022(7):6-1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02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146(sCD146)水平的差异,探讨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81例,根据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的为正常组。收集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sCD146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评分,对各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Spearman法分析冠心病组sCD146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不同类型冠心病。结果 白细胞计数[O^R=2.512(95% CI:1.210,5.214)]、肌酸激酶同工酶[O^R=2.119(95% CI:1.059,4.24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O^R=1.963(95% CI:1.222,3.15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O^R=2.219(95% CI:1.095,4.497)]、血肌酐[O^R=1.202(95% CI:1.016,1.42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O^R=1.802(95% CI:1.221,3.847)]、左室射血分数[O^R=2.203(95% CI:1.262,3.847)]及sCD146水平[O^R=2.118(95% CI:1.114,4.027)]的升高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冠心病组sCD14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组sCD146水平和Gensini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s =0.778,P =0.000)。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浆sCD146水平为187.4 ng/mL时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分别为87.02%(95% CI:0.785,0.944)和88.2%(95% CI:0.795,0.967),约登指数为0.752;血浆sCD146水平为170.3 ng/mL时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分别为96.01%(95% CI:0.832,0.996)和76.48%(95% CI:0.501,0.935),约登指数为0.725;血浆sCD146水平为147.43 ng/mL时预测稳定型心绞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分别为62.5%(95% CI:0.354,0.848)和76.47%(95% CI:0.501,0.932),约登指数为0.390。结论 sCD146水平可能反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为预判冠心病病情提供新思路。
2022(7):13-1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03
摘要:目的 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EE)分别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cTCD)在卵圆孔未闭诊断及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51例高度疑似卵圆孔未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TE、cTEE、cTCD检查,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EE)为“金标准”,分析cTTE、cTEE分别联合cTCD对卵圆孔未闭的诊断效能。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封堵有效率、症状缓解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TEE检查卵圆孔未闭525例(95.28%),其余26例中,小房间隔缺损21例(80.77%),肺动静脉瘘5例(19.23%)。以TEE诊断结果为“金标准”,cTEE诊断的敏感性(98.67%)和准确性(98.00%)高于cTTE的敏感性(95.05%)和准确性(94.92%)(P <0.05);cTEE联合cTCD诊断的敏感性(99.24%)和准确性(98.91%)高于cTTE联合cTCD的敏感性(96.19%)和准确性(95.83%)(P <0.05)。术后随访1年,介入封堵术后6个月封堵有效率为81.30%;术后3个月出现心慌34例,胸闷40例,胸痛48例,总发生率为22.14%;术后6个月出现上述症状67例,总发生率为12.76%;术后1年仍有上述症状2例,总发生率为0.38%。结论 cTTE、cTEE分别联合cTCD均可诊断卵圆孔未闭,但cTEE联合cTCD的诊断效能更高,有助于指导介入封堵术。
2022(7):18-2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04
摘要: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对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弹性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00例MHD患者,根据弗雷明汉风险评分将其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同期选取该院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常规超声测量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等指标,VVI技术获取颈动脉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CS)、圆周应变率(CSR)及血管面积改变率(ΔS),用脉压差(PP)校正CS,即CS/PP。比较各组常规超声参数和VVI技术参数。Spearman法分析颈动脉常规超声参数与VVI技术参数的相关性和VVI技术参数与心血管危险分层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VVI技术参数对高危型MHD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 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及对照组的RI、PSV、EDV及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的CS、CSR、ΔS、CS/PP较对照组低(P <0.05),中危组和高危组的CS、CSR、ΔS、CS/PP较低危组低(P <0.05);中危组和高危组的CS/P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MT与CS、CSR、ΔS、CS/PP呈负相关(rs =-0.452、-0.397、-0.464和-0.540,均P =0.000);PSV与CS、CSR、ΔS、CS/PP呈正相关(rs =0.293、0.267、0.384和0.266,均P =0.000);EDV与CS、CSR、ΔS、CS/PP呈正相关(rs =0.334、0.342、0.390和0.426,均P =0.000);RI与CS/PP呈负相关(rs =-0.214,P =0.011),但RI与CS、CSR、ΔS无关(rs =-0.086、-0.156和-0.117,P =0.311、0.065和0.170)。CS、CSR、ΔS、CS/PP与心血管危险分层呈负相关(rs =-0.388、-0.529、-0.560和-0.397,均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95% CI:0.738,0.895),敏感性为78.6%(95% CI:0.683,0.868),特异性为81.3%(95% CI:0.544,0.960);CS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2(95%CI:0.613,0.798),敏感性为48.8%(95% CI:0.377,0.600),特异性为87.5%(95% CI:0.617,0.984);Δ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3(95% CI:0.645,0.825),敏感性为53.6%(95% CI:0.424,0.645),特异性为87.5%(95% CI:0.617,0.984);CS/P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8(95% CI:0.810,0.943),敏感性为81.0%(95% CI:0.709,0.887),特异性为87.5%(95% CI:0.617,0.984)。结论 VVI技术能较好地评价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弹性变化,其参数与心血管危险分层相关,为临床干预提供新的影像学证据。
2022(7):24-3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05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慢血流/无复流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9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急诊PCI术的28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慢血流/无复流分为慢血流/无复流组(46例)和正常血流组(234例)。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造影结果、手术相关指标、生化指标、住院期间用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的收缩压、吸烟、症状至PCI时间及Killip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性别构成、年龄、舒张压、心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血栓负荷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血管直径、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支架数量、球囊扩张次数、病变血管数量、梗死相关血管、病变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入院即刻血糖、D-D、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慢血流/无复流组入院即刻血糖、D-D、LDL-C水平高于正常血流组;两组Scr、UA、TC、TG、HDL-C、WBC、NEU、ALT、AST、G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住院期间用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 =2.197 (95%CI:1.158,4.167)]、收缩压 <120 mmHg[O^R =1.889(95%CI:1.564,2.672)]、症状至PCI时间 ≥6 h[O^R =3.094(95%CI:1.618,5.914)]、Killip分级 ≥Ⅱ级[O^R =2.014 (95%CI:1.016,3.989)]、入院即刻血糖 ≥10.0 mmol/L[O^R =1.546(95%CI:1.168,2.465)]、D-D ≥0.5 mg/L[O^R =1.956 (95%CI:1.175,2.745)]、LDL-C ≥3.37 mmol/L[O^R =1.624(95%CI:0.895,2.165)]、重度血栓负荷[O^R =2.369 (95%CI:1.325,5.750)]均是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吸烟、收缩压、症状至PCI时间、Killip分级、入院即刻血糖、D-D、LDL-C及血栓负荷程度是AMI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规避上述风险因素,密切监测围手术期入院即刻血糖、D-D、LDL-C水平变化,以降低术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风险。
2022(7):31-3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06
摘要:目的 分析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舒张型心功能不全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脑钠肽(BNP)水平及左心室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48例舒张型心功能不全合并OSA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NPPV组,每组74例。常规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NPPV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NPPV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左心室功能、睡眠指标、血气指标、血清因子。结果 NPPV组治疗总有效率(97.30%)与常规组(93.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PPV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常规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微觉醒指数(MAI)、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低于常规组(P <0.05);NPPV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高于常规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减饱和度指数(ODI)、BNP、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I(cTnI)低于常规组(P <0.05)。结论 NPPV治疗舒张型心功能不全合并OSAHS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缺氧状态及左心室功能,提高夜间睡眠质量,降低BN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
2022(7):37-4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07
摘要:目的 观察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区犬尿喹啉酸(KYNA)、喹啉酸(QUIN)、犬尿氨酸-3-单加氧酶(KMO)、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3,4-双加氧酶(3-HAO)、犬尿氨酸转氧酶(KAT)的变化及电针的干预作用,探讨电针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SD大鼠分成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电针组,每组6只。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其他3组通过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刺激结合孤养的方法复制慢性应激抑郁模型;采用开野试验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KYNA、QUIN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KMO mRNA、3-HAO mRNA、KAT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大鼠开野试验中,模型组大鼠应激前的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与应激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激21 d后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的次数较应激前减少,而氟西汀组和电针组可逆转此变化。模型组大鼠海马KYNA含量较空白组降低(P <0.05),电针组大鼠海马KYNA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 <0.05);模型组大鼠海马QUIN含量较空白组升高(P <0.05),氟西汀组和电针组大鼠海马QUIN含量较模型组降低(P <0.05)。模型组大鼠海马KMO mRNA、3-HAO mRNA、KAT mRNA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升高(P <0.05),氟西丁组和电针组较模型组降低(P <0.05)。结论 电针可能通过调节犬尿氨酸代谢途径的异常来达到抗抑郁作用。
2022(7):42-4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08
摘要: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与传统扁桃体切除术后所形成的白膜有无差异,以及白膜是否可以作为术后创面恢复情况的观察指标。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组和传统扁桃体切除术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术后白膜的形成情况、形成时间及脱落时间。实验ICR小鼠30只,所有小鼠两侧口腔黏膜分别采用低温等离子术与传统手术制备创面,获取白膜后制作病理切片,比较两种术式后白膜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 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组白膜形成情况优于传统扁桃体切除术组(P <0.05);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组白膜形成时间早于传统扁桃体切除术组(P <0.05);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组白膜开始脱落、完全脱落时间晚于传统扁桃体切除术组(P <0.05)。小鼠口腔右侧采用低温等离子刀切割后形成的白膜是由变性的胶原蛋白与炎症细胞组成,小鼠口腔左侧采用传统手术刀切割后形成的白膜由浸润的炎症细胞与增生的纤维组织组成。结论 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具有白膜形成早、生长好的优势,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但白膜脱落时间长于传统扁桃体切除术。在扁桃体切除术后的预防感染方面,传统手术则更有优势。
2022(7):47-5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09
摘要: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通道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阳离子通道,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关键作用。TRPV1主要在支配着心脏和血管神经纤维的感觉神经元上表达,TRPV1的激活能够减轻包括心脏、肺、肾和脑在内的多种器官的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损伤。多项研究表明,TRPV1通道的激活刺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P物质的释放,这在心脏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TRPV1通道的激活能减少自由基和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增强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该文就TRPV1通道及其信号级联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2022(7):52-5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10
摘要:银屑病作为一种难治性免疫相关炎症性皮肤病,具有病程缠绵反复、易诱发其他严重并发症、遗传倾向等特征,但其发病机制及发生发展中的治疗靶标尚无定论。目前各种高通量技术蓬勃发展,多组学技术应运而生,可为疾病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证据。银屑病相关的多组学研究包括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肠道微生物组学、转录组学等,该文对这些组学技术在银屑病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2022(7):58-6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11
摘要:目的 总结慢Mohs显微描记手术(sMMS)应用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治疗的效果,分析术后二期愈合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020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106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分析其临床特征、sMMS治疗和二期愈合等相关参数。绘制散点图,采用直线回归方程分析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集中于20~40岁,男∶女为1∶1.16,95例(89.6%)患者病程> 1年,76例(71.7%)患者发病部位为躯干部。sMMS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局部复发率为1.1%(1/106);手术过程中57例(53.8%)患者可以1次手术切净,位于躯干部者更可能需要多次切除(57.9%);根据sMMS 1次手术未切净的主要方位评判,深部未切净为主的患者[含单纯深部未净、边缘及深部未净(深部为主)]占1次手术肿瘤未净总患者数的85.7%。术后常遗留大面积组织缺损,55例(51.9%)创面长径≥ 10 cm;术后创面随着病程延长逐渐扩大,病程每增加1年,术后皮肤创面长径增加约0.22 cm。接受二期愈合的患者中,50.0%可于3个月内实现伤口愈合,其余患者于3~6个月愈合,两者的皮肤创面长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二期愈合时间与皮肤创面长径无相关性(R2 =0.005,P =0.660),躯干部位二期愈合时间与皮肤创面长径无相关性(R2 =0.0134,P =0.502),表皮爬行速度与年龄无相关性(R2 =0.0008,P =0.859)。结论 本研究描述了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展示了sMMS治疗的特点及优越性,且初步明确了sMMS之后行二期愈合的可行性。
2022(7):65-7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12
摘要: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Th17/Treg)细胞比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脏腑虚损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收治的130例COPD稳定期患者,根据患者疾病所属中医证型分为肺脾气虚组67例和肺肾气虚组63例,另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肺功能,血清Th17、Treg及Th17/Treg细胞比例,iNOS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Th17/Treg细胞比例与COPD脏腑虚损状况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PD脏腑虚损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肺脾气虚组和肺肾气虚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低于对照组(P < 0.05),肺脾气虚组患者FVC、FEV1大于肺肾气虚组(P < 0.05)。肺脾气虚组和肺肾气虚组患者的Th17、Th17/Treg高于对照组(P <0.05),Treg低于对照组(P < 0.05);肺脾气虚组患者Th17、Th17/Treg水平低于肺肾气虚组(P < 0.05),Treg水平高于肺肾气虚组(P < 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h17/Treg与FVC、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呈负相关(r =-0.407、-0.438和-0.504,均P <0.05),与肺脾气虚、肺肾气虚呈正相关(r =0.321和0.565,均P <0.05)。肺脾气虚组和肺肾气虚组患者GG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P < 0.05),TT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 < 0.05),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 <0.05);肺脾气虚组GG基因型频率高于肺肾气虚组(P < 0.05),TT基因型频率低于肺肾气虚组(P < 0.05),T等位基因频率低于肺肾气虚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NOS基因多态性中TT基因型[O^R =2.417(1.336,4.691),P <0.05)]是影响COPD脏腑虚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h17/Treg细胞比例与COPD患者脏腑虚损有明显相关性,且随着患者脏腑虚损进展,呈正相关,TT基因型是影响COPD脏腑虚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7):71-7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13
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严重指数(PSI)和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评分(CURB-65)对艾滋病和非艾滋病患者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预后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8月柳州市人民医院288例艾滋病CAP患者(A组)和201例非艾滋病CAP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入院后24 h内的相关资料,根据临床预后将A组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将B组患者同样也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计算患者PSI和CURB-65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这两种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结果 好转组和恶化组的PSI和CURB-65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艾滋病CAP患者PSI和CURB-65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2(95% CI:0.599,0.744)、0.603(95% CI:0.522,0.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非艾滋病CAP患者PSI和CURB-65评分的AUC分别为0.863(95% CI:0.775,0.950)、0.848(95%CI:0.777,0.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SI和CURB-65评分系统能准确预测非艾滋病CAP患者的预后状况,适于临床推广应用;对于艾滋病CAP患者,单独应用这两种评分的预测效果均不佳。
2022(7):77-8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14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透析龄≥ 3个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透析龄、原发病、透析血管通路、血压、血生化指标、单室尿素清除指数(spKt/V)、药物使用情况等,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生存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各种相关数据的采集通过全国血液净化病例登记系统完成。结果 共收集20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男性124例,女性85例,平均年龄(61.81±13.33)岁,中位透析龄40.50(27.50,62.00)个月。原发病:糖尿病肾病82例(39.23%),慢性肾小球肾炎63例(30.14%),高血压肾病22例(10.53%),多囊肾病10例(4.78%),梗阻性肾病8例(3.83%),狼疮肾炎8例(3.83%),急性肾损伤5例(2.39%),原因不详11例(5.27%)。动静脉内瘘150例(71.77%)、长期中心静脉导管56例(26.79%)、移植物动静脉内瘘2例(0.96%),临时导管1例(0.48%)。透析前平均收缩压为(148.17±19.84)mmHg。患者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为(100.13±21.01)g/L,铁蛋白水平为216.40(96.40,457.30)ng/mL,转铁蛋白饱和度为27.68(19.40,41.46)%,血钙水平为2.19(2.04,2.32)mmol/L,血磷水平为(1.62±0.56)mmol/L,iPTH水平为198.95(113.31,419.05)ng/L,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4.67±5.47)g/L。研究期间死亡70例(33.49%),心脑血管事件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死亡41例,死亡原因第2位是感染。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9.5%、83.5%、60.2%。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长期中心静脉导管[O^R=2.314(95% CI:1.269,3.590)]、spKt/V≥ 1.2[O^R=0.482(95% CI:0.204,0.820)]、使用磷结合剂[O^R=0.405(95% CI:0.227,0.720)]是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年龄>60岁[O^R=2.824(95% CI:1.313,6.072)]、使用长期中心静脉导管[O^R=2.120(95% CI:1.043,4.306)]、透析前收缩压> 145 mmHg[O^R=3.547(95% CI:1.626,3.399)]、spKt/V ≥ 1.2[O^R=0.356(95% CI:1.172,0.732)]是患者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该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病因主要为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动静脉内瘘使用率偏低;心脑血管疾病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因;透析充分性、生存率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在治疗过程中,除关注血液透析外,还应积极探寻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予以干预,降低患者病死率。
2022(7):84-8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15
摘要:目的 探讨轻度哮喘持续患儿血清镁水平与症状控制及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20例轻度哮喘持续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肺功能检测,入院后完成血清镁水平检测。采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CT)进行症状控制评估。根据ACT评分将患儿分为控制良好组、部分控制组及未控制组。分析比较症状控制不同患儿肺功能、血清镁水平的差异。结果 全组患儿血清镁水平为1.5~2.5 mg/dL,低镁血症的患病率为5.31%(17/320)。不同哮喘控制组的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FEV1%预测值、呼气流速峰值(PEFR)及AC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控制良好组高于部分控制组和未控制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O^R=2.065(95% CI:1.119,3.974)]、家族史[O^R=2.317(95% CI:1.214,4.482)]、病程[O^R=2.353(95% CI:1.329,5.215)]、治疗时间[O^R=2.147(95% CI:1.032,4.978)]、合并过敏性鼻炎[O^R=2.587(95% CI:0.214,3.365)]、治疗依从性[O^R=1.934(95% CI:1.021,3.368)]是影响哮喘患儿病情控制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T评分与FEV1、PEFR呈正相关(rs =0.399和0.246,均P <0.05)。血清镁水平与ACT评分、FEV1、PEFR无相关(P >0.05),与治疗时间呈负相关(rs =-0.162,P <0.05)。结论 轻度哮喘持续患儿存在一定的低镁血症发生率,但血清镁水平与哮喘症状控制之间没有相关性。
2022(7):89-9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16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196例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将CRE阳性患者归为CRE组(35例),阴性者为对照组(161例)。分析CRE病原菌分布、耐药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CU患者CRE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检出CRE阳性35例,感染率为17.86%(35/196);共检出68株CRE菌株,以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最高(52.94%)。CRE菌株对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对多肽类、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较为敏感。CRE组的年龄≥ 50岁、APACHEⅡ评分≥20分、ICU住院时间≥10 d、机械通气时间≥3 d、留置尿管、血液透析、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20分[O^R=2.065(95% CI:1.325,12.592)]、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O^R=2.812(95% CI:1.432,19.624)]、联合用药[O^R=3.785(95% CI:1.523,23.274)]、机械通气时间≥3 d [O^R=2.134(95% CI:1.115,9.642)]和ICU住院时间≥10 d [O^R=1.996(95% CI:1.205,7.064)]是ICU患者CRE感染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ICU内CRE感染率高,病情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史、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延长是CRE感染的危险因素。
2022(7):95-9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7.017
摘要:目的 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摩西钬激光切除术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8月徐州市肿瘤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61例行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摩西钬激光组35例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组(TURBT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次数、病理结果准确率、术后随访期复发率。结果 6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患者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保留导尿时间、住院时间、膀胱冲洗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摩西钬激光组有33例符合病理分期要求,TURBT组10例符合。两组患者病理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3~14个月,平均(10.0±2.4)个月。摩西钬激光组肿瘤复发3例(8.6%,3/35),TURBT组复发2例(7.7%,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尿道摩西钬激光术应用于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手术安全、有效,切除标本满足病理分期要求。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