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01
摘要:迟发性非缺血性脑增强(NICE)病变是颅内血管内治疗(EVT)后,尤其是动脉瘤栓塞术后的一种罕见并发症,主要累及EVT远端流域,具有复杂且较一致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多样,预后良好,但诊断困难,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治疗标准。该文阐述迟发性NICE病变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特征、临床影像特点及诊断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
2023(10):7-1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02
摘要:目的 探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急性脑梗死(ACI)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神经功能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4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检测NLR、PLR、MPV水平,采取尿激酶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并于治疗1周后参考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良好组和损伤组。分析影响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转归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PLR、MPV对ACI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转归的预测效能。结果 103例ACI患者治疗1周后,NIHSS评分≤ 6分患者81例(78.64%),NIHSS评分> 6分患者22例(21.36%)。损伤组年龄、高血压占比、NLR、PLR、MPV水平高于良好组(P <0.05)。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3.494(95% CI:1.194,10.222)]、高血压[O^R=3.155(95% CI:1.078,9.231)]、NLR升高[O^R=4.076(95% CI:1.393,11.924)]、PLR升高[O^R=3.971(95% CI:1.357,11.618)]、MPV升高[O^R=3.655(95% CI:1.249,10.692)]是ACI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PLR、MPV单一及联合预测ACI溶栓后神经功能转归的敏感性分别为84.09%、75.00%、79.55%和81.82%,特异性分别为61.73%、70.37%、71.75%和76.54%,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2、0.749、0.737和0.819。结论 NLR、PLR、MPV可用于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的转归结局,且预测效能良好。
2023(10):12-1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03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康复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2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收治的90例ACI患者作为ACI组,另取90例无脑血管疾病的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Lp-PLA2、RDW-CV、NLR,并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分组比较;按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采用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p-PLA2、RDW-CV、NLR与ACI患者预后结局的关系。结果 ACI组Lp-PLA2、RDW-CV、NLR高于对照组(P <0.05)。NIHSS评分≤15分ACI患者Lp-PLA2、RDW-CV、NLR低于NIHSS评分> 15分ACI患者(P <0.05)。预后良好组Lp-PLA2、RDW-CV、NLR低于预后不良组(P <0.05)。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高[O^R=1.790(95% CI:1.101,2.910)]、梗死病灶大[O^R=1.745(95% CI:1.084,2.810)]、入院时GCS评分低[O^R=0.608(95% CI:0.375,0.986)]、Lp-PLA2升高[O^R=1.677(95% CI:1.068,2.632)]、RDW-CV升高[O^R=1.737(95% CI:1.148,2.626)]、NLR升高[O^R=1.642(95% CI:1.034,2.608)]是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Lp-PLA2、RDW-CV、NLR水平较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升高,并且与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患者不良预后结局关系密切。
2023(10):18-2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04
摘要: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02例作为ACI组,另取该院同期接受CTA检查发现MCA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非ACI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MCA狭窄程度、斑块类型特征,并按照ACI患者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上述指标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ACI组患者检出软斑块104个(42.80%)、混合斑块81个(33.33%)、纤维斑块34个(13.99%)、钙化斑块24个(9.88%),对照组检出软斑块54个(24.88%)、混合斑块32个(14.75%)、纤维斑块71个(32.72%)、钙化斑块60个(2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CI组患者的MCA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 <0.05)。NIHSS评分≥ 15分ACI患者检出软斑块43个(44.79%)、混合斑块40个(41.67%)、纤维斑块8个(8.33%)、钙化斑块5个(5.21%),NIHSS评分< 15分ACI患者检出软斑块61个(41.50%)、混合斑块41个(27.89%)、纤维斑块26个(17.69%)、钙化斑块19个(1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NIHSS评分≥15分ACI患者的MCA狭窄程度高于NIHSS评分< 15分ACI患者(P <0.05)。结论 ACI患者的MCA主要以混合型斑块、软斑块及中、重度狭窄为主,并且与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关系密切。
2023(10):23-2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05
摘要:目的 探究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趋化因子12(CXCL12)、泛素C末端水解酶L1(UCH-L1)、人类软骨糖蛋白-39(HC-gp39)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4月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CXCL12、UCH-L1、HC-gp39、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CXCL12、UCH-L1、HC-gp39水平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TC、TG、LDL-C水平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心源性心肌梗死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神经功能及炎症反应。
2023(10):28-3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06
摘要:目的 探究格隆溴铵对高氧诱导幼鼠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从30只SD幼鼠中随机选取10只为对照组,其余幼鼠成功复制高氧诱导的ALI模型,随机分为ALI组、格隆溴铵组,每组10只。格隆溴铵组雾化吸入0.8 mg/(kg·d)格隆溴铵,ALI组、对照组吸入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后,测量幼鼠肺组织湿/干重比值(W/D)、肺指数,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血清活性氧基团(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较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及Toll样受体4/髓分化因子88(TLR4/MyD88)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LI组W/D及肺指数升高(P <0.05),血清IL-1β、IL-6、TNF-α、SOD水平升高(P <0.05),ROS水平降低(P <0.05),TLR4、MyD88蛋白相对表达量上调(P <0.05);与ALI组比较,格隆溴铵组W/D及肺指数降低(P <0.05),血清IL-1β、IL-6、TNF-α、SOD水平降低(P <0.05),ROS水平升高(P <0.05),TLR4、MyD88蛋白相对表达量下调(P <0.05)。结论 格隆溴铵能改善血清炎症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降低高氧诱导的ALI,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LR4/MyD88通路有关。
2023(10):34-3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07
摘要: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 UNC5B-AS1(LncRNA UNC5B-AS1)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与microRNA-199(miR-199)的关系。方法 体外培养GBM细胞系U251,分为对照组、空载组、抑制组及过表达组。对照组细胞不做处理;空载组、抑制组、过表达组分别采用空载质粒、si-LncRNA UNC5B-AS1、过表达LncRNA UNC5B-AS1载体转染GBM细胞系U251。qRT-PCR检测LncRNA UNC5B-AS1、miR-199的表达;CCK-8法、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U25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双萤光素酶法检测LncRNA UNC5B-AS1与miR-199的靶向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空载组比较,抑制组LncRNA UNC5B-AS1降低(P <0.05),miR-199升高(P <0.05),过表达组LncRNA UNC5B-AS1升高(P <0.05),miR-199降低(P <0.05)。与对照组、空载组比较,抑制组细胞活力指数、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数、p-PI3K/PI3K、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过表达组细胞活力指数、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数、p-PI3K/PI3K、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双萤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LncRNA UNC5B-AS1与miR-199-mimics基因上存在结合靶点。结论 LncRNA UNC5B-AS1在GBM细胞中高表达,抑制LncRNA UNC5B-AS1能够抑制GBM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miR-199和调节PI3K/Akt通路有关。
2023(10):40-4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08
摘要:唾液酸化N-糖基化修饰重组蛋白能提高治疗性蛋白的理化性质,如延长半衰期、增强组织穿透性以及抑制炎症反应等。但迄今为止糖蛋白的N-糖基化修饰效率和唾液酸化效率都很难达到100%,这导致了唾液酸修饰糖基化重组蛋白的均质化、规模化生产非常困难。因而提高类人源化N-糖基化修饰治疗性重组蛋白的均质性仍是目前糖蛋白药物研发任务之一。该文围绕提高唾液酸糖表位N-糖基化修饰治疗性重组蛋白效率的方法及均质化类人源化唾液酸糖表位治疗性重组蛋白的生产途径展开综述。
2023(10):48-5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09
摘要: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致残性的神经系统疾病,超过半数的患者会因为偏头痛的发作而影响正常生活。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因为卵圆孔未闭发病率较高且引发偏头痛发作的病理机制不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存争议,经皮卵圆孔封堵术是否为治疗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的有效治疗手段亦成为研究热点。该文将围绕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的相关性、两者间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以及封堵术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展开综述。
2023(10):55-5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10
摘要: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延迟诊断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122例IE患者,将患者资料按已具备疑诊条件而是否被纳入IE诊断流程分为延迟诊断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9和73例。分析延迟诊断的临床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延迟诊断组住院天数长于对照组(P <0.05)。延迟诊断组发病到进入诊断流程天数、发病到确诊天数长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进入诊断流程到确诊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延迟诊断组基础性心脏病、血管表现、免疫表现、其他血清学证据忽视比例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发热症状忽视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使用抗生素血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超声心电图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E的临床表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鉴别诊断中应提高主要诊断标准对IE阳性的提示能力,并对容易忽略的次要诊断标准有足够的警觉,防止延迟诊断。
2023(10):59-6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11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变化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PHP)恢复时间的关系及对永久性PHP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9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516例甲状腺癌及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血清iPTH恢复至正常参考值下限的时间及各时间段患者的分布情况。对比不同恢复时间患者术前、术后24 h血清iPTH水平。随访6个月,统计患者永久性PHP发生情况,并依据是否发生PHP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对比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永久性PHP发生的危险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iPTH水平对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永久性PHP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不同恢复时间甲状腺全切除患者术前i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恢复时间< 1周患者比较,1~4周、1~3个月、4~6个月和> 6个月患者术后24 h血清iPTH水平更低(P <0.05);与1~4周比较,1~3个月、4~6个月和> 6个月患者术后24 h血清iPTH水平低(P <0.05);与1~3个月比较,4~6个月和> 6个月患者术后24 h血清iPTH水平低(P <0.05);与4~6个月比较,>6个月患者术后24 h血清iPTH水平低(P <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手术时间、结节最大直径、术后病理良恶性结果、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否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是否包膜侵犯、是否行Ⅵ区、颈侧区及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清扫、是否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术前血磷、术前血钙、术前血清iPTH、术后24 h血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发生组131I治疗占比高于未发生组,术后24 h血钙及血清iPTH水平则低于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31I治疗[O^R=3.108(95% CI:1.415,6.829)]、术后24 h血钙[O^R=2.768(95% CI:1.036,4.072)]、术后24 h血清iPTH[O^R=3.380(95% CI:1.843,8.104)]水平是甲状腺全切除术后发生永久性PHP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PTH水平对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永久性PHP发生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AUC分别为81.48%(95% CI:0.613,0.930)、76.69%(95% CI:0.726,0.803)、0.817(95% CI:0.781,0.850)。结论 甲状腺全切除术后24 h血清iPTH水平与PHP恢复时间有关,术后24 h血清iPTH水平对永久性PHP发生的预测价值较高。
2023(10):65-7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12
摘要:目的 探讨尿毒症血透患者血清几丁质酶3样蛋白1(YKL-40)、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血栓调节蛋白(PTM)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6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尿毒症血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36例)和未感染组(114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尿毒症病程、血透时间、居住地区、插管次数、置管时间、置管部位、有无糖尿病及高血压等临床资料,检测血红蛋白(Hb)、铁蛋白(SF)、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YKL-40、NGAL、PTM水平。采用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模型分析尿毒症血透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导管相关性感染模型预测尿毒症血透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能。结果 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性别构成、BMI、尿毒症病程、血透时间、居住地区、插管次数、高血压、Hb、SF、TC、TG、HDL-C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组年龄≥ 60岁、置管时间≥ 4 d、股静脉置管、有糖尿病的患者占比高于未感染组,YKL-40、NGAL、PTM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YKL-40、NGAL、PTM预测尿毒症血透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1、0.874和0.853,临界值分别为45.705 ng/mL、69.390 ng/mL和34.845 ng/L,敏感性分别为72.2%、80.6%和77.8%,特异性分别为78.1%、90.4%和86.0%。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岁[O^R=2.189(95% CI:1.211,3.957)]、置管时间≥4 d [O^R=3.276(95% CI:1.408,7.622)]、股静脉置管[O^R=3.007(95% CI:1.285,7.037)]、糖尿病[O^R=2.343(95% CI:1.305,4.207)]、YKL-40≥ 45.705 ng/mL [O^R=1.967(95% CI:1.174,3.296)]、NGAL≥ 69.390 ng/mL [O^R=2.259(95% CI:1.318,3.872)]、PTM≥ 34.845 ng/L [O^R=2.070(95% CI:1.229,3.486)]是尿毒症血透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 <0.05)。根据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导管相关性感染预测模型,Logit(P)=-35.912+0.783X年龄+ 1.187X置管时间+1.101X置管部位+0.851X糖尿病+0.677XYKL-40+0.815XNGAL+0.728XPTM。ROC曲线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AUC为0.959,标准误为0.019,临界值为9.865,敏感性为94.4%(95% CI:0.897,0.983),特异性为86.0%(95% CI:0.818,0985)。导管相关性感染预测模型敏感性优于YKL-40、NGAL、PTM单独预测。结论 尿毒症血透患者血清YKL-40、NGAL、PTM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血清YKL-40、NGAL、PTM对尿毒症血透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各项指标联合预测的敏感性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
2023(10):72-7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13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恶性淋巴瘤患者骨髓浸润(BMI)的危险因素,评估血小板计数(PLT)、乳酸脱氢酶(LDH)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对BMI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2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BMI分为BMI组(22例)、非BMI组(76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患者发生BMI的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LT、LDH及sIL-2R水平对恶性淋巴瘤患者BMI的预测效能。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升高[O^R=0.980(95% CI:0.964,0.996)]是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BMI的保护因素(P <0.05),高龄[O^R=1.155(95% CI:1.046,1.276)]、临床分期(Ⅲ、Ⅳ期) [O^R=5.829(95% CI:1.939,17.522)]、LDH升高[O^R=1.022(95% CI:1.009,1.035)]、sIL-2R升高[O^R=1.001(95% CI:1.000,1.002)]是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BMI的危险因素(P <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当PLT ≤ 186.565×109/L时,预测恶性淋巴瘤患者BM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83,敏感性为77.3%(95% CI:0.579,0.843),特异性为64.5%(95% CI:0.536,0.809);当LDH ≥ 263.875 u/L时,AUC为0.754,敏感性为68.2%(95% CI:0.535,0.809),特异性为80.3%(95% CI:0.646,0.890);当sIL-2R ≥ 2554.500 u/mL时,AUC为0.670,敏感性为63.6%(95% CI:0.473,0.757),特异性为63.2%(95% CI:0.494,0.774);3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24,敏感性为81.8%(95% CI:0.692,0.920),特异性为81.6%(95% CI:0.669,0.906)。结论 PLT降低、LDH和sIL-2R升高是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BMI的独立影响因素,可将其用于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BMI的辅助预测手段,且3者联合可进一步提升预测效能。
2023(10):78-8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14
摘要:目的 比较改良尿道板重建卷管尿道成形术(又称Koyanagi术)与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IP)在儿童尿道下裂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4例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53例患儿行改良Koyanagi术(研究组),51例患儿行TIP(对照组)。两组患儿术后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及排尿功能、手术成功情况,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术后4、12、24和48 h的FLACC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FLAC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0.871,P =0.000);②研究组与对照组FLAC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849,P =0.157);③研究组与对照组FLACC评分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2.516,P =0.085)。两组患儿术后12个月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尿流时间、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改良Koyanagi术与TIP治疗儿童尿道下裂疗效相近,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但改良Koyanagi术在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
2023(10):84-8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15
摘要:目的 探讨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动脉血气分析早期识别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三亚中心医院确诊的96例脑损伤早产儿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同期出生且未发生脑损伤的10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后第1天的动脉血气指标、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并根据病情程度将病例组分为轻度组、中重度组进行分层对比;分析上述指标与脑损伤患儿的改良Sarna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pH、PaO2、BE低于对照组,乳酸、PCO2高于对照组(P <0.05)。病例组MCA的Vd、Vs、RI、S/D较对照组高(P <0.05)。轻度组pH、PaO2、BE高于中重度组,轻度组乳酸、PCO2低于中重度组(P <0.05)。轻度组MCA的Vd、Vs、RI、S/D低于中重度组(P <0.05)。脑损伤新生儿的Sarnat评分与pH、PaO2、BE呈负相关(r =-0.671、-0.612和-0.495,均P <0.05),与乳酸、PCO2呈正相关(r =0.486和0.433,均P <0.05)。Sarnat评分与MCA的Vd、Vs、RI、S/D测定值呈正相关(r =0.664、0.598、0.639和0.670,均P <0.05)。结论 脑损伤早产儿在出生30 min内检测脑动脉血流及动脉血气指标即可发现显著异常,并且与患儿脑损伤程度有关。
2023(10):89-9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16
摘要: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脂代谢异常的特征、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60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HCC组、6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L-FABP表达变化,并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将HCC组患者进行分层比较。结果 HCC组、肝硬化组患者的ApoA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HCC组的ApoA、ApoB、ApoA/ApoB水平高于肝硬化组(P <0.05);肝硬化组患者的ApoB、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HCC组(P <0.05),肝硬化组的TG、TC、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HCC组(P <0.05)。HCC组、肝硬化组ALT、AST、LDH、ALP、TBIL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CHE低于对照组(P <0.05);HCC组患者的TBIL值低于肝硬化组(P <0.05)。HCC组L-FABP阳性率高于肝硬化组、对照组(P <0.0125);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患者的L-FAB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25)。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患者ApoA、ApoA/ApoB、HDL-C低于A、B级患者(P <0.05),C级患者TG、LDL-C高于A、B级患者(P <0.05)。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患者ALT、AST、LDH、TBIL高于A、B级患者(P <0.05),CHE低于A、B级患者(P <0.05)。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患者L-FABP阳性率高于A、B级患者(P <0.05)。结论 HCC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脂代谢功能减弱、L-FABP表达增强的特征,且HCC与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2023(10):95-10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17
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DF)感染病原微生物分布特征,并建立DF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文昌市人民医收治的82例DF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足部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总结DF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F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各独立指标与风险预警模型诊断的准确性,交叉验证法验证风险预警模型效能。结果 82例DF患者中有50例足部分泌物中分离出病原菌,共检出病原菌7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7株(46.84%),革兰阴性菌38株(48.10%),真菌4株(5.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DF病程[O^R=2.201(95% CI:1.754,2.763)]、周围神经病变[O^R=3.177(95% CI:1.518,6.652)]、白细胞计数(WBC) [O^R=2.425(95% CI:1.512,3.89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O^R=1.976(95% CI:1.481,2.636)]是DF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结果表明,DF病程、周围神经病变、WBC、LDL-C预测DF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5、0.659、0.685和0.645,敏感性分别为68.0%(0.538,0.841)、60.0%(0.563,0.794)、76.0%(0.550,0.882)和62.0%(0.512,0.803,特异性分别为68.7%(0.548,0.853)、71.9%(0.615,0.899)、59.4%(0.440,0.603)和62.5%(0.536,0.815)。将上述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变量的b作为系数,建立风险预警模型,Logit(P)=ey/(1+ey),y =0.789×DF病程+1.156×周围神经病变+0.886×WBC+0.681×LDL-C-3.157。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风险预测模型AUC为0.908,截断值为0.513,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4.10%(0.651,0.917)和75.61%(0.579,0.855)。结论 DF感染率较高,但多为单一病原菌感染,DF病程、周围神经病变、WBC、LDL-C是DF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便于临床快速准确筛查DF感染高危人群。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