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1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述评
    • 成人特发性肺纤维化(更新)和进行性肺纤维化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解读

      2023(14):1-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4.001

      摘要 (373) HTML (291) PDF 726.45 K (4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2年5月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日本呼吸学会(JRS)、拉丁美洲胸科协会(ALAT)四大学会联合发表成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更新)和进行性肺纤维化(PPF)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对2018版ATS、ERS、JRSALAT发布的IPF临床实践指南进行部分更新,并提出了PPF的定义。在2022版成人IPF和PPF临床实践指南发布近1周年之际,该文重新审视并解读指南变更对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研究及实践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未来IPF、PPF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及热点。

      • 0+1
    • >哮喘·论著
    • 运脾泻肺化痰汤对哮喘大鼠肺组织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023(14):9-1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4.002

      摘要 (283) HTML (141) PDF 1.32 M (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运脾泻肺化痰汤对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卵白蛋白诱导复制哮喘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运脾泻肺化痰汤高剂量组(0.020 mL/g)、运脾泻肺化痰汤中剂量组(0.010 mL/g)、运脾泻肺化痰汤低剂量组(0.005 mL/g)、西药组(0.010 mL/g)、联合组(中药0.010 mL/g+西药0.010 mL/g),每组各10只,共7组。分别在第1天和第8天腹腔注射1 mL混悬液[含卵白蛋白100 mg + Al(OH)3100 mg/mL]致敏。第15天开始,用1%卵白蛋白激发,隔日1次,共激发7次,第16天开始灌服治疗,连续4周后采集大鼠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行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计数及细胞分类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肺组织Iκκ-αIκκ-β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大鼠肺组织中Iκκ-αIκκ-β、IκBα、IκBβ mRNA表达。结果 模型组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占比、中性粒细胞占比较正常组高,单核细胞占比较正常组低(P <0.05);运脾泻肺化痰汤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联合组的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占比、中性粒细胞占比较模型组低(P <0.05),运脾泻肺化痰汤高、中、低剂量组、联合组的单核细胞占比较模型组高(P <0.05)。模型组Iκκ-α、Iκκ-β 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高(P <0.05),运脾泻肺化痰汤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联合组Iκκ-α、Iκκ-β mRNA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低(P <0.05),联合组Iκκ-α、Iκκ-β mRNA相对表达量较西药组低(P <0.05);模型组IκBα、IκBβ 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低(P <0.05),运脾泻肺化痰汤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联合组IκBα、IκBβ mRNA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高(P <0.05),联合组IκBα、IκBβ mRNA相对表达量较西药组高(P <0.05)。模型组Iκκ-αIκκ-β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高(P <0.05),运脾泻肺化痰汤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联合组Iκκ-αIκκ-β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低(P <0.05),联合组Iκκ-αIκκ-β蛋白相对表达量较西药组低(P <0.05)。结论 运脾泻肺化痰汤可减轻肺泡灌洗液炎症细胞水平,通过上调NF-κB的抑制因子IκBα、IκBβ基因表达,下调Iκκ-α、Iκκ-β蛋白及基因表达量,有减轻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作用。

      • 0+1
      • 1+1
      • 2+1
    • 奥马珠单抗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功能及气道重塑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2023(14):16-2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4.003

      摘要 (307) HTML (49) PDF 1.32 M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奥马珠单抗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功能及气道重塑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36只哮喘致敏性合格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组,每组9只,另取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用卵白蛋白(OVA)致敏并雾化吸入法诱导大鼠支气管哮喘模型。其中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于模型复制成功后,分别腹腔注射83.16、166.32、332.64 mg/(kg·d)奥马珠单抗溶液,连续2周;模型组及对照组于同时间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药物干预结束后,采用肺功能检测系统检测用力肺活量(FVC)、肺动态顺应性(Cdyn)、呼气峰值流速(PEF);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使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处理软件测定气道壁内外径、平滑肌层厚度、网状基底膜厚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同源物3(Smad3)、p-Smad3、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Ⅲ)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组FVC、Cdyn、PEF、肺组织气道壁内外径比值降低(P <0.05),平滑肌层和基底膜层厚度增加(P <0.05),TGF-β1、p-Smad3/Smad3、CollagenⅢ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FVC、Cdyn、PEF、肺组织气道壁内外径比值升高(P <0.05),平滑肌层和基底膜层厚度减少(P <0.05),TGF-β1、p-Smad3/Smad3、CollagenⅢ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与低剂量组比较,中、高剂量组FVC、Cdyn、PEF、肺组织气道壁内外径比值升高(P <0.05),平滑肌层和基底膜层厚度减少(P <0.05),TGF-β1、p-Smad3/Smad3、CollagenⅢ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与中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FVC、Cdyn、PEF、肺组织气道壁内外径比值升高(P <0.05),平滑肌层和基底膜层厚度减少(P <0.05),TGF-β1、p-Smad3/Smad3、CollagenⅢ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结论 奥马珠单抗可抑制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重塑,改善大鼠肺功能,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Smad3通路活化从而抑制胶原沉积实现的。

      • 0+1
      • 1+1
    • 维生素D3辅助糖皮质激素对小儿支气管哮喘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3(14):22-2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4.004

      摘要 (292) HTML (111) PDF 714.53 K (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维生素D3辅助糖皮质激素对小儿支气管哮喘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收治的120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所有患儿给予常规治疗,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安慰剂,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A组在B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3。观察各组患儿喘息、胸闷、气促及咳嗽症状持续时间,分析各组患儿治疗前后TLR4和NF-κB mRNA表达,并比较3组治疗前后气道炎症指标[嗜酸性粒细胞(EOS)、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各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用力肺活量(FVC)、每秒呼气峰流速(PEF)及FEV1/FVC值]。结果 A组喘息、胸闷、气促及咳嗽症状持续时间短于B组和C组(P <0.05),B组短于C组(P <0.05)。A组治疗前后TLR4和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值高于B组和C组(P <0.05),B组高于C组(P <0.05)。A组治疗前后IL-4、EOS、TNF-α、CRP的差值高于B组和C组(P <0.05),B组高于C组(P <0.05)。A组治疗前后FEV1%pred、FVC、FEV1/FVC、PEF的差值高于B组和C组(P <0.05),B组高于C组(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L-4、EOS、TNF-α、CRP水平与TLR4 mRNA呈正相关(r =0.501、0.574、0.462和0.474,均P <0.05),与NF-κB mRNA呈正相关(r =0.496、0.522、0.485和0.492,均P <0.05)。FEV1%pred、FVC、FEV1/FVC、PEF水平与TLR4 mRNA呈负相关(r =-0.596、-0.542、-0.513和-0.505,均P <0.05),与NF-κB mRNA呈负相关(r =-0.561、-0.505、-0.526和-0.518,均P <0.05)。结论 维生素D3辅助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可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减轻患儿气道炎症反应,并有效提升肺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丙卡特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在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中的疗效研究

      2023(14):28-3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4.005

      摘要 (314) HTML (138) PDF 635.40 K (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中使用丙卡特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NI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2月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82例,随机分为NIPPV组(NIPPV治疗)和联合组(丙卡特罗联合NIPPV治疗),每组41例。比较两组恢复速度、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桥蛋白(OPN)水平、白细胞介素-5(IL-5)、干扰素-γ(IFN-γ)水平及Th1/Th2的变化。结果 NIPPV组喘息、气促、哮鸣音、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联合组(P <0.05)。NIPPV组总有效率低于联合组(P <0.05)。NIPPV组治疗前后Th1/Th2比值及血清MMP-9、TGF-β1、OPN、IL-5、IFN-γ的差值均小于联合组(P <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联合组1例轻微面部潮红,未经干预即好转。结论 丙卡特罗联合NIPPV可加快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恢复速度,提高疗效,改善气道重塑及Th1/Th2失衡,且安全可靠。

    • >实验研究·论著
    • 结直肠癌细胞β-catenin蛋白脱酰胺化修饰的实验研究

      2023(14):33-3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4.006

      摘要 (319) HTML (42) PDF 1.29 M (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鉴定结直肠癌细胞β-catenin的脱酰胺化修饰及其相关脱酰胺化酶。方法 采用二维电泳结合脱酰胺化抑制剂6-重氮-5-氧代-L-正亮氨酸(DON)方法鉴定内源性β-catenin蛋白脱酰胺修饰的存在。通过β-catenin蛋白的纯化与质谱分析筛选出β-catenin蛋白候选可能的脱酰胺化酶。利用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候选脱酰胺化酶与β-catenin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 二维电泳在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中鉴定出β-catenin蛋白可以发生脱酰胺化修饰。成功构建pEE14.4-β-catenin质粒表达载体,并且在细胞中成功验证其表达;利用蛋白纯化结合质谱分析鉴定出β-catenin蛋白的候选脱酰胺化酶——谷氨酰胺酶复合酶(CAD);Western blotting再次验证CAD能够与内源性β-catenin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结论 结直肠癌细胞β-catenin蛋白能够发生脱酰胺化修饰,CAD蛋白可能为介导β-catenin蛋白脱酰胺化修饰的相关酶。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竹节香附素A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炎症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2023(14):39-4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4.007

      摘要 (201) HTML (26) PDF 992.70 K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竹节香附素A(RA)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炎症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将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EAE模型组、RA低剂量组、RA中剂量组、RA高剂量组,其中EAE模型组、RA低剂量组、RA中剂量组、RA高剂量组使用MOG35-55多肽复制EAE模型,RA低剂量组、RA中剂量组、RA高剂量组进行药物干预,持续至发病高峰期。观察各组小鼠的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检测脊髓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组织p-NF-κB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脊髓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7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脊髓组织IL-1β和IL-17 mRNA表达。结果 高剂量组发病潜伏期较RA低剂量组、RA中剂量组、EAE模型组长(P <0.05),RA中剂量组较RA低剂量组、EAE模型组长(P <0.05),RA低剂量组较模型组长(P <0.05)。高剂量组疾病进展期较RA低剂量组、RA中剂量组、EAE模型组短(P <0.05),RA中剂量组较RA低剂量组、EAE模型组短(P <0.05),RA低剂量组较EAE模型组短(P <0.05)。高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RA低剂量组、RA中剂量组、EAE模型组低(P <0.05),RA中剂量组较RA低剂量组、EAE模型组低(P <0.05),RA低剂量组较EAE模型组低(P <0.05)。RA高剂量组HE染色评分较RA低剂量组、RA中剂量组和EAE模型组低(P <0.05),RA中剂量组较RA低剂量组、EAE模型组低(P <0.05),RA低剂量组较EAE模型组低(P <0.05)。对照组脊髓组织IL-1β和IL-17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RA低剂量组、RA中剂量组、RA高剂量、EAE模型组(P <0.05),RA高剂量组低于RA低剂量组、RA中剂量组、EAE模型组(P <0.05),RA中剂量组低于RA低剂量组、EAE模型组(P <0.05),RA低剂量组低于模型组(P <0.05)。对照组脊髓组织IL-1β、IL-17相对表达量低于RA低剂量组、RA中剂量组、RA高剂量、EAE模型组(P <0.05),RA高剂量组低于RA低剂量组、RA中剂量组、EAE模型组(P <0.05),RA中剂量组低于RA低剂量组、EAE模型组(P <0.05),RA低剂量组低于EAE模型组(P <0.05)。对照组脊髓组织NF-κB蛋白磷酸化水平低于RA低剂量组、RA中剂量组、RA高剂量组、EAE模型组(P <0.05),RA高剂量组低于RA低剂量组、RA中剂量组和EAE模型组(P <0.05),RA中剂量组低于RA低剂量组和EAE模型组(P <0.05);RA低剂量组低于EAE模型组(P <0.05)。结论 RA能改善EAE小鼠发病情况及脊髓组织炎症,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NF-κB,减少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 0+1
      • 1+1
      • 2+1
    • >综述
    • 遗传易感、内质网应激及肠道微生物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2023(14):45-5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4.008

      摘要 (243) HTML (35) PDF 596.95 K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随着2型糖尿病、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增加,NASH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目前,遗传易感、内质网应激和肠道微生物与NASH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是研究热点,故该文从以上三方面回顾了NASH的最新发病机制研究,希望能为NASH发病机制和新靶点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 基于骨免疫微环境探讨补肾活血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2023(14):51-5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4.009

      摘要 (305) HTML (33) PDF 720.52 K (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骨质疏松症(OP)是我国人群中最常见的多发病,好发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增加了患者骨折的风险。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主要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导致的。除了雌激素缺乏对骨骼的直接负面影响外,绝经后妇女免疫状态的改变间接导致骨骼的持续破坏,因为绝经后妇女通常表现出慢性低级别炎症表型,细胞因子表达和免疫细胞谱发生改变。PMOP已严重危害我国女性健康。补肾活血方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补肾活血中药,近年来,随着我国临床医师与患者越来越重视中医药,补肾活血方被应用于多种疾患,包括骨科的多种疾病,其对PMOP的防治效果亦明显。该文基于骨免疫微环境,以骨代谢对PMOP产生影响为基础,论述补肾活血方的作用机制。

      • 0+1
      • 1+1
    • >临床研究·论著
    •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全身麻醉诱导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POCD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2023(14):57-6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4.010

      摘要 (279) HTML (156) PDF 678.34 K (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诱导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S100B钙结合蛋白β(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2月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老年全麻手术患者,并随机分成AKL组、AKM组和AKH组,每组35例。3组患者分别采用0.3、0.4和0.5 mg/kg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行全麻诱导,待患者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5 μg/kg,顺阿曲库铵0.2 mg/kg,肌肉松弛时进行气管插管。3组患者均使用七氟烷加瑞芬太尼维持麻醉,七氟烷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值为0.5~0.8,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血浆浓度为2~4 ng/mL,每隔40 min追加顺式阿曲铵0.6 mg/kg。监测3组患者全麻诱导前(T0)、诱导药物注射结束时(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即刻(T3)、气管插管后5 min(T4)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定术前第1天(D0)、术后即刻(D1)、术后第1天(D2)、术后3天(D3)及术后5天(D4)血清TNF-α、IL-6、S100β、NSE水平,并统计POCD发生率。结果 3组T0、T1、T2、T3、T4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SBP、DBP、HR有差异(P <0.05);②3组SBP、DBP、HR有差异(P <0.05);③3组SBP、HR变化趋势无差异(P >0.05),DBP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3组D0、D1、D2、D3、D4时血清TNF-α、IL-6、S100β、NSE水平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血清TNF-α、IL-6、S100β、NSE水平有差异(P <0.05);②3组血清TNF-α、IL-6、S100β、NSE水平有差异(P <0.05);③3组血清TNF-α、IL-6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S100β、NSE变化趋势无差异(P >0.05)。AKH组D2、D3时POCD发生率低于AKL组、AKM组。3组D4时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术后谵妄、口咽分泌物增多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0.5 mg/kg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行全麻诱导可有效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明显减少术后炎症因子产生,显著降低术后血清S100β、NSE表达水平及早期POCD发生风险。

    • 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共病状态的关系

      2023(14):64-6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4.011

      摘要 (266) HTML (243) PDF 608.05 K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共病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2周时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分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共病状态的关系。结果 抑郁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比低于非抑郁组,影像学病变累及占比高于非抑郁组(P <0.05)。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吸烟史、入院时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抑郁组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非抑郁组(P <0.05)。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小动脉闭塞型组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其他TOAST分型组(P <0.05)。累及组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未累及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胱抑素C[O^R=26.330(95% CI:3.797,182.566)]、高同型半胱氨酸[O^R=1.241(95% CI:1.105,1.393)]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抑郁共病状态的危险因素(P <0.05)。经点二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抑郁共病状态呈正相关(r =0.371和0.424,均P <0.05)。胱抑素C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抑郁共病状态的截断值为0.795 mg/L,敏感性为0.714(95% CI:0.596,0.815),特异性为0.813(95% CI:0.745,0.884),AUC为0.724(95% CI:0.619,0.828)(P <0.05)。结论 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抑郁共病状态密切相关,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的危险因素。

      • 0+1
    • 痰涂片联合CRP、PCT及IL-6水平检测对老年细菌性肺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2023(14):70-7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4.012

      摘要 (341) HTML (267) PDF 655.30 K (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痰涂片联合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检测对老年细菌性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100例老年细菌性肺炎患者作为细菌性肺炎组,另取同期60例老年病毒性肺炎患者作为病毒性肺炎组。两组均接受痰涂片及CRP、PCT及IL-6水平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痰涂片联合CRP、PCT及IL-6水平检测对老年细菌性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细菌性肺炎组痰涂片阳性率较病毒性肺炎组高(P <0.05)。细菌性肺炎组WBC、CRP、PCT、IL-6较病毒性肺炎组高(P <0.05)。经点二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WBC、CRP、PCT、IL-6水平与细菌性肺炎呈正相关(r =0.626、0.618、0.676和0.586,均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痰涂片诊断细菌性肺炎的敏感性为0.870(95% CI:0.811,0.931)、特异性为0.867(95% CI:0.806,0.922),CRP敏感性为0.800(95% CI:0.789,0.902)、特异性为0.883(95% CI:0.824,0.953),PCT敏感性为0.850(95% CI:0.802,0.925)、特异性为0.917(95% CI:0.889,0.988),IL-6敏感性为0.790(95% CI:0.725,0.865)、特异性为0.767(95% CI:0.712,0.864),四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0.950(95% CI:0.845,0.978)、特异性为0.769(95% CI:0.713,0.878)。结论 痰涂片、CRP、PCT、IL-6水平可有效鉴别老年细菌性肺炎与病毒性肺炎,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 0+1
      • 1+1
      • 2+1
    • Efficacy of resin infiltration combined with Carisolv caries removal technique in children with caries

      2023(14):76-8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4.013

      摘要 (263) HTML (88) PDF 622.56 K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渗透树脂填充联碘微创凝胶去龋技术治疗小儿龋齿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3月因龋齿在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102例患儿,根据患儿家属选择的填充材料不同分为研究组53例(渗透树脂填充)、对照组49例(复合树脂填充),两组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指标、牙周炎症因子、咀嚼功能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统计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牙龈沟出血指数、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抗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前后静息时和最大力咬合时咬肌、颞肌肌电活动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渗透树脂填充联碘微创凝胶去龋技术治疗小儿龋齿可改善近期疗效,减轻牙周炎症反应,安全性良好。牙合牙合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糖皮质激素联合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多靶点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分析及不良反应

      2023(14):81-8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4.014

      摘要 (275) HTML (36) PDF 605.21 K (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多靶点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MN)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难治性MN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7例。对照组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及他克莫司胶囊,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吗替麦考酚酯,两组持续治疗6个月后观察效果。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肾功能、肾足细胞损伤、氧化应激、肝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自治疗起始随访2年,统计并比较两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期间共脱落3例。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白蛋白、总蛋白、血肌酐、24 h尿蛋白、Podocalyxin、Nephrin、晚期蛋白氧化产物、活性氧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联合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多靶点免疫抑制治疗难治性MN可改善近远期疗效,改善患者肾功能及肾足细胞损伤,抑制氧化应激损伤,且安全性良好。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vWF、sICAM-1的变化及诊断学价值

      2023(14):87-9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4.015

      摘要 (296) HTML (27) PDF 601.25 K (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及诊断学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PA患者80例作为PA组,选取同期就诊的性别、年龄、血压水平相匹配的80例EH患者作为EH组。比较两组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尿酸、肌酐、vWF、sICAM-1、24 h尿蛋白、尿蛋白排泄率(UAER)、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vWF、sICAM-1单独及联合检测PA、EH的诊断效能。结果 PA组vWF、sICAM-1、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ARR)高于EH组(P <0.05)。两组患者UA、S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PA组24 h尿蛋白、UAER、LVMI高于EH组(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A组患者vWF水平与ARR、24 h尿蛋白、UAER和LVMI均呈正相关(r =0.617、0.485、0.539和0.476,均P <0.05)。PA组患者sICAM-1与ARR、24 h尿蛋白、UAER、LVMI均呈正相关((r =0.584、0.511、0.520和0.439,均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vWF、sICAM-1联合应用诊断PA、EH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曲线下面积最高,分别为97.28%(95% CI:0.882,0.963)、特异性90.11%(95% CI:0.874,0.931)、曲线下面积为0.957(95% CI:0.748,0.973)。结论 PA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较EH患者更加严重,vWF、sICAM-1在鉴别诊断PA与EH病因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且与患者出现肾素-醛固酮系统紊乱、靶器官损害有关。

      • 0+1
    • 嗜酸性粒细胞联合hs-CRP对输血后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

      2023(14):92-9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4.016

      摘要 (221) HTML (153) PDF 594.35 K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嗜酸性粒细胞(EOS)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输血后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1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接受输血治疗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对照组(没有出现输血后不良反应)与研究组(出现输血后不良反应),分别有44和41例。两组接受输血治疗,比较两组输血前后血清EOS、hs-CRP差值,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输血前后血清EOS、hs-CRP差值对输血后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输血次数> 2次、发血至输血时间≥ 30 min占比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科室分布、基础疾病、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输血前后血清EOS、hs-CRP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次数> 2次[O^R=3.589(95% CI:1.477,8.724)]、发血至输血时间≥ 30 min[O^R=3.881(95% CI:1.597,9.431)]、输血前后血清EOS差值升高[O^R=2.765,95% CI:1.138,6.720)]、输血前后血清hs-CRP差值升高[O^R=3.050,95% CI:1.255,9.411)]是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输血前后血清EOS差值、输血前后血清EOS差值及两者联合预测发生不良反应的敏感性分别为70.73%(95% CI:0.419,0.753)、73.17%(95% CI:0.428,0.783)、70.73%(95% CI:0.405,0.772),特异性分别为75.00%(95% CI:0.469,0.851)、68.18%(95% CI:0.434,0.725)、88.64%(95% CI:0.573,0.912),AUC分别为0.679(95% CI:0.569,0.776)、0.644(95% CI:0.533,0.745)、0.823(95% CI:0.726,0.898)。结论 输血前后血清EOS、hs-CRP差值可用于预测输血后不良反应,且两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

      • 0+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