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5):1-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5.001
摘要:肩肘关节是上肢创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对手术技术、内固定器械和假体的认识及理解逐步深入,肩肘创伤的治疗理念和技术也日新月异,诊疗取得了跨越式进步。该文简要概述创伤骨科肩肘关节领域的研究动态。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掌握不同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沿动态,才能在日常工作和研究中“守正创新”,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2023(15):8-1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5.002
摘要:目的 研究振动疗法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骨矿含量、骨钙素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明基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入院后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术后口服碳酸钙(600 mg/d)与强骨胶囊(2粒/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振动疗法。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甲状旁腺素(PTH)、25-羟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Barthel指数、骨痂生长评分的差值。两组均随访6个月,记录随访期间两组患者跌倒、再次骨折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全髋的骨密度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PTH、25(OH)D3、BGP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BALP、PICP差值高于对照组,TRAP差值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低于对照组(P <0.05),FMA评分、Barthel指数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骨痂量、骨痂密度、骨痂边缘、断端边缘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跌倒、再次骨折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振动疗法治疗OVCF可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提高骨密度,改善骨代谢,促进骨形成,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促进骨痂生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3(15):15-2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5.003
摘要:目的 比较经跗骨窦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固定对跟骨骨折内侧壁复位与跟骨力线纠正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淮北矿工总医院收治的62例跟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外侧L形切口钢板固定治疗,研究组给予经跗骨窦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踝足关节功能,比较两组跟骨力线解剖学参数和跟骨骨折内侧壁复位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P <0.05),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个月VAS评分比较: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有差异(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有差异(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踝足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的跟骨长度、跟骨宽度、跟骨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内翻角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跟骨骨折内侧壁复位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跗骨窦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在踝足关节功能恢复、内侧壁复位、跟骨力线纠正方面无差异,但经跗骨窦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在减少手术创伤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2023(15):21-2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5.004
摘要:目的 探讨皮外适度撑开联合上半身反弓技术后路短节段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研究组接受皮外适度撑开联合上半身反弓技术后路短节段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接受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和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P <0.05),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矢状面Cobb角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评分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出现3例伤口感染,1例伤口延迟愈合,2例矫正度丢失,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与传统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相比,皮外适度撑开联合上半身反弓技术后路短节段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和疼痛程度,促进患者功能康复,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2023(15):26-3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5.005
摘要: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双股缝线联合Endobutton固定与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0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集团澧县人民医院治疗的40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关节镜组(20例)与切开复位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膝关节IKDC评分、Lysholm评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关节镜组与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IKDC膝关节评分分别为(93.67±2.07)、(92.16±3.18)分,均高于术前的(42.52±5.54)、(42.89±6.71)分(P <0.05);关节镜组与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95.40±1.10)、(94.60±2.11)分,均高于术前的(36.75±6.63)、(37.35±6.43)分(P <0.05);关节镜组术后12个月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与切开复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关节镜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切开复位组(P <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切开复位组(P <0.05),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切开复位组(P <0.05)。结论 关节镜下双股缝线联合Endobutton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比切开复位固定操作相对简易可行,安全、微创,膝关节功能恢复快。
2023(15):32-3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5.006
摘要:目的 研究电阻应变式传感器(RSS)在不同下肢骨折类型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外伤性下肢骨折患者99例,按照骨折类型分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组79例、股骨干骨折组15例、股骨颈骨折组5例。患者均在牵引床上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使用RSS测量3组不同骨折类型手术中的初始牵引力、牵引时长、松解牵引力。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评分及3组不同骨折类型手术前后血色素变化及输血情况;比较使用不同内固定方式(长髓内钉、短髓内钉、空心钉)的术中牵引力和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长髓内钉固定患者和短髓内钉固定患者时下肢旋转角度。结果 3组不同骨折类型初始牵引力、牵引时长、松解牵引力、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不同骨折类型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术中输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输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使用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患者牵引总时长、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初始牵引力、松解牵引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长髓内钉固定患者和短髓内钉固定患者下肢旋转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术中使用RSS可以获取下肢牵引力的详细数值,从而保障手术的安全,为智能化复位收集资料。
2023(15):38-4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5.007
摘要: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0667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A-FLS)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复制类风湿关节炎(RA)模型大鼠,SPF级Wistar大鼠分离踝关节滑膜组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RA-FLS中LINC00667和miR-19a-3p的表达。在RA-FLS中分别转染si-NC(si-NC组)、si-LINC00667(si-LINC00667组)、miR-NC(miR-NC组)、miR-19a-3p模拟物(miR-19a-3p组)、si-LINC00667与anti-miR-NC(si-LINC00667+ anti-miR-NC组)、si-LINC00667与anti-miR-19a-3p(si-LINC00667+ anti-miR-19a-3p组)。CCK-8法检测各组转染后RA-FLS的增殖抑制率。Transwell法检测RA-FLS迁移、侵袭。Western blotting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表达。双萤光素酶报告验证LINC00667和miR-19a-3p的靶向关系。结果 RA模型组滑膜组织中LINC00667表达量约为正常组的270%,miR-19a-3p表达量约为正常组的36%(P <0.05)。转染成功后,si-LINC00667组RA-FLS的增殖抑制率、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si-NC组(P <0.05),si-LINC00667组迁移、侵袭细胞数、N-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si-NC组(P <0.05)。LINC00667靶向miR-19a-3p,miR-19a-3p组RA-FLS的增殖抑制率、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miR-NC组(P <0.05),miR-19a-3p组迁移、侵袭细胞数、N-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miR-NC组(P <0.05)。si-LINC00667+ anti-miR-19a-3p组RA-FLS的增殖抑制率、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si-LINC00667+ anti-miR-NC组(P <0.05),si-LINC00667+ anti-miR-19a-3p组迁移、侵袭细胞数、N-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si-LINC00667+ anti-miR-NC组(P <0.05)。结论 抑制miR-19a-3p通过靶向LINC00667,抑制RA-FLS的增殖、迁移、侵袭,LINC00667或可用作诊断和治疗RA的靶点
2023(15):46-5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5.008
摘要:目的 探讨淫羊藿苷(ICA)对人牙髓干细胞(DPSC)神经向分化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DPSCs后,采用不同浓度ICA(0.01 μmol、0.10 μmol、1.00 μmol、10.00 μmol)处理DPSCs。CCK-8法检测ICA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确定其最佳促DPSCs增殖浓度。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和Nestin细胞免疫荧光检测。Western blotting检测DPSCs神经向分化相关蛋白Nestin、βⅢ-tubulin及NSE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ICA细胞相对活力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以0.10 μmol ICA细胞相对活力最高。与对照组比较,ICA组神经球的直径增加(P <0.05),Nestin荧光强度增强(P <0.05),Nestin、βⅢ-tubulin、NSE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结论 ICA能够有效促进DPSCs增殖,提高DPSCs神经向分化能力。
过丽强,胡晓惠,黄子裕,赵永见,赵东峰,唐德志,孙悦礼,舒冰
2023(15):53-6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5.009
摘要:骨折是人类常见的大器官损伤,从发生至完全愈合需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若为严重骨折,如粉碎性骨折、骨折骨坏死,可发生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骨折愈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愈合过程中,多种信号通路、细胞及细胞活性物质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核因子-κB调节多种细胞代谢,影响骨折愈合过程的相关细胞增殖、分化、分泌活性物质等环节。该文综述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核因子-κB影响骨折愈合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为骨折愈合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3(15):62-6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5.010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累及多个关节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不可逆转的关节畸形甚至残疾。骨破坏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各细胞参与了骨破坏进程,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因此,该文综述了近年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中的细胞网络调控作用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拟阐明细胞网络调节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过程,为开发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防治药物提供思路。
2023(15):69-7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5.011
摘要:骨质疏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全身性骨骼代谢疾病,受环境和基因的共同影响,以骨量减少及骨小梁微结构改变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增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骨质疏松病因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与骨质疏松之间联系的机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节因子,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包括骨代谢在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该文综述LncRNA介导的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相关的骨质疏松机制的最新研究结果,深入了解LncRNA在骨质疏松中的作用,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3(15):76-8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5.012
摘要:目的 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之间的关联,为LDH的临床诊治策略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外科手术治疗的485例LDH患者,按是否合并OSA进行分组研究。结果 485例LDH患者中合并OSA的307例,发生率为63.3%。LDH合并OSA组主观症状、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受限程度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评分低于单纯LDH组(P < 0.05);两组膀胱功能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DH合并OSA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高于单纯LDH组(P < 0.05)。Pfirrmann 5级评分法中4、5级例数构成比LDH合并OSA组较单纯LDH组高(P < 0.05)。两组患者的硬膜撕裂率、神经受损率、血肿率、切口感染率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纯LDH组与LDH合并OSA组术后3、6、12和24个月静息状态下JOA和VA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JOA和VAS评分有差异(F =19.264和24.316,均P =0.000);②单纯LDH组和LDH合并OSA组静息状态下JOA和VAS评分有差异(F =105.411和93.521,均P =0.000);③单纯LDH组和LDH合并OSA组JOA和VAS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F =24.256和27.354,均P =0.000)。术后6、12、24个月单纯LDH组分别有7、27、32例复发,而LDH合并OSA组分别有7、81、117例复发。结论 LDH患者中OSA有较高的发生率,LDH合并OSA患者腰腿部疼痛、椎间盘退变的程度较单纯LDH患者严重,复发率较单纯LDH患者高,OSA是LDH的促进因素。
2023(15):82-8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5.013
摘要:目的 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氨甲环酸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R)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214例TKR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07例。所有患者TKR切皮前1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对照组TKR术后12 h注射0.4 mL低分子肝素钙,之后皮下注射0.4 mL,1次/d,持续2周;研究组TKR术后12 h口服利伐沙班10 mg为第1次给药,之后10 mg/d,1次/d,持续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反应时间(R)、凝集时间(K)、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最大振幅(MA)、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的PT、APTT、FIB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的R、K、α角、MA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氨甲环酸在初次TKR患者中的止血效果相近,但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氨甲环酸的安全性更高。
2023(15):87-9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5.014
摘要:目的 评价中国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最佳抗血小板治疗(OPT-CAD)评分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院后12个月缺血事件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 953例AMI行直接PC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OPT-CAD评分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OPT-CAD评分< 90分)541例和中高风险组(OPT-CAD评分≥90分)1 412例。所观察的主要结局事件是出院后12个月内的缺血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及卒中。次要结局事件为12个月内缺血事件的各独立组成成分及全因死亡。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OPT-CAD评分对患者院后12个月内(出院后3、6、9、12个月)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低风险组患者比较,中高风险组患者12个月的缺血事件、心源性死亡及全因死亡发生率显著增加(P <0.05)。OPT-CAD评分预测患者出院后3、6、9、12个月缺血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7(95% CI:0.701,0.832)、0.769(95% CI:0.709,0.828)、0.756(95% CI:0.700,0.812)、0.764(95% CI:0.710,0.818),均> 0.75。OPT-CAD评分预测患者出院后3个月缺血事件的临界值为125分,敏感性为71%(95% CI:0.596,0.827),特异性为73%(95% CI:0.707,0.747);6个月缺血事件的临界值为124分,敏感性为72%(95% CI:0.614,0.827),特异性为72%(95% CI:0.696,0.737);9个月缺血事件的临界值为123分,敏感性为71%(95% CI:0.609,0.806),特异性为70%(95% CI:0.680,0.721);12个月缺血事件的临界值为123分,敏感性为71%(95% CI:0.626,0.816),特异性70%(95% CI:0.681,0.723)。结论 OPT-CAD评分可以准确且稳定地预测行直接PCI的AMI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缺血事件的风险。
2023(15):93-9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5.015
摘要: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联合强化降脂在后循环急性脑梗死超时间窗救治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2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106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超时间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强化降脂治疗,实验组给予替罗非班联合强化降脂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过程中共脱落4例。治疗后实验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实验组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水平均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均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强化降脂用于救治后循环急性脑梗死超时间窗患者效果较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