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2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血液系统疾病专题·论著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3(21):1-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1.001

      摘要 (384) HTML (271) PDF 1.49 M (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3例初治AML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来自20名志愿者的正常骨髓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AML患者骨髓细胞中c-Myc基因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关系;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AML患者C-kit 8/17、NPM1、FLT3-TKD/ITD、CEBPa基因突变情况。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单因素Cox和多因素逐步Cox回归模型。结果 初治AML患者的c-Myc基因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 <0.05)。143例AML患者中基因突变患者98例,检出率为68.5%(98/143)。c-Myc基因表达与CEBPa基因突变呈正相关(r = 0.174,P = 0.037)。c-Myc基因高表达组2个疗程的完全缓解率为40.0%(36/90),c-Myc基因低表达组为77.4%(41/53)。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Myc基因高表达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异常的AML患者有较差的无事件生存和总生存期。结论 c-Myc基因异常表达在AML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可作为AML疗效和预后的不良分子标志物。

      • 0+1
      • 1+1
      • 2+1
    • EB病毒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一项淮海淋巴瘤协作组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2023(21):9-1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1.002

      摘要 (437) HTML (150) PDF 978.33 K (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逆处理概率加权(IPTW)法评估EB病毒(EBV)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2021年4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8家医疗机构初诊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且具有全血EBV-DNA数据的4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IPTW法分析EBV载量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期的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绘制Kaplan-Meier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 rank χ2检验。结果 468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EBV-DNA阳性266例,EBV-DNA阴性202例。EBV-DNA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5年OS分别为62.5%和89.2%,两组比较,经Log rank 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00,P =0.000)。IPTW前,两组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活动状态(PS)评分(ECOG PS评分)、原发部位、CA分期、Ann Arbor分期、白蛋白、乳酸脱氢酶、治疗方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IPTW后,EBV-DNA阳性组和阴性组组间均衡,EBV-DNA阴性组患者5年OS为90.7%,而EBV-DNA阳性组患者5年OS为63.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BV-DNA阳性[H^R =4.244(95% CI:2.457,7.332)]、ECOG PS ≥ 2分[H^R =2.020(95% CI:1.171,3.483)]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因素(P < 0.05)。结论 经IPTW法平衡混杂因素后,EBV-DNA阴性患者生存情况明显优于EBV-DNA阳性患者。

      • 0+1
      • 1+1
      • 2+1
    • 血液肿瘤患者肛拭子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主动筛查情况及继发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

      2023(21):16-2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1.003

      摘要 (303) HTML (203) PDF 637.83 K (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肛拭子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主动筛查情况及继发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血液肿瘤患者1 258例,所有患者行肛拭子CRE主动筛查,分析CRE定植分布、血流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检出CRE 109株,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10例患者发生CRE血流感染;CRE酶型分布中,主要以NDM、KPC为主;有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CRE定植发生率高于无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P <0.05);有消化道症状患者CRE定植发生率高于无消化道症状患者(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缺乏[O^R=2.252(95% CI:1.570,3.231)]是血液肿瘤患者CRE定植发生的影响因素(P <0.05)。不同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有无中性粒细胞缺乏、消化道症状患者的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血液肿瘤患者肛拭子CRE主动筛查能有效筛出CRE感染者,CRE定植感染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关,临床应加以重视。

    • 儿童急性白血病伴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21):22-2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1.004

      摘要 (314) HTML (25) PDF 589.39 K (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伴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临床特点、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8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IPFI分为IPFI组(18例)和非IPFI组(64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伴IPFI的危险因素;分析IPFI组患儿的临床特征、真菌菌种分布。结果 18例IPFI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8.5 ℃占比72.22%,咳嗽咳痰/白色黏痰占比83.33%;18例IPFI患儿中5例表现为结节实变影,7例表现为多发斑片状阴影,8例表现为散在斑片状阴影合并小结节,2例表现多发云雾状毛玻璃样高密度影、间质病变为主。16例获得真菌微生物学证据,血培养2例,肺泡灌洗液涂片1例,血或者肺泡灌洗液NGS检测13例,其中以毛霉菌(31.25%)、曲霉菌(25.00%)、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8.75%)为主;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化疗方案含激素[O^R=2.152(95% CI:1.018,7.652)]、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7 d [O^R=3.218(95% CI:1.091,9.492)]、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 10 d [O^R=3.818(95% CI:1.262,11.556)]、抗菌药物使用种类≥ 2种[O^R=5.810(95% CI:1.166,28.939)]均是儿童急性白血病伴IPFI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儿童急性白血病伴IPFI发生率高,以假丝酵母菌为主,患儿常伴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化疗方案含激素、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 7 d、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 10 d、抗菌药物使用种类≥ 2种是儿童急性白血病伴IPFI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风险因素制订相应措施。

    • 血清microRNA-506、microRNA-146a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研究

      2023(21):27-3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1.005

      摘要 (234) HTML (161) PDF 635.33 K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microRNA-506(miR-506)联合microRNA-146a(miR-146a)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76例ALL患儿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8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所有儿童血清miR-506、miR-146a表达。对研究组患儿进行规范化治疗,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患儿的预后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患儿血清miR-506、miR-146a表达。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506联合miR-146a对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miR-506、miR-146a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 <0.05)。ALL患儿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7.63%(21/76)。预后不良患儿miR-506、miR-146a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预后良好患儿(P <0.05)。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患儿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免疫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预后不良患儿危险程度为高危占比、初诊白细胞计数在100×109/L以上占比高于预后良好患儿(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506 [O^R =2.147(95% CI:1.294,3.559)]、miR-146a[O^R=2.251(95% CI:1.221,4.149)]是ALL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iR-506预测ALL患儿预后的敏感性为76.20%(95% CI:0.143,0.952),特异性为63.60%(95% CI:0.036,0.964);miR-146a预测ALL患儿预后的敏感性为76.20%(95% CI:0.095,0.952),特异性为56.40%(95% CI:0.018,0.945);两者联合预测ALL患儿预后的敏感性为90.50%(95% CI:0.048,0.962),特异性为89.10%(95% CI:0.018,0.982)。结论 miR-506与miR-146a在ALL患儿血清中异常高表达,是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miR-506联合miR-146a可有效预测ALL患儿预后不良。

      • 0+1
    • >实验研究·论著
    • 基于VIP/PACAP介导的肠道免疫功能失调探讨强的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应机制

      2023(21):33-4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1.006

      摘要 (388) HTML (284) PDF 1.80 M (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脑、结肠、血清中血管活性肠肽(VIP)、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水平,探讨强的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潜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18只,SPF级,体重18~22 g,雌雄各半,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计数,依据血小板计数采用区间分组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强的松组,每组6只。正常组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和强的松组注射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复制ITP动物模型。强的松组在模型复制第8天起开始强的松干预,正常组和模型组则予以生理盐水;注射APS前、注射后第4天、实验第8天(给药第1天)、实验第12天(给药第5天)、实验第15天(给药第8天)动态检测血小板计数;实验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小鼠脑、结肠、血清中VIP、PACAP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小鼠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P53蛋白表达的变化;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小鼠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采用ELISA检测小鼠脾脏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强的松组注射APS后,小鼠生命活力明显减弱,并于实验第8天出现皮肤渗血等现象;强的松组经药物干预后,小鼠饮食量和体重均增加,毛色恢复光亮,渗血点减少。实验各组小鼠注射APS前、注射后第4天、实验第8天(给药第1天)、实验第12天(给药第5天)、实验第15天(给药第8天)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小板计数比较:①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小板计数有差异(F =20.618,P =0.000);②3组的外周血小板计数有差异(F =59.621,P =0.000);③3组的外周血小板计数随时间变化趋势有差异(F =7.072,P =0.000)。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P53蛋白表达升高(P <0.05),淋巴细胞凋亡率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强的松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P53蛋白表达降低(P <0.05),淋巴细胞凋亡率降低(P <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在脑、结肠、血清中VIP、PACAP水平均下降(P <0.05);与模型组比较,强的松组小鼠在脑、结肠、血清中VIP水平均升高(P <0.05);强的松组小鼠在脑、结肠中PACAP水平均升高(P <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脾脏中IFN-γ、IL-17A水平均升高(P <0.05),IL-4、IL-10水平均下降(P <0.05);与模型组比较,强的松组小鼠脾脏中IFN-γ、IL-17A水平均下降(P <0.05),IL-4、IL-10水平均上升(P <0.05)。结论 基于VIP/PACAP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可能是强的松治疗ITP的潜在机制之一。

      • 0+1
      • 1+1
      • 2+1
    • 氯膦酸二钠脂质体不同给药剂量和方式对骨髓巨噬细胞清除效果的研究

      2023(21):41-4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1.007

      摘要 (347) HTML (111) PDF 2.61 M (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氯膦酸二钠脂质体不同给药剂量和方式对骨髓巨噬细胞的清除效果。方法 用雄性BALB/c和C57BL/6小鼠复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模型,随机分为HSCT组、HSCT + ip100组(HSCT+氯膦酸二钠脂质体腹腔注射100 μL)、HSCT + iv100组(HSCT+氯膦酸二钠脂质体静脉注射100 μL)、HSCT + iv150组(HSCT+氯膦酸二钠脂质体静脉注射150 μL)、HSCT + iv200组(HSCT+氯膦酸二钠脂质体静脉注射200 μL)、HSCT + iv250组(HSCT+氯膦酸二钠脂质体静脉注射250 μL)。HSCT后第1天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之后每5天注射1次,直至相应时间点获取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髓巨噬细胞数量的变化,依据全血细胞计数确定外周血的变化,HE染色观察骨髓腔损伤。结果 与HSCT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P <0.05)。与氯膦酸二钠脂质体腹腔注射相比,静脉注射骨髓巨噬细胞清除效果明显(P <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氯膦酸二钠脂质体静脉注射清除效果随着脂质体剂量的增加而更加明显。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氯膦酸二钠脂质体剂量的增加,骨髓腔中的脂肪空泡越来越多。结论 氯膦酸二钠脂质体静脉注射清除骨髓巨噬细胞优于腹腔注射,在一定剂量内,骨髓巨噬细胞随着氯膦酸二钠脂质体注射剂量的增加,清除效果越明显。

      • 0+1
      • 1+1
      • 2+1
      • 3+1
      • 4+1
    • >综述
    • 白血病干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23(21):49-5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1.008

      摘要 (446) HTML (263) PDF 678.38 K (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高复发率及药物的耐药性是导致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白血病干细胞被认为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及复发的起源,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靶向白血病干细胞有望成为提高急性髓系白血病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的主要治疗策略。近几年国内外对靶向白血病干细胞的研究较多。该文从白血病干细胞的来源、生物学特性、生存微环境、相关免疫表型、相关信号通路、靶向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并重点阐述治疗策略,以期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ATF4作用机制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3(21):58-6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1.009

      摘要 (917) HTML (147) PDF 597.88 K (1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激活转录因子4(ATF4)是激活转录因子中的一种基因,其功能多样,作用范围广,参与作用多种生物学过程。该文介绍ATF4在生理机制、疾病发展过程及治疗靶点中相关功能的研究进展,为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及新思路。

    • >临床研究·论著
    • 中-大-超大型瘢痕疙瘩分次切除术后疗效及复发因素分析

      2023(21):64-7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1.010

      摘要 (273) HTML (68) PDF 664.32 K (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中-大-超大型瘢痕疙瘩病例分次切除治疗的疗效评估及其复发影响因素分析,为最佳治疗模式选择及复发评估提供支撑证据。方法 对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分次瘢痕切除手术的101例中-大-超大型瘢痕疙瘩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 18个月),收集临床特征、治疗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等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复发影响因素。结果 26例(25.8%)中-大-超大型瘢痕疙瘩患者出现术后复发,且均在术后1年内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5.70±3.80)个月。既往手术治疗失败史[O^R=14.509(95% CI:1.908,110.327)]是瘢痕疙瘩复发的危险因素(P <0.05),低张力部位(耳部/面颈部)[O^R=0.089(95% CI:0.009,0.919)]、术后放疗[O^R=0.161(95% CI:0.053,0.484)]是瘢痕疙瘩复发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分次切除手术联合术后24 h内局部放疗方案对中-大-超大型瘢痕疙瘩具有较优控制效果及良好安全性。既往手术治疗失败史、术后未联合局部放疗及高张力部位(非耳部/头颈部位)是瘢痕疙瘩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 颈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2023(21):73-7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1.011

      摘要 (475) HTML (51) PDF 790.88 K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颈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前后受压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0年2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前后受压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行颈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2个月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颈椎曲度D值。结果 B组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P <0.05);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 <0.05),出血量少于B组(P <0.05);B组术后JOA、VAS评分均高于A组(P <0.05);B组术后1周、术后12个月颈椎曲度D值高于A组(P <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 <0.05)。结论 颈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前后受压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率更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0+1
      • 1+1
    • 低二氧化碳气腹压力对2型糖尿病患者全身麻醉下卵巢囊肿切除术的影响

      2023(21):79-8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1.012

      摘要 (222) HTML (60) PDF 632.35 K (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低二氧化碳CO2气腹压力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全身麻醉下卵巢囊肿切除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T2DM合并卵巢囊肿患者,根据CO2气腹压力不同分为高压组与低压组,高压组CO2气腹压力为14 mmHg,低压组CO2气腹压力为11 mmHg,每组52例。两组患者均行全身麻醉下卵巢囊肿切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术后即时血糖指数、术后需用胰岛素控制病情率、血流动力学指标、卵巢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压组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高压组(P <0.05);低压组术后即时血糖指数、需用胰岛素控制病情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均低于高压组(P <0.05)。两组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①不同时间点间的HR、MAP均有差异(P <0.05);②高压组与低压组的HR、MAP有差异(P <0.05),低压组的HR、MAP较高压组低;③低压组与高压组的HR、MAP随时间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低压组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手术前后的差值均低于高压组(P <0.05)。低压组并发症发生率9.62%低于高压组25.00%(P <0.05)。结论 T2DM患者全身麻醉下卵巢囊肿切除术中应用低CO2气腹压力能促进术后恢复,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卵巢功能影响较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呈进展性纤维化表型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3(21):85-9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1.013

      摘要 (288) HTML (73) PDF 748.72 K (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TD-ILD)患者呈进展性肺纤维化表型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以期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9年3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CTD-ILD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呈进展性肺纤维化表型41例为PF-ILD组,非进展性纤维化表型86例为non-PF-IL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病种构成、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肺部高分辨率CT影像特征;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CTD-ILD患者中呈进展性肺纤维化表型的发生率为32.3%,疾病构成主要包括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与non-PF-ILD组患者比较,PF-ILD组患者病程缩短(P <0.05),咳嗽、气促占比增加(P <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升高(P <0.05),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P <0.05)。同时,PF-ILD组患者IgA水平升高(P <0.05),B淋巴细胞的比例下降,CEA、CA199水平升高(P <0.05),HRCT影像特征呈蜂窝状改变例数增加(P <0.05)。IgA水平升高、CA199水平升高和HRCT呈蜂窝状改变是CTD-ILD患者出现进展性肺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对该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曲线下面积为0.818(95% CI:0.735,0.884),约登指数为0.522,敏感性为57.50%(95% CI:0.451,0.682),特异性为94.67%(95% CI:0.905,0.977)。结论 IgA水平和CA199水平升高及HRCT呈蜂窝状改变是CTD-ILD患者出现进展性肺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0+1
      • 1+1
    • 血清IGFBP-3、PDGF及bFGF联合检测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2023(21):94-9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1.014

      摘要 (278) HTML (43) PDF 618.32 K (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血小板来源生长因子(PD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检测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50例PCOS孕妇作为PCOS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产检健康的9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IGFBP-3、PDGF及bFGF水平;根据PCOS组孕妇的妊娠情况分为妊娠结局良好组119例和妊娠结局不良组31例,统计PCOS患者妊娠结局情况并比较血清IGFBP-3、PDGF、bFGF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GFBP-3、PDGF和bFGF对PCOS的预测价值。结果 PCOS组血清IGFBP-3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PDGF、bF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妊娠结局不良组血清IGFBP-3水平低于妊娠结局良好组(P <0.05),PDGF、bFGF水平均高于妊娠结局良好组(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GFBP-3、PDGF、bFGF水平预测PCOS患者妊娠结局的敏感性分别为80.60%、74.20%和71.00%,特异性分别为81.50%、82.40%和73.10%,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8、0.804和0.754;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0.30%,特异性为80.70%,AUC为0.938。结论 PCOS患者血清IGFBP-3水平降低,PDGF、bFGF水平升高,且妊娠结局不良组血清IGFBP-3水平降低,PDGF、bFGF水平升高,提示血清IGFBP-3、PDGF、bFGF与PCOS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PCOS患者妊娠结局的评估指标。

      • 0+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