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2):1-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01
摘要:抑郁症是一类现代社会常见、流行的精神障碍,其诊断常基于症状学评估,治疗方式以药物为主,心理及物理治疗等为辅。鉴于目前单胺能经典抗抑郁药的临床疗效不够理想,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仍在推进。近年研究表明,炎症细胞因子通过改变神经传递、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等途径介导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抗炎疗法或可作为增强抗抑郁药物疗效的新选项。该文整合国内外应用抗炎药物治疗抑郁症及躯体疾病合并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分析抗炎疗法用于抑郁症诊疗的具体路径,提出针对抑郁症诊断分类、个性化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新策略。
2023(22):7-1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02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脓毒症患者远期负性情绪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入住ICU的99例重症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随访2年。将并发焦虑抑郁的患者作为负性情绪组,未并发焦虑抑郁的患者作为非负性情绪组,分别有30和69例。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种族、体重、入院临床特征(住院时长、ICU时长及血清乳酸、降钙素、C反应蛋白水平)、入院诊断疾病(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传染病、其他)、疾病严重程度[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脓毒症相关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感染性休克]、器官支持情况[机械通气、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n)]、入住ICU前72 h是否使用皮质类固醇及在ICU住院期间咪达唑仑、芬太尼、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和氟哌啶醇的累积剂量等基线特征。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种族、体重、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其他疾病、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CRRTn、入住ICU前72 h使用皮质类固醇、咪达唑仑、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的累积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长、ICU时长、乳酸、降钙原素、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感染性休克、芬太尼、氟哌啶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U时长[O^R=0.167(95% CI: 0.125,0.616)]、氟哌啶醇[O^R=3.031(95% CI: 1.093,5.830)]是ICU重症脓毒症患者远期负性情绪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ICU重症脓毒症患者远期负性情绪具有一定的发生率,对具有ICU时长过长及氟哌啶醇累积用量过低的患者应格外关注远期负性情绪的复发,并做好预防工作。
2023(22):12-1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03
摘要: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产后轻中度抑郁患者的效果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及初级运动区激活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深圳市中医院收治的84例产后轻中度抑郁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抗抑郁药物,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后8周评价疗效。对比两组抑郁病情、临床疗效、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功能初级运动区激活情况、脑神经因子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013,P =0.000);②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429,P =0.000);③两组HAMD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005,P =0.000)。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左、右手握拳对侧初级运动区激活体积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纤维酸性蛋白、5-羟色胺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TMS治疗产后轻中度抑郁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激活大脑皮层,改善脑神经因子分泌,安全可靠。
2023(22):19-2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04
摘要:目的 探讨先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术再经电切镜镜鞘置入输尿管硬镜/软镜碎石治疗前列腺良性增生合并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绪程度及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3月—2022年6月衡水市人民医院先行TURP术再经电切镜镜鞘置入输尿管硬镜/软镜碎石的130例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婚姻状态、收入状况、医疗条件、对工作的担忧、家属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结石直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并发感染、术后导尿引流。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估所有患者的围手术期焦虑和抑郁状态。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收入状况、医疗条件、对工作的担忧、家属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结石直径、手术时长、并发感染、术后导尿引流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婚姻状态、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75岁[O^R=4.387(95% CI:1.275,10.339)]、收入< 5 000元/月[O^R=3.026(95% CI:1.078,9.325)]、睡眠质量差[O^R=3.982(95% CI:1.581,6.959)]、并发感染[O^R=4.873(95% CI:1.768,7.521]及术后导尿引流[O^R=6.923(95% CI:1.923,11.587)]均为接受联合术治疗前列腺良性增生合并上尿路结石患者并发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对于接受先行TURP术再经电切镜镜鞘置入输尿管硬镜/软镜碎石的前列腺良性增生合并上尿路结石患者,应格外关注年龄≥ 75岁、收入< 5 000元/月、睡眠质量差、并发感染、术后导尿引流的患者,并制订相关预防措施,避免焦虑、抑郁的发生。
2023(22):24-3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05
摘要:目的 探讨蝙蝠葛苏林碱(DAS)对胶质瘤U251和U87细胞生长与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用2.5、5.0和10.0 μmol/L DAS(DAS组)、10.0 μmol/L替莫唑胺(TMZ组)和空白对照(对照组)处理U251和U87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DAS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细胞集落形成和Edu实验检测DAS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DAS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的形成,Western blotting检测DAS对胶质瘤细胞凋亡、自噬和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DAS组胶质瘤细胞活力逐渐降低(P <0.05),DAS组细胞活力低于TMZ组(P <0.05)。胶质瘤U251和U87细胞IC50分别为5.11 μmol/L和6.35 μmol/L。Edu和克隆结果显示,DAS能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且随着药物浓度升高细胞增殖逐渐减少(P <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DAS能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且随着药物浓度升高细胞凋亡增加(P <0.05)。DAS能增加胶质瘤细胞Bax、LC3Ⅱ/Ⅰ、p62、p-AKT、p-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P <0.05),降低抗凋亡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P <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DAS能增加胶质瘤细胞中自噬囊泡(P <0.05)。结论 DAS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活力与增殖,并促进胶质瘤细胞凋亡,这可能与DAS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自噬有关。
2023(22):32-3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06
摘要:目的 探究普托马尼(PA-824)对利福平(RFP)依赖结核菌感染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 将32只SD雄性小鼠随机分为RFP治疗组、PA-824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所有小鼠以结核分枝杆菌RFP依赖株攻毒,复制RFP依赖结核病小鼠模型,RFP治疗组给予65 mg/(kg·d)RFP,PA-824治疗组给予25 mg/(kg·d)PA-824,联合治疗组给予上述2种药物,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治疗6周后观察小鼠脾、肺组织重量,脏器致病指数,脾、肺组织荷菌量及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RFP治疗组的肺重量、脾重量、脾菌量、肺菌量均升高(P <0.05),PA-824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的肺重量、脾重量、脏器致病指数评分、脾菌量、肺菌量均降低(P <0.05);与联合治疗组比较,RFP治疗组和PA-824治疗组的肺重量、脾重量、脏器致病指数评分、脾菌量、肺菌量均升高(P <0.05);与RFP治疗组比较,PA-824治疗组的肺重量、脾重量、脏器致病指数评分、脾菌量、肺菌量均降低(P <0.05)。结论 PA-824在抑制MTB对RFP依赖性的同时,对RFP依赖结核菌感染小鼠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对改善病变范围与病变程度均有一定的效果。
2023(22):37-4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07
摘要:睡眠障碍与代谢疾病、炎症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相关,是一个未受到充分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测序和多组学分析技术的发展,微生物-肠-脑轴在睡眠障碍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可能在睡眠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开发新的睡眠障碍疗法的一个潜在途径。该文总结了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后生元、菌群移植治疗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睡眠障碍寻找新的方法。目前微生态制剂中益生菌治疗睡眠障碍的研究最多,以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为主。后生元可能在治疗睡眠障碍方面具有更大潜力。
2023(22):43-4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08
摘要: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通常具有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发作的高风险,但其症状通常不典型,常导致诊断和治疗延迟,使发生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残疾率、病死率增加。目前连续脑电图的使用推动了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早期识别,并提出了治疗的分步方法。笔者总结了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中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早期预防及当前的治疗进展,并概述了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2023(22):48-5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09
摘要:目的 探讨调和阴阳法针灸对老年不寐患者睡眠质量及褪黑素(MT)、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不寐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调和阴阳法针灸。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同时评估其中医证候积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测定MT、NE、5-HT、多巴胺(DA)、γ-氨基丁酸(GABA)水平,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神疲食少、目赤口苦、舌红少津、脉弦数、舌苔黄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的PSQI评分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7.894,P =0.000);②两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6.894,P =0.000),观察组PSQI评分较低,相对睡眠质量较好;③观察组与对照组PSQI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5.247,P =0.000)。观察组治疗前后睡眠总时间、快速眼动睡眠期、睡眠潜伏期、醒觉时间、睡眠效率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MT、NE、5-HT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DA、GABA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调和阴阳法针灸治疗老年失眠症疗效显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睡眠质量及睡眠结构,还能改善血清MT、NE、5-HT、DA、GABA水平,安全性较高。
2023(22):54-5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10
摘要:目的 探究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对先天性下睑内翻的矫治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82例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切除术组和缝线组,每组41例,切除术组采用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治疗,缝线组采用传统缝线法治疗。术后2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角膜散光值、最佳矫正视力及泪膜破裂时间。结果 切除术组治疗有效率为98.75%,高于缝线组90.00%(P <0.05)。切除术组治疗前后柱镜度数、泪膜破裂时间的差值均高于缝线组(P <0.05);两组治疗前后轴位、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应用于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的治疗中,更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保护视力且安全性良好。
2023(22):58-6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11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辅助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均采集痰标本行菌株鉴定,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经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研究组给予HFNC,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统计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临床疗效、肺功能、气道重塑情况、炎症因子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98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共检出15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99株,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3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0株,以假丝酵母菌为主。研究组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咳嗽症状消失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呼吸频率、人软骨糖蛋白-39、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多见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感染,HFNC辅助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肺功能及气道重塑,抑制炎症反应,安全可靠。
2023(22):64-6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12
摘要:目的 探讨3种微创疗法在复发性三叉神经痛(TN)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7月在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99例复发性TN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微创疗法不同分为A组(32例)、B组(36例)、C组(31例)。A组接受经皮射频热凝术治疗,B组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C组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对比3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缓解程度、负性情绪、睡眠质量及并发症,随访2年,对比3组复发率。结果 B组术中出血量多于A组、C组(P <0.05),C组术中出血量多于A组(P <0.05);B组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长于A组、C组(P <0.05),C组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长于A组(P <0.05)。3组术后1 d、术后1年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C组术后2年总缓解率高于A组(P <0.05)。A组、B组、C组术前、术后1 d、术后7 d、术后6个月的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焦虑部分评分、HADS抑郁部分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HADS焦虑部分评分、HADS抑郁部分评分、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A组、B组、C组HADS焦虑部分评分、HADS抑郁部分评分、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3组HADS焦虑部分评分、HADS抑郁部分评分、PSQI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口周疱疹、面部麻木、咀嚼肌无力、脑脊液漏、局部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复发率高于B组、C组(P <0.05)。结论 相比于经皮射频热凝术、MVD、PBC更有助于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减轻疼痛,且复发风险较低。
2023(22):70-7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13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并分析影响脓毒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132例脓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71例)、脓毒性休克组(61例);另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差异,通过脓毒症相关凝血病(SAC)评分标准评估观察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将脓毒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依据其28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通过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APTT、PT、TT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脓毒性休克组APTT、PT、TT时间长于脓毒症组(P <0.05),FIB水平低于脓毒症组(P <0.05)。脓毒性休克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8.85%高于脓毒症组患者的42.25%(P <0.05)。依据患者入院后28 d转归情况,脓毒症未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预后优于脓毒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O^R=0.988(95% CI:0.980,0.996)]、白蛋白[O^R=0.962(95% CI:0.939,0.985)]是脓毒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生存的保护因素(P <0.05);乳酸[O^R=1.219(95% CI:1.079,1.376)]、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评分[O^R=1.347(95% CI:1.105,1.642)]、SAC评分[O^R=1.319(95% CI:1.108,1.571)]、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价评分[O^R=3.028(95% CI:1.689,5.431)]是脓毒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机体凝血系统紊乱,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且机体凝血功能障碍严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预后。
2023(22):76-8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14
摘要: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US-FNA)联合细胞角蛋白(CK-19)、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检测对C-TIRADS 4A/4B分类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治疗的9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纳入123个结节,患者均接受术后病理检查,结节良恶性诊断明确。所有患者行US-FNA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iVision两步法检测CK-19、TPO表达。结果 98例(123个)结节中,术后病理检查诊断良性结节87个(70.73%),恶性36个(29.27%)。经US-FNA诊断,恶性结节以Ⅴ类为主,为52.78%(19/36),良性结节以Ⅱ类为主,为56.32%(49/87)。恶性结节的CK-19阳性表达率、TPO阴性表达率均高于良性结节(P <0.05)。以术后病理检查为金标准,123个结节经US-FNA检查漏诊13个,误诊3个;经CK-19检查,漏诊7个,误诊11个;经TPO检查,漏诊10个,误诊13个;联合诊断漏诊9个,误诊2个。US-FNA检查诊断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准确率为86.99%,敏感性为88.5%(95% CI:0.824,0.941),特异性为86.6%(95% CI:0.807,0.925);CK-19诊断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准确率为85.37%,敏感性为72.5%(95% CI:0.665,0.785),特异性为91.6%(95% CI:0.866,0.965);TPO诊断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准确率为81.30%,敏感性为66.7%(95% CI:0.585,0.749),特异性为88.1%(95% CI:0.823,0.939);联合诊断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准确率为91.06%,敏感性为75.0%(95% CI:0.677,0.823),特异性为97.7%(95% CI:0.937,0.997)。结论 US-FNA联合CK-19、TPO检测对C-TIRADS 4A/4B分类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显著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值得临床推广。
2023(22):82-8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15
摘要:目的 探究温针灸结合悬吊训练治疗产后腰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3年4月扬州大学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产后腰痛患者1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1例。对照组予以温针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悬吊训练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疼痛程度、腰脊椎功能、疗效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γ-干扰素(INF-γ)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后主症评分、次症评分、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血清TGF-β1、INF-γ水平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温针灸联合悬吊训练应用于产后腰痛,有助于缓解患者腰痛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2023(22):88-9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16
摘要:目的 分析CT灌注成像联合血清microRNA-493(miR-493)预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11月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49例ACI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行CT灌注成像及血清miR-493测定,溶栓治疗后均随访3个月,评估其预后情况。分析影响ACI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CT灌注成像参数联合血清miR-493预测ACI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149例ACI患者中20例预后不良。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5.743(95% CI:2.363,13.958)]、脑血流量(CBF)[O^R=3.931(95% CI:1.618,9.555)]、脑血容量(CBV)[O^R=3.827(95% CI:1.575,9.301)]、灌注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O^R=3.615(95% CI:1.487,8.785)]、miR-493 [O^R=3.873(95% CI:1.594,9.412)]是影响ACI患者预后的因素(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分析结果显示,CBF、CBV、MTT、miR-493及四者联合预测ACI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分别为70.00%(95% CI:0.457,0.872)、75.00%(95% CI:0.506,0.904)、70.00%(95% CI:0.457,0.872)、65.00%(95% CI:0.410,0.837)、85.00%(95% CI:0.641,0.960),特异性分别为70.54%(95% CI:0.618,0.781)、79.85%(95% CI:0.717,0.862)、73.64%(95% CI:0.650,0.808)、71.32%(95% CI:0.626,0.788)、89.92%(95% CI:0.831,0.943),AUC分别为0.734、0.798、0.733、0.739和0.906。结论 CT灌注成像参数CBF、CBV、MTT联合血清miR-493预测ACI患者预后效能良好。
2023(22):94-10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22.017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散发性不明原因全面发育迟缓(GDD)患儿的临床特征,制订该类患儿的遗传因素风险预测表,以助于筛选需要进一步进行遗传学检测的患儿,缩短病因学诊断流程。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科就诊的散发性不明原因GDD患儿396例。依据基因测序结果将检测结果阳性的患儿归为阳性组(130例),检测结果阴性的患儿归为阴性组(266例)。通过回顾性分析25项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制订遗传因素风险预测表,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该量表预测患儿基因诊断阳性率的效能。结果 阳性组与阴性组患儿父亲高龄生育、MRI提示结构畸形、癫痫、毛发异常、头围异常、颅骨外观异常、皮肤异常、眼外观异常或畸形、鼻梁外观异常或畸形、耳廓畸形或耳位异常、下颌畸形、牙齿异常、出生低张力、非智力因素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依据综合筛选,将19个条目归类至双亲因素、异常面容、器官畸形、非智力因素合并症、异常头颅MRI改变5个项目作为最终量表条目,制订遗传因素风险预测表。ROC曲线结果提示量表曲线下面积为0.707,最佳截断值为3分,敏感性为60.8%(95% CI:0.518,0.691),特异性为75.6%(95% CI:0.699,0.805)。结论 不明原因GDD儿童遗传因素风险预测表可以根据临床特征预测不明原因GDD儿童基因检测结果的阳性概率,加快病因学诊断流程,为后续诊疗决策提供参考,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