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上消化道疾病专题·论著
    •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遗传变异及PPFIA1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

      2023(6):1-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6.001

      摘要 (221) HTML (66) PDF 1.08 M (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基因组的遗传学变异特征,探讨异常扩增基因PPFIA1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4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6对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基因组遗传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异常扩增基因PPFIA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分析PPFIA1基因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GH分析结果发现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5号染色体p15.33和11号染色体的q13.3和q22.1变异较大。食管癌组织PPFIA1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 <0.05)。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患者的PPFIA1高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分期越高PPFIA1的阳性表达率也越高,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PPFIA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而不同性别、年龄、病理分级、分化类型、肿瘤大小、浸润深度食管癌患者的PPFIA1高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PFIA1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PFIA1高表达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较差。结论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11q13.3变异较大,PPFIA1基因可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转移和预后中起一定作用。

      • 0+1
      • 1+1
      • 2+1
      • 3+1
    • Hopkins内镜可视系统指导食管异物取出术的效果及手术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3(6):7-1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6.002

      摘要 (245) HTML (101) PDF 672.68 K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Hopkins内镜可视系统指导食管异物取出术的效果及手术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86例食管异物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观察组在Hopkins内镜可视系统指导下行异物取出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异物取出术。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时间,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异物种类、异物形态、异物长度、嵌顿位置、嵌顿时间、处理器械、是否使用透明帽、操作者职称等,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异物内镜取出术成功的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预测模型对食管异物内镜取出术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义齿取出率较对照组高(P <0.05)。两组患者枣核、动物骨头及其他异物取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取出义齿、枣核、动物骨头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P <0.05)。两组患者取出其他异物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未成功取出组异物种类为义齿、嵌顿时间> 24 h、处理器械为多种工具、操作者职称为住院医师、接受传统异物取出术占比较成功取出组高(P <0.05)。两组性别、年龄、异物形态、异物长度、使用透明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异物种类[O^R=3.107(95 %CI:1.625,5.941)]、嵌顿时间[O^R=2.862(95% CI:1.502,5.453)]、处理器械[O^R=2.053(95% CI:1.217,3.463)]、操作者职称[O^R=2.649(95% CI:1.538,4.563)]、手术方法[O^R=3.381(95% CI:1.735,6.589)]是食管异物内镜取出术成功的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临界值3.162时,曲线下面积为0.958(95% CI:0.917,0.982),敏感性为87.4%(95% CI:0.833,0.915)、特异性为81.6%(95% CI:0.775,0.857)。结论 Hopkins内镜可视系统指导食管异物取出术有利于提高异物的取出率,缩短手术时间,此外异物种类、嵌顿时间、处理器械、操作者职称等因素可能影响异物取出术的取出率。

      • 0+1
    • 胃癌组织中PRMT5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2023(6):14-1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6.003

      摘要 (184) HTML (122) PDF 649.21 K (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MT5)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根治术治疗的123例胃癌患者的胃组织标本。对比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距癌组织≥ 5 cm)PRMT5 mRNA表达。分析患者癌组织中PRMT5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术后随访3年,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胃癌组织PRMT5-1 mRNA表达对预后的预测价值。依据癌组织中PRMT5表达对胃癌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点,将患者分为PRMT5高表达(≥ 0.74)和PRMT5低表达(< 0.74),分析癌组织中PRMT5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PRMT5 mRNA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 <0.05)。不同性别、年龄、BMI、肿瘤直径、浸润深度胃癌患者癌组织中PRMT5 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胃癌患者癌组织中PRMT5 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23例胃癌患者术后随访3年,共失访4例,剩余119例患者中32例死亡,病死率26.89%(32/119)。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Ⅲ期[H^R=7.012(95% CI:3.485,8.657)]、低分化[HR=6.285(95% CI:3.027,7.436)]、淋巴结转移[H^R=5.684(95% CI:3.165,8.143)]、远处转移[H^R=6.012(95% CI:3.857,10.245)]、PRMT5表达[H^R=9.436,(95% CI:3.481,12.736)]、病理类型[H^R=5.486(95% CI:2.108,5.436)]、浸润深度[H^R=4.857(95% CI:2.149,6.032)]是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Ⅲ期[H^R=3.031(95% CI:1.965,6.874)]、低分化[H^R=2.838(95% CI:1.042,5.738)]、淋巴结转移[H^R=3.340(95% CI:2.051,8.032)]、远处转移[H^R=3.515(95% CI:2.476,8.543)]、PRMT5表达[H^R=4.035(95% CI:3.008,11.436)]是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癌组织PRMT5表达预测预后的最佳截断点为0.74,敏感性、特异性及AUC分别为78.13%(95% CI:59.56,90.06)、89.66%(95% CI:80.80,94.87)、0.893(95% CI:0.823,0.942)。PRMT5高表达患者预后较PRMT5低表达患者差(P <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PRMT5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有关,PRMT5 mRNA高表达胃癌患者生存率较低。

      • 0+1
      • 1+1
    • 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一线化疗方案在晚期胃癌转化治疗中的价值

      2023(6):20-2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6.004

      摘要 (249) HTML (35) PDF 596.63 K (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一线化疗方案在晚期胃癌转化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158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9例。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替吉奥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片。两组均行6疗程转化治疗后评价效果,并自治疗起随访1年。比较两组抗肿瘤疗效、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手术切除及1年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期间共脱落9例。研究组客观缓解率、临床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细胞增殖抗原(PCNA)、环氧合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期间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乏力、贫血、手足综合征、蛋白尿、口腔炎、血压升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R0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1年生存曲线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一线化疗方案用于晚期胃癌转化治疗可提高抗肿瘤疗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R0切除率及近期生存率,且安全性良好。

      • 0+1
    • >实验研究·论著
    • 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DA5-CH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023(6):25-2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6.005

      摘要 (163) HTML (266) PDF 1.72 M (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抑胃肽(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DA5-CH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大鼠脑组织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脑I/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A5-CH组、DA5-CH + SB431542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大鼠仅做假手术(假手术组)。DA5-CH组腹腔注射10 nmol/kg DA5-CH;DA5-CH + SB431542组腹腔注射10 nmol/kg DA5-CH和5 mg/kg SB431542,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CA1区神经核抗原(NeuN)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p-Smad3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增加,海马CA1区每个视野NeuN阳性细胞数减少,脑组织TGF-β1、p-Smad3/Smad3蛋白表达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DA5-CH组脑组织含水量降低,海马CA1区NeuN阳性细胞数增加,脑组织TGF-β1、p-Smad3/Smad3蛋白表达降低(P <0.05);与DA5-CH组比较,DA5-CH +SB431542组脑组织含水量增加,海马CA1区NeuN阳性细胞数减少,脑组织TGF-β1、p-Smad3/Smad3蛋白表达升高(P <0.05)。结论 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DA5-CH可保护脑I/R大鼠神经功能,减少脑组织含水量及神经元坏死,减轻海马区病理改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TGF-β1/Smads通路有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MicroRNA-129-5p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自噬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3(6):30-3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6.006

      摘要 (360) HTML (37) PDF 2.14 M (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miR-129-5p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自噬改善心力衰竭(HF)大鼠心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空载病毒组和miR-129-5p组,每组10只。模型组腹腔注射阿霉素溶液复制慢性HF模型;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0.9%生理盐水;空载病毒组、miR-129-5p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空载体病毒、miR-129-5p载体复制HF模型。各组大鼠连续给药6周后,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大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心肌组织miR-129-5p表达,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空载病毒组EF较空白对照组降低(P <0.05),LVEDd、LVEDs较空白对照组增大(P <0.05);模型组与空载病毒组EF、LVEDd、LVED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iR-129-5p组EF较模型组升高(P <0.05),LVEDd、LVEDs较模型组缩小(P <0.05)。模型组、空载病毒组心肌组织miR-129-5p相对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低(P <0.05),miR-129-5p组较模型组高(P <0.05)。模型组和空载病毒组心肌细胞ATG7蛋白相对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 <0.05),miR-129-5p组较模型组降低(P <0.05)。模型组LC3Ⅱ/LC3Ⅰ、Beclin-1较空白对照组增加(P <0.05),P62较空白对照组降低(P <0.05)。miR-129-5p组LC3Ⅱ/LC3Ⅰ、Beclin-1较模型组降低(P <0.05),P62较模型组增加(P <0.05)。结论 HF大鼠心肌组织中miR-129-5p表达下调,可能减弱对ATG7的抑制,上调miR-129-5p可能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过度自噬,从而改善大鼠心功能。

      • 0+1
      • 1+1
      • 2+1
      • 3+1
    • >上消化道疾病专题·综述
    • 人工智能技术在早期胃癌内镜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2023(6):37-4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6.007

      摘要 (419) HTML (336) PDF 612.55 K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研究。在早期胃癌诊断领域,因肿瘤不易发现的特性成为内镜医师镜下诊断的难题。而人工智能技术与消化内镜相结合,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识别、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的判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肿瘤浸润深度的预测等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价值。该文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并讨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预测未来可能的应用前景。

    • >临床研究·论著
    • 注射用血凝酶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纤溶、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3(6):43-4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6.008

      摘要 (364) HTML (71) PDF 582.90 K (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注射用血凝酶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PPH)患者纤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海南省中医院收治的76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PP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研究组采用注射用血凝酶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比较两组产后2 h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止血时间,宫缩程度,临床疗效,脑钠肽(BNP)、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纤溶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产后2 h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 <0.05),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用药10、20、30 min宫缩程度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宫缩程度有差异(F =15.492,P =0.000)。②研究组与对照组宫缩程度有差异(F =71.063,P =0.000),研究组宫缩程度较高,宫缩效果较好。③两组宫缩程度变化趋势有差异(F =13.285,P =0.000)。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血清BNP、NO、NOS、血小板、血红蛋白、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结论 注射用血凝酶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于治疗宫缩乏力性PPH患者可以减少产后出血,改善纤溶、凝血功能,且安全可靠。

    • 不同AISA分级急性脊髓创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脑脊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23(6):49-5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6.009

      摘要 (300) HTML (123) PDF 721.88 K (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ISA)分级急性脊髓创伤(SCI)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脑脊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120例SCI患者作为SCI组,根据AISA分级将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正常组(34例)、脊髓不完全损伤组(58例)和脊髓完全损伤组(28例)。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在SCI组和对照组入院时测定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脑脊液生物学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比较对照组与SCI组血清炎症因子和脑脊液生化指标。对比不同AISA分级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脑脊液生物学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L-6、TNF-α、CRP、TGF-β1、NSE、GFAP水平对SCI的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分析SCI患者AISA分级与IL-6、TNF-α、CRP、TGF-β1、NSE、GFA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SCI组血清炎症因子和脑脊液生物学指标高于对照组(P <0.05)。脊髓不完全损伤组、脊髓完全损伤组IL-6、TNF-α、CRP、TGF-β1、NSE、GFAP水平较神经功能正常组高,脊髓完全损伤组较脊髓不完全损伤组高(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6、TNF-α、CRP、TGF-β1、NSE、GFAP水平诊断SCI发生的敏感性分别为89.10%(95% CI:0.847,0.946)、92.00%(95% CI:0.833,0.974)、97.10%(95% CI:0.911,0.981)、91.00%(95% CI:0.871,0.958)、76.70%(95% CI:0.506,0.855)、85.80%(95% CI:0.767,0.898),特异性分别为51.20%(95% CI:0.436,0.794)、44.60%(95% CI:0.224,0.720)、62.40%(95% CI:0.514,0.799)、60.30%(95% CI:0.436,0.721)、92.00%(95% CI:0.833,0.972)、70.00(95% CI:0.597,0.82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95% CI:0.882,0.973)、0.814(95% CI:0.725,0.931)、0.946(95% CI:0.911,0.983)、0.914(95% CI:0.876,0.924)、0.915(95% CI:0.882,0.959)、0.833(95% CI:0.714,0.936)。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CI患者AISA分级与IL-6、TNF-α、CRP、TGF-β1、NSE、GFAP水平均呈负相关(rs =-0.542、-0.486、-0.487、-0.536、-0.517和-0.467,均P <0.05)。结论 不同AISA分级SCI患者血清IL-6、TNF-α、CRP、TGF-β1水平有差异,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脑脊液NSE、GFAP可作为诊断SCI发生的生化指标,其水平与AISA分级具有相关性。

      • 0+1
      • 1+1
    • LIPI评分对PD-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效果与预后的价值分析

      2023(6):55-6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6.010

      摘要 (317) HTML (125) PDF 697.49 K (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肺癌免疫治疗预后指数(LIPI)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80例NSCLC患者。根据LIPI评分分为良好组、中等组、较差组,分别有56、82和46例。患者均接受PD-1/PD-L1抑制剂单一治疗或联合含铂双药化疗方案。比较各组肿瘤疗效、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血清指标[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肺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L)、预后[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6个月生存率、1年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良好组、中等组ORR高于较差组。较差组治疗前后PI3K、PKB、mTOR的差值高于良好组、中等组,良好组低于中等组。较差组治疗前后NKG2D的差值低于良好组、中等组,治疗前后IFN-γ、IL-6的差值高于良好组、中等组,中等组治疗前后NKG2D的差值低于良好组,治疗前后IFN-γ、IL-6的差值高于良好组。较差组治疗前后FACT-L评分的差值低于良好组、中等组,中等组低于良好组。较差组PFS、OS短于良好组、中等组,中等组短于良好组。结论 LIPI评分可用于评估PD-1/PD-L1抑制剂治疗NSCLC患者的效果与预后,LIPI评分高的患者在治疗中获益更高、预后更好。

      • 0+1
    • 杞菊地黄丸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效果分析

      2023(6):61-6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6.011

      摘要 (309) HTML (239) PDF 603.34 K (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杞菊地黄丸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南通市中医院眼科收治的干眼症患者104例。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予以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用杞菊地黄丸。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泪液分泌试验(SIT)以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水平,治疗前后泪液中溶菌酶、表皮生长因子(EGF)以及乳铁蛋白(LF)水平。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SIT、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后SIT、BUT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SIT、BUT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泪液中溶菌酶、EGF、L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后泪液中溶菌酶、EGF、LF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泪液中溶菌酶、EGF、LF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杞菊地黄丸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较佳,可显著改善基础泪液分泌。

    • 经阴道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超声容积成像技术对宫腔粘连及分型的诊断价值

      2023(6):65-7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6.012

      摘要 (330) HTML (41) PDF 2.83 M (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经阴道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超声容积成像技术对宫腔粘连(IUA)及其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6月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8例IUA患者为研究组,另取同期该院宫腔检查正常的71例女性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经阴道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容积成像检查,将宫腔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宫腔血流参数,对比经阴道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容积成像技术诊断IUA结果,比较研究组不同IUA程度患者宫腔血流参数,比较经阴道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容积成像技术诊断IUA分型结果。结果 宫腔镜检查显示,128例IUA患者中,78例轻度粘连,27例中度粘连,23例重度粘连;其中,20例周围型,45例中央型,63例混合型。研究组子宫内膜厚度(ED)、子宫内膜容积(EV)、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经阴道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容积成像技术及两者联合诊断IUA的敏感性分别为85.16%(95% CI:0.775,0.906)、94.53%(95% CI:0.886,0.976)、97.66%(95% CI:0.928,0.994),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及两者联合诊断IUA的敏感性高于二维超声诊断(P <0.05)。经阴道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容积成像技术及两者联合诊断IUA特异性分别为94.37%(95% CI:0.855,0.982)、98.59%(95% CI:0.914,0.999)、100.00%(95% CI:0.936,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325,P =0.070)。研究组重度粘连患者ED、EV、VI、FI、VFI低于轻、中度粘连患者(P <0.05),中度粘连患者ED、EV、VI、FI、VFI低于轻度粘连患者(P <0.05)。经阴道三维超声容积成像技术诊断IUA分型的检出率为93.75%,高于二维超声的83.59%(P <0.05)。结论 经阴道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超声容积成像技术诊断IUA及分型可提高诊断效能。

      • 0+1
      • 1+1
      • 2+1
      • 3+1
      • 4+1
    • 不同频率血液透析滤过联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效果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

      2023(6):71-7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6.013

      摘要 (269) HTML (174) PDF 623.43 K (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频率血液透析滤过联合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对尿毒症血管相关分子物质清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21年7月在邢台市人民医院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1例。两组均给予血液透析滤过和HFHD治疗,HFHD治疗完全相同,但对照组血液透析滤过治疗1次/月,研究组血液透析滤过治疗1次/周。两组自治疗起始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相关分子物质清除情况、患者营养状况、炎症因子及肾功能,比较两组用药情况及近期预后。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后血钙、血磷、血钾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白蛋白、转铁蛋白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血尿素氮、血肌酐、残余尿量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促红细胞生成素、静脉铁剂用量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相对于1次/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1次/周的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联合HFHD能更有效地清除尿毒症患者血管相关分子物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肾功能,降低炎症因子,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静脉铁剂用量。

    • 赖氨基醇B12、维生素D3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矮小症的效果分析

      2023(6):77-8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6.014

      摘要 (302) HTML (189) PDF 618.55 K (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赖氨基醇B12、维生素D3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矮小症对患儿骨密度、25-羟维生素D[25(OH)D]、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在景德镇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矮小症患儿104例。采用信封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给予赖氨基醇B12、维生素D3联合rhGH治疗,对照组给予rhGH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25(OH)D、IGF-1、IGFBP-3等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身高、体重、生长速率、骨密度、骨龄及血清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ⅠNP)、25(OH)D、IGF-1、IGFBP-3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赖氨基醇B12、维生素D3联合rhGH治疗矮小症疗效较好,可改善患儿骨矿物质密度和骨代谢,并有助于提高血清25(OH)D、IGF-1、IGFBP-3水平。

    • 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降钙素原、脑钠肽联合检测对老年患者重症肺炎预后的评估价值

      2023(6):82-8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6.015

      摘要 (257) HTML (163) PDF 666.10 K (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降钙素原(PCT)、脑钠肽(BNP)联合检测对老年患者重症肺炎(SP)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1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收治的127例老年S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入住ICU后28 d的生存情况,并依据是否存活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老年SP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sTREM-1、PCT、BNP及联合检测对老年SP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入住ICU时间、体温、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饮酒史、机械通气、白细胞计数、白蛋白及血乳酸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病变累及多个肺叶占比和PSI评分、CRP、IL-6、IL-18、sTREM-1、PCT及BNP水平高于生存组(P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累及多个肺叶[H^R=2.901(95% CI:1.335,6.305)]、PSI评分[H^R=2.807(95% CI:1.024,4.859)]、sTREM-1[H^R=3.370(95% CI:2.659,8.537)]、PCT[H^R=3.155(95% CI:2.054,7.843)]及BNP[H^R=2.998(95% CI:1.786,7.052)]是老年SP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NP敏感性最高,为72.22%(95% CI:0.546,0.852),联合检测特异性最高,为95.60%(95% CI:0.885,0.986),联合检测AUC最大,为0.902(95% CI:0.837,0.948)。结论 血清sTREM-1、PCT、BNP联合检测对老年SP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较高,可作为临床评估该类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 0+1
    •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同期植骨改善牙根外吸收邻牙的预后分析

      2023(6):88-9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6.016

      摘要 (149) HTML (44) PDF 1.53 M (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下颌阻生智齿导致第二磨牙(M2)牙根外吸收但无临床症状的患者采用智齿拔除同期植骨,术后1年随访评价M2的牙髓-牙周状态,为制订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22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要求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15例患者(15颗),智齿拔除同期植入骨粉,术后随访1年以上,对M2的牙髓-牙周愈合情况进行临床和锥形束CT评价。结果 15例患者术后随访(30.4±10.1)个月,所有患者均无牙髓症状,牙齿无松动,3例(20%)患者M2电活力读数> 40,14例(93.33%)患者M2冷测正常,1例(6.67%)患者M2冷测迟钝。M2远中牙龈指数(0.5±0.8),探诊深度(4.5±1.9)mm(3~9 mm),其中3例(20%)M2远中探诊深度≥ 7 mm,探诊出血4例(24.7%)。锥形束CT检查:M2远中骨缺损高度(0.2±1.7)mm(-1.9~5.1 mm),1例(6.67%)骨缺损高度> 4 mm。7例(46.7%)患者牙根-植骨材料界面表现清晰连续的牙周膜间隙样结构;5例(33.3%)界限模糊,3例(20%)不规则增宽。此外,2例(13.33%)牙根表面外吸收处有牙骨质或牙槽骨样硬组织沉积修复,恢复锥状牙根外形。结论 对下颌完全埋伏阻生智齿致M2牙根外吸收患者,智齿拔除同期植骨后M2牙髓-牙周可获得较好的预后效果,对于M2牙根再生现象,需要进一步组织学研究证实。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