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1-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8.001
摘要:目的 分析microRNA-183-5p(miR-183-5p)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经血管造影确诊的103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该院年龄相当的9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两组患者血清miR-183-5p的表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183-5p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miR-183-5p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健康组(P <0.05);研究组中高Gensini积分组患者血清miR-183-5p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低Gensini积分组(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iR-183-5p与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 =0.664、0.571和0.712,均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iR-183-5p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截断值为2.0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8%(95% CI:0.832,0.924)和91.6%(95% CI:0.877,0.95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miR-183-5p高表达,能够辅助区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诊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2023(8):7-1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8.002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鸢尾素及脂联素(AP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H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者11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鸢尾素、APN水平,分析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鸢尾素、APN水平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鸢尾素、APN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斑块形成组与非斑块形成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控制良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氧化氮、尿酸、肌酐、内皮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斑块形成组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非斑块形成组(P <0.05),鸢尾素、APN水平低于非斑块形成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O^R=4.415(95% CI:1.817,10.730)]、血清鸢尾素水平[O^R=4.027(95% CI:1.657,9.787)]、APN水平[O^R=3.165(95% CI:1.302,7.691)]是影响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鸢尾素、APN水平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16和12.24 μg/mL,敏感性分别为82.14%(95% CI:0.631,0.939)、85.71%(95% CI:0.673,0.960),特异性分别为73.96%(95% CI:0.640,0.824)、64.58%(95% CI:0.542,0.74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7(95% CI:0.661,0.821)、0.771(95% CI:0.687,0.842),两者联合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AUC分别为82.14%(95% CI:0.631,0.939)、94.79%(95% CI:0.883,0.983)、0.886(95% CI:0.816,0.936)。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鸢尾素、APN水平均异常降低,临床检测血清鸢尾素、APN水平可作为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敏感指标。
2023(8):13-1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8.003
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微粒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20年11月在青岛市中医医院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152例,均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根据患者出院后30 d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7例)和预后良好组(1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小板微粒、NIHSS及mR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小板微粒对预后的预测效能;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血小板微粒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小板微粒水平、NIHSS评分及mR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微粒[O^R=2.204(95% CI:1.547,3.128)]、NIHSS评分[O^R=1.784(95% CI:1.295,2.436)]及mRS评分[O^R=1.133(95% CI:1.057,1.206)]与预后不良有关(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微粒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54(95% CI:0.792,0.906),敏感性为0.89(95% CI:0.71,0.95),特异性为0.77(95% CI:0.63,0.84);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小板微粒≥ 中位数组无不良事件生存时间短于血小板微粒< 中位数组。结论 血小板微粒是潜在的判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也是该类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
2023(8):18-2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8.004
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Sema7A、CD163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的10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Sema7A、CD163水平。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颈动脉斑粥样硬化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分析影响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ema7A、CD163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价值。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LDL-C、脂蛋白a、中性粒细胞计数、Hcy、Sema7A、CD163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 <0.05),不稳定斑块组淋巴细胞计数、颈动脉狭窄率低于稳定斑块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C [O^R=6.341(95% CI:2.609,15.410)]、脂蛋白a [O^R=5.078(95% CI:2.090,12.342)]、Sema7A [O^R=4.495(95% CI:1.850,10.925)]、CD163 [O^R=3.927(95% CI:1.616,9.545)]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ema7A、CD163及两者联合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敏感性分别为71.43%、76.79%和80.36%,特异性分别为75.00%、73.08%和90.38%,AUC分别为0.754、0.743和0.927。结论 血清Sema7A、CD163的表达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有关,两者联合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效能良好。
2023(8):24-3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8.005
摘要:目的 探究白术多糖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影响。方法 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和白术多糖组,每组10只。使用葡聚糖硫酸钠盐(DSS)诱导UC,西药组、白术多糖组分别使用美沙拉嗪、白术多糖灌胃。记录小鼠体质量、小肠推进率及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Western blotting检测Wnt1、β-catenin、C-MYC、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2(Th2)、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百分比。结果 4组小鼠实验前及实验第1、2、3周的体质量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体质量有差异(F =7.442,P =0.001);②4组体质量有差异(F =35.614,P =0.000),对照组、西药组和白术多糖组体质量高于模型组;③4组体质量变化趋势有差异(F =22.375,P =0.000)。模型组组织病理学评分高于对照组、西药组和白术多糖组(P <0.05),小肠推进率低于对照组、西药组和白术多糖组(P <0.05)。对照组Wnt1、β-catenin、C-MYC、CyclinD1蛋白相对表达量、TNF-α、IL-6、IL-1β水平及Th1、Th2、Th17细胞百分比低于模型组、西药组、白术多糖组(P <0.05),MTL、GAS水平、Treg细胞百分比高于模型组、西药组和白术多糖组(P <0.05);模型组Wnt1、β-catenin、C-MYC、CyclinD1蛋白相对表达量,TNF-α、IL-6、IL-1β水平,Th1、Th2、Th17细胞百分比高于西药组、白术多糖组(P <0.05),MTL、GAS水平及Treg细胞百分比低于西药组和白术多糖组(P <0.05)。结论 白术多糖能够抑制DSS诱导的UC,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受损肠道黏膜修复实现的。
2023(8):31-3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8.006
摘要:目的 探究右美托咪定(Dex)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45只SD雄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大鼠复制OSAS模型,5只大鼠窒息死亡,剩余30只大鼠成功复制OSAS模型并随机分为OSAS组及Dex高、低剂量组,每组10只。Dex高、低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Dex 2.5、0.5 μg/(kg·d),对照组与OSAS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干预4周后,采用神经监测仪监测大鼠呼吸暂停情况、平均及最低血氧饱和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海马组织CA1区病理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OSAS组呼吸暂停次数增多(P <0.05),平均及最低血氧饱和度降低(P <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 <0.05),Nrf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与OSAS组比较,Dex高、低剂量组呼吸暂停次数减少(P <0.05),平均及最低血氧饱和度升高(P <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 <0.05),Nrf2、HIF-1α及HO-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与Dex低剂量组比较,Dex高剂量组呼吸暂停次数减少(P <0.05),平均及最低血氧饱和度升高(P <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 <0.05),Nrf2、HIF-1α及HO-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结论 Dex能够改善OSAS大鼠呼吸暂停及血氧饱和度,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其机制可能与Nrf2/HO-1通路有关。
2023(8):37-4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8.007
摘要:目的 探讨环氧酶-2抑制剂对关节炎大鼠小肠黏膜的影响。方法 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造模对照组、空白给药组和造模给药组,造模对照组、造模给药组给予弗氏完全佐剂右后足跖注射,空白对照组、空白给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周后造模给药组、空白给药组给予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溶于1%甲基纤维素)灌胃28 d,空白对照组、造模对照组给予等量溶剂。处死大鼠后观察小肠黏膜大体损伤、病理评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末段小肠前列腺素浓度。结果 造模对照组与造模给药组模型复制第7天的足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和空白给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空白对照组与空白给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空白对照组与造模对照组小肠黏膜损伤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空白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造模对照组、空白给药组和造模给药组组间小肠黏膜病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空白对照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造模对照组、造模给药组小肠前列腺素浓度较空白对照组降低(P <0.05),造模对照组较空白给药组降低(P <0.05)。结论 塞来昔布可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存在小肠黏膜损伤,塞来昔布可增加其小肠黏膜损伤面积,但不增加损伤程度;塞来昔布对关节炎大鼠与正常大鼠的小肠黏膜损伤相似;小肠黏膜前列腺素浓度下降可能与全身炎症所致小肠损伤有关,但可能不是COX-2抑制剂小肠损伤的主要或起始事件。
2023(8):43-4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8.008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一种由于脂质沉积、泡沫细胞形成等多种因素诱发的慢性无菌性炎症过程。巨噬细胞作为AS病变的主要免疫细胞群,在所有阶段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调控巨噬细胞活动可能成为调节AS进程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对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逐渐深入,巨噬细胞程序性死亡在AS的发生、转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渐成为热点。巨噬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由胞内相关基因调控的分子程序所介导的死亡过程,包括凋亡、焦亡、自噬、坏死性凋亡、铁死亡及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等。该文对巨噬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基本机制及其各种程序性死亡间的相互作用在AS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AS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2023(8):50-5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8.009
摘要:炎症小体一直是动脉粥样硬化(AS)研究的重点,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NLRP3的作用机制上。近年来,一种参与天然免疫的胞质感受器AIM2进入视野,可识别dsDNA并诱发细胞焦亡,在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中均有表达,多维度参与AS的发生、发展。AIM2炎症小体在AS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其在AS中的病理、生理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究。该文通过总结AIM2炎症小体的结构、生物学特性、调节因素,综述其在AS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AS的防治提供新的理念。
2023(8):56-6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8.010
摘要:目的 探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在单纯性肥胖患儿减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2022年1月收治的单纯性肥胖患儿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进行以IMB模型为指导的干预。比较两组患儿6个月后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变化,以及患儿的减重知识、态度、行为评分。结果 6个月后,观察组体重减轻、BMI减少、腰围缩小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TG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两组干预前后TC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减重知识、态度、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基于IMB模型的干预模式对单纯性肥胖患儿减重有良好效果,能提升患儿减重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为医护人员指导患儿减重提供有效的干预模式。
杨玉雷,钱九光,李春晶,李春红,王秋阳,胡海燕,扈瑄,杨松,解诗远,刘佳
2023(8):62-6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8.011
摘要:目的 探究齐齐哈尔地区汉族人群钠离子通道1A(SCNN1A)基因DNA甲基化与家族性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月在齐齐哈尔市居住 ≥ 3代且年龄 > 18岁的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高血压确诊时间将其分为初诊组(入组时新发高血压)和既往组(入组前已确诊高血压),每组90例。另选取该地区90例无高血压家族史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整理各组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SCNN1A基因DNA甲基化,比较各组患者的SCNN1A基因编码区CpG1~CpG6位点DNA甲基化,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家族性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 各组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LDL、TC及F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初诊组和既往组TG、UA高于对照组,HDL低于对照组(P <0.05)。各组SCNN1A基因编码区CpG3、CpG4、CpG5、CpG6位点甲基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初诊组和既往组SCNN1A基因编码区CpG2位点甲基化低于对照组,既往组CpG1位点甲基化高于对照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DL[O^R=5.078(95% CI:2.326,11.090)]及CpG2[O^R=6.322(95% CI:2.845,13.805)]位点甲基化降低,TG[O^R=4.486(95% CI:2.054,9.797)]、UA[O^R=5.557(95% CI:2.545,12.134)]及CpG1[O^R=5.463(95% CI:2.502,11.930)]位点甲基化升高是家族性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pG1、CpG2位点DNA甲基化单一及联合诊断家族性原发性高血压诊断的AUC分别为0.743(95% CI:0.621,0.865)、0.707(95% CI:0.612,0.841)和0.839(95% CI:0.753,0.925)。结论 齐齐哈尔地区汉族人群DNA甲基化与家族性原发性高血压关系密切,且SCNN1A基因CpG1位点甲基化存在升高趋势,CpG2位点甲基化存在降低趋势。
2023(8):68-7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8.012
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尾加压素(U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不同严重程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妇产科收治的56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高血压254例、轻度子痫前期186例、重度子痫前期124例。另取同期该院100例健康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严重程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对照组血清UⅡ、PAF水平以及心功能,采用Pearson法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UⅡ、PAF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结果 重度子痫前期组BMI、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P <0.05)。4组孕妇心脏形态结构参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收缩峰值速度(Vs)、心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心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二尖瓣环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LVDd变大、Aa升高(P <0.05),而LVEF、Vs、VE、VA、Ea降低(P <0.05)。4组孕妇血清UⅡ、PA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血清UⅡ、PAF水平升高(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Ⅱ、PAF分别与LVDd、Aa呈正相关(P <0.05),分别与LVEF、Vs、VE、VA、Ea呈负相关(P <0.05)。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MI [O^R=1.879(95% CI:1.103,3.203)]、收缩压[O^R=2.071(95% CI:1.378,3.113)]、舒张压[O^R=1.795(95% CI:1.171,2.752)]、血清UⅡ [O^R=1.721(95% CI:1.329,2.229)]和PAF [O^R=1.621(95% CI:1.266,2.075)]是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血清UⅡ、PAF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可反映患者心功能状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左心室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8):74-8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8.013
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microRNA-374b-5p(miR-374b-5p)水平对多发性创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92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下肢DVT将多发伤并发DVT患者作为DVT组、多发伤非DVT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有63、129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等人口统计学指标,分析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指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两组患者血清miR-374b-5p的表达,分析其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miR-374b-5p是否为多发伤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374b-5p对多发伤患者并发DVT的预测效能。结果 DVT组ISS评分、下肢骨折占比、D-Dime较对照组高(P <0.05)。DVT组血清miR-374b-5p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高(P <0.05)。miR-374b-5p高表达组有下肢骨折、FDP较miR-374b-5p低表达组高(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SS[O^R=1.123(95% CI:1.031,1.223)]、D-Dimer[O^R=1.193(95% CI:1.061,1.340)]及miR-374b-5p[O^R=1 633.912(95% CI:142.683,18 710.451)]水平是多发伤并发DVT的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iR-374b-5p的AUC、敏感性最高,分别为0.901(95 CI:0.839,0.963)、84.1%(95 CI:0.714,0.900),D-Dimer的特异性最高,为100.0%(95 CI:0.971,1.000)。结论 血清miR-374b-5p水平> 1.22时可辅助用于预测多发伤并发DVT的风险,且预测效能优于D-Dimer。
2023(8):81-8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8.014
摘要: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营养风险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有创机械通气支持的AECOPD患者126例,根据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将患者分为有营养风险组(86例)和无营养风险组(40例)。收集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残气量(RV)、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有创机械通气AECOPD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上述指标对有创机械通气AECOPD患者营养风险的诊断价值。结果 有营养风险组PaO2< 60 mmHg、PaCO2 ≥ 50 mmHg、FEV1/FVC< 50%、ALB< 30.00 g/L、PA< 145.00 g/L占比高于无营养风险组(P <0.05)。两组患者性别、文化程度、吸烟指数、既往病史、RV、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再插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O2< 60 mmHg[O^R=2.862(95% CI:1.482,5.527)]、FEV1/FVC < 50%[O^R=2.834(95% CI:2.070,3.880)]、ALB<30.00 g/L[O^R=2.268(95% CI:1.032,4.984)]、PA < 145.00 g/L[O^R=2.282(95% CI:1.123,4.637)]是有创机械通气AECOPD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aO2、FEV1/FVC、ALB和PA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9.1%(95% CI:0.835,0.967),特异性为95.9%(95% CI:0.856,0.978),曲线下面积为0.925(95% CI:0.870,0.980)。结论 PaO2、FEV1/FVC、ALB、PA是有创机械通气AECOPD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四项参数联合有望成为患者早期营养风险发生的预测指标。
2023(8):87-9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8.015
摘要:目的 探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PG)结合封闭负压引流(VSD)对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进程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1年7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就诊的82例深Ⅱ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APG结合VSD治疗)和对照组(VSD治疗),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创面愈合时间、肉芽生长面积、创面愈合率、住院时间、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GF、bFGF、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计数(WBC)、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值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的差值。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肉芽生长面积大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EGF、bFGF、CRP、IL-6、WBC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4 d VAS评分及治疗后1个月与2个月VSS评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PG结合VSD治疗深Ⅱ度烧伤可加快患者创面愈合进程,提高EGF、bFGF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减少瘢痕增生,且并发症少。
2023(8):93-9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08.016
摘要:目的 基于列线图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微创术后尿道狭窄(U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微创术的BPH患者162例,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US发生情况,分为US组、无US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BPH微创术后US的危险因素;建立BPH微创术后US的列线图风险模型,并评估其效能及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6个月后,BPH行微创术患者US发生率为18.52%(30/162)。US组与无US组患者尿路感染、手术操作不规范、术中行尿道扩张、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 14 d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路感染[O^R=6.521(95% CI:4.568,8.474)]、手术操作不规范[O^R=3.789(95% CI:1.254,6.323)]、术中行尿道扩张[O^R=2.818(95% CI:1.986,3.650)]、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 14 d [O^R=2.683(95% CI:1.365,4.001)]为BPH微创术后US的危险因素(P <0.05)。将上述风险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总分0~45分,对应概率为0.03~0.99,总分越高,BPH微创术后US发生风险越高。绘制Calibration曲线,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显示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是拟合的。采用Bootstrap法内部验证,C-index指数为0.789(95% CI:0.714,0.864),区分度良好;以风险总分为自变量,是否发生US为因变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风险模型预测BPH微创术后US的敏感性为86.42%(95% CI:74.54%,98.30 %),特异性为70.37%(95% CI:65.21%,75.53%),曲线下面积为0.729(95% CI:0.653,0.795),该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结论 尿路感染、手术操作不规范、术中行尿道扩张、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 14 d均为BPH微创术后US的危险因素,列线图风险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可为评估BPH微创术后US的发生风险提供可靠的预测方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