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4(1):1-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1.001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血红素加氧酶-1(HO-1)、氧化应激水平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34例CHF患者为研究组,并根据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将其分为3个亚组[Ⅱ级组(47例)、Ⅲ级组(61例)、Ⅳ级组(26例)]。另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7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CHF患者的血清GDF11、HO-1、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SH-Px3)、总抗氧化能力(T-AOC)、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过氧化脂质(LPO)]及心功能指标[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Pearson法分析GDF11、HO-1、氧化应激水平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GDF11、HO-1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GSH-Px3、T-AOC水平低于对照组,AOPP、LPO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BNP、cTnI、LVEDD、LVMI水平高于对照组,LVEF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Ⅱ级组GDF11、HO-1、AOPP、LPO、BNP、cTnI、LVEDD、LVMI水平低于Ⅲ级组与Ⅳ级组(P <0.05),Ⅲ级组GDF11、HO-1、AOPP、LPO、BNP、cTnI、LVEDD、LVMI水平低于Ⅳ级组(P <0.05),Ⅱ级组GSH-Px3、T-AOC、LVEF水平高于Ⅲ级组与Ⅳ级组(P <0.05),Ⅲ级组GSH-Px3、T-AOC、LVEF水平高于Ⅳ级组(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GDF11、HO-1、AOPP、LPO与BNP、cTnI、LVEDD、LVMI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P <0.05);GSH-Px3、T-AOC与BNP、cTnI、LVEDD、LVMI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P <0.05)。结论 CHF患者GDF11、HO-1、氧化应激水平、心功能均处于异常状态,且GDF11、HO-1、氧化应激水平与心功能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2024, 34(1):7-1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1.002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收治的515例AHF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将其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采用R 4.2.1统计软件对两组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并进行Lasso回归初步筛选,再经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测变量,构建AHF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预测模型,并通过绘制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价,最后采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515例AHF患者中有62例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冠心病、扩心病、脑卒中、睡眠差、呼吸频率、合并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先后经单因素Logistic分析及Lasso回归初步筛选变量后,最终通过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HF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脑卒中[O^R=7.99(95% CI:3.29,19.59)]、白细胞计数[O^R=1.25(95% CI:1.00,1.52)]、血尿素氮[O^R=1.13(95% CI:1.04,1.23)]、D-二聚体[O^R=1.13(95% CI:1.03,1.24)]、左心室短轴缩短率[O^R=0.89(95% CI:0.81,0.96)]、合并房颤[O^R=2.40(95% CI:1.07,5.31)]。基于以上6个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5% CI:0.76,0.88),校准曲线贴近理想曲线。经Bootstrap法内部验证所得AUC值为0.81(95% CI:0.75,0.87)。结论 AHF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脑卒中、白细胞计数、血尿素氮、D-二聚体、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合并房颤,以此构建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效能。
依力亚尔江·阿不拉,张国明,何丽芸,艾力亚尔·克依木,牟巧羽,吉时昱,买尔旦·莫吐拉,迪娜·努尔兰,比拉力·排祖拉
2024, 34(1):16-2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1.003
摘要:目的 探讨经右腋下小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在婴儿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心胸外科接受心脏手术的185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3~12个月),其中房间隔缺损98例,室间隔缺损87例。将两组患儿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胸骨正中切口组(A组)与右侧腋下小切口组(B组)。比较A、B组房间隔缺损与室间隔缺损患儿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呼吸机插管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FLACC评分、患儿家属切口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房间隔缺损患儿A、B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房间隔缺损患儿B组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呼吸机插管时间短于A组(P <0.05),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少于A组(P <0.05)。房间隔缺损患儿不同时间点的FLACC评分有差异(P <0.05);两组的FLACC评分有差异(P <0.05),B组低于A组;两组FLACC评分的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房间隔缺损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B组高于A组(P <0.05)。房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室间隔缺损患儿A、B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室间隔缺损患儿B组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呼吸机插管时间均短于A组(P <0.05),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少于A组(P <0.05)。室间隔缺损患儿不同时间点的FLACC评分有差异(P <0.05);两组的FLACC评分有差异(P <0.05),B组低于A组;两组FLACC评分的变化趋势无差异(P >0.05)。室间隔缺损患儿家属B组切口满意度评分高于A组(P <0.05)。室间隔缺损患儿A组有2例出现胸廓畸形,1例切口感染;B组出现1例术后肺不张。结论 在婴儿群体中经右腋下小切口治疗CHD,切口隐蔽、美观,对患儿的身体及心理创伤小,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呼吸机插管时间缩短、胸腔引流量减少,能有效减轻疼痛,更容易被患儿及其家属接受,临床疗效优于正中开胸。
2024, 34(1):22-2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1.004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段的老年患者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植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的214例缓慢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不同分为60~69岁组(60例)、70~80岁组(82例)、> 80岁组(72例)。对比3组患者首发症状、起搏器植入病因、起搏器类型及随访电极参数。结果 所有入选者首发症状以黑蒙、晕厥为主(33.64%)。不同年龄组首发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老年女性乏力比例高于男性(P <0.05)。植入起搏器的病因依次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79例(36.92%)、房室传导阻滞(AVB)78例(36.44%)、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合并长间歇34例(15.89%)、双结病变23例(10.75%)。60~69岁组、70~80岁组病窦的占比均高于>80岁组(P <0.05),而>80岁组房颤合并长间歇占比高于其他两组(P <0.05)。老年女性病窦的占比高于男性,而男性Ⅱ度Ⅱ型AVB的占比高于女性(P <0.05)。起搏器植入类型以双腔为主体(185例,86.45%),>80岁组单腔起搏器植入数量高于70~80岁组(P <0.05);术后7、90 d各组患者电极阈值和阻抗较术中均下降(P <0.05),术后7 d与术后90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患者相同时间点各个电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具有年龄和性别差异。通过短期随访,不同年龄的老年患者右心室中低位间隔固定电极均安全有效。
2024, 34(1):29-3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1.005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感染后炎症细胞因子风暴下的心肌状态及超声心动图心脏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2月在海南西部中心医院就诊的急性重症感染患者110例,其中,合并细胞因子风暴患者45例(观察组),无细胞因子风暴患者6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肌损伤标志物、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参数等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年龄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和N-末端B型脑钠肽原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 <0.05),而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和异常Q波占比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峰、三尖瓣反流压差和肺动脉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 <0.05),而左室射血分数和A峰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急性重症感染后炎症细胞因子风暴下患者心肌损伤明显,超声心动图可直观检测心脏情况。
2024, 34(1):34-4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1.006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在氧化三甲胺(TMAO)促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用分子对接预测TMAO与AT1R可能的相互作用。将21只6周龄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TMAO组、TMAO+替米沙坦组,每组7只。TMAO组在饲料中加1%胆碱复制高TMAO血症模型。TMAO+替米沙坦组采用替米沙坦10 mg/(kg·d)灌胃治疗。12周后采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TMAO含量;油红O染色确定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斑块内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浸润;构建AT1R表达质粒,转染293T细胞,加入TMAO(200 μmol/L)或TMAO(200 μmol/L)+替米沙坦(1 μmol/L)作用0、5、10、15、30和60 min,检测AT1R下游信号通路ERK、PKC磷酸化活化情况。结果 分子对接预测到TMAO与AT1R之间的存在直接结合位点。3组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占比、斑块内MCP-1和IL-6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MAO组较对照组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占比增加(P <0.05),斑块内MCP-1和IL-6表达升高(P <0.05),而替米沙坦组较TMAO组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占比下降(P <0.05),斑块内MCP-1和IL-6表达降低(P <0.05)。3组主动脉组织的AT1R、p-ERK1/2、p-PKC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MAO组较对照组升高(P <0.05),而替米沙坦组较TMAO组下降(P <0.05)。在转染AT1R质粒的293T细胞中,TMAO组(200 μmol/L)不同时间点的p-ERK1/2、p-PKC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0 min比较,作用15和30 min时p-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作用10和15 min时p-PKC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而替米沙坦(1 μmol/L)作用后,各个时间点的p-ERK1/2和p-PKC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MAO加重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可能包含了其对AT1R的作用。
2024, 34(1):44-4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1.007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抗凝策略(比伐卢定与普通肝素)在兔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模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分为比伐卢定组和普通肝素组,每组6只。复制窒息型心脏骤停模型,随后启动体外心肺复苏,并分别给予比伐卢定和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收集实验动物实验前基线资料、体外膜肺氧合后12和24 h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血栓及出血情况,计算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异系数和APTT达标率。通过比较相关结果验证不同抗凝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两组动物实验前基线心率、平均动脉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APTT、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动物ECPR后12、24 h 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动物出血及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普通肝素组相比,比伐卢定组APTT变异系数降低(P <0.05),APTT达标率升高(P <0.05)。结论 兔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模型中,比伐卢定抗凝策略的有效性较普通肝素高,安全性差异不显著,可作为普通肝素的一种新型替代物。
2024, 34(1):50-5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1.008
摘要:目的 探讨穿心莲内酯靶向Akt信号干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T细胞的效率。方法 培养Jurkat T细胞,用WST-1试剂检测穿心莲内酯干预对Jurkat T细胞活性的影响。将Jurkat T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穿心莲内酯组、LY294002组(PI3K抑制剂)及穿心莲内酯联合LY294002组。各组药物分别干预24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各组细胞PI3K、Akt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p-PI3K/PI3K、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制备HIV假病毒,用假病毒感染各组细胞,萤光素酶系统检测假病毒感染Jurkat T细胞的效率。结果 WST-1试剂检测结果显示,随着穿心莲内酯浓度增加,Jurkat T细胞活力降低(P <0.05)。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穿心莲内酯降低Jurkat T细胞PI3K及其下游Akt mRNA相对表达量及p-PI3K/PI3K、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量(P <0.05)。HIV假病毒感染实验结果显示,穿心莲内酯降低HIV假病毒感染Jurkat T细胞的效率,联合组比单独组的抑制效果更好(P <0.05)。结论 穿心莲内酯可能通过PI3K降低其下游Akt的活化,从而减少HIV假病毒在Jurkat T细胞间的传播及进入细胞的机会,降低其感染Jurkat T细胞的概率。
2024, 34(1):57-6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1.009
摘要:脂滴包被蛋白(PLINs)又称脂周蛋白/围脂滴蛋白,是脂滴(LDs)表面含量最多的一类参与脂质代谢调节的脂滴相关蛋白家族。PLINs参与LDs的形成、分解、代谢等生物学过程,不同的PLINs在LDs表面具有各自特异的组织分布特征、亚细胞位置、脂质结合特性等功能。其中脂滴包被蛋白5(PLIN5)在富含线粒体的氧化组织如心肌中高度表达,介导LDs与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相互作用,与多个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文从PLIN5的结构、生理学功能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PLIN5提供参考。
2024, 34(1):65-7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1.010
摘要:血脂异常在心血管疾病(CVD)的进程中起重要作用。血脂波动性是一项重要的新型评估参数。近年来,大量国内外研究证实,除了平均血脂水平之外,标准差、变异系数及与均值无关的波动性等指标评价的个体血脂参数的波动性与CVD不良健康结局独立相关,维持血脂长期稳定的管理策略在延缓疾病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该综述旨在总结血脂参数的波动性在CVD相关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诊断和管理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2024, 34(1):72-7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1.011
摘要:肥胖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全球的肥胖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在中国。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功能紊乱可导致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和冠心病的发展。Nesfatin-1是新发现的一种新型脂肪因子。目前研究表明,Nesfatin-1具有抑制摄食和调节能量代谢、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功能等心血管疾病的作用。Nesfatin-1等脂肪因子成为近年研究热点。因此,该文对Nesfatin-1在心血管方面的作用作出综述,希望能为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提供一点新思路和新方法,甚至为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提供帮助。
2024, 34(1):78-8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1.012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抗GPⅡb/Ⅲa及GPΙb/Ⅸ抗体的表达、抗体阳性表达与出血评分的关系,以及不同抗体类型出血评分的差异,为原发与继发ITP患者的诊治和出血严重程度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原发ITP患者(42例)及继发ITP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采用ITP出血评分量表行出血评分。应用改良MAIPA法检测患者抗GPⅡb/Ⅲa和抗GPΙb/Ⅸ抗体。结果 原发与继发组患者抗GPⅡb/Ⅲa抗体、抗GPΙb/Ⅸ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原发组患者抗体表达以抗GPⅡb/Ⅲa抗体为主,继发组抗体表达以抗GPΙb/Ⅸ抗体为主,两者抗体阳性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继发组患者整体出血程度较原发组重(P <0.05)。抗体阳性表达与出血程度的关系:①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患者出血程度较抗体阴性患者重(P <0.05)。②抗GPΙb/Ⅸ抗体阳性患者出血程度较抗体阴性患者重(P <0.05),双抗体阳性患者出血程度较抗体阴性患者重(P <0.05)。结论 抗GPⅡb/Ⅲa抗体、抗GPΙb/Ⅸ抗体阳性表达对原发与继发ITP无鉴别意义,但原发ITP患者抗体表达以抗GPⅡb/Ⅲa抗体为主,继发ITP患者抗体表达以抗GPΙb/Ⅸ抗体为主。继发ITP患者临床出血程度较原发ITP患者重。抗GPⅡb/Ⅲa抗体、抗GPΙb/Ⅸ抗体及抗体双阳性患者出血程度较抗体阴性患者重。
2024, 34(1):84-8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1.013
摘要:目的 探究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临床特征及IL-17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EOS浸润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5例,未发生EOS浸润)和观察组(45例,发生EOS浸润)。患者均行鼻内镜检查,并留取鼻息肉组织待用。检测患者鼻息肉组织及外周静脉血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对患者行鼻内镜及CT检查,采用Lund-Kennedey及Lund-Mackey评分对患者病变程度及病变范围进行评估;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其差异,并对可能影响患者发生EOS浸润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究EOS浸润与病灶组织及IL-17表达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病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及患者病灶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鼻内镜检查息肉、水肿及鼻漏方面Lund-Kennedey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CT检查结合Lund-Mackey评分在后组筛窦、鼻道窦口复合体、蝶窦及蝶筛隐窝部位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上颌窦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前组筛窦及额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鼻息肉组织及血清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血清IL-17水平、鼻息肉组织IL-17水平、蝶筛隐窝、蝶窦病变、鼻道窦口复合体、后组筛窦与EOS浸润均呈正相关(r =0.859、0.904、0.955、0.680、0.281和0.421,均P =0.000);上颌窦病变与EOS浸润呈负相关(r =-0.700,P =0.000);鼻漏评分与EOS浸润无相关性(r =0.147,P =0.073)。结论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发生EOS浸润时,其病灶组织及血清IL-17水平异常改变,且血清IL-17水平、鼻息肉组织IL-17水平、鼻窦病变情况与EOS浸润相关,该研究有助于揭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发病机制,并为治疗提供新思路,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24, 34(1):89-9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1.014
摘要:目的 分析根管治疗中Vitapex糊剂与奥硝唑碘仿糊剂对窦道型根尖周炎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收治的118例窦道型根尖周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9例。两组均进行根管治疗,对照组充填奥硝唑碘仿糊剂,研究组充填Vitapex糊剂,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充填治疗后的疼痛反应、窦道愈合情况、根尖愈合情况、综合疗效及牙周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结果 两组充填治疗后疼痛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窦道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根尖透射区面积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根尖透射区面积有差异(P <0.05);②两组的根尖透射区面积有差别(P <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根尖透射区面积均低于对照组;③两组根尖透射区面积的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研究组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与奥硝唑碘仿糊剂比较,Vitapex糊剂对窦道型根尖周炎患者根管治疗的窦道愈合、根尖愈合及减轻牙周炎症反应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治疗效果更佳。
2024, 34(1):94-9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1.015
摘要:目的 探讨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咖啡因对无创高频辅助通气治疗早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脑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接受无创高频辅助通气治疗的早产ARDS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研究组给予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咖啡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长、住院时间,治疗48 h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48 h后的动脉血氧分压差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值、吸入氧浓度差值、智力发展指数差值、精神运动发育指数差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β-内啡肽(β-E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长、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值、吸入氧浓度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智力发展指数差值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血清β-EP差值和GSH-Px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咖啡因用于无创高频辅助通气治疗的早产ARDS患儿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改善神经发育,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