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4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眼科疾病专题·论著
    • 头体针联合玻璃酸钠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症的临床研究

      2024, 34(11):1-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1.001

      摘要 (455) HTML (65) PDF 659.08 K (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头体针联合玻璃酸钠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症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3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中重度干眼症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眼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体针治疗,两组治疗4周观察效果。比较两组中医证候评分、眼部症状评分、泪膜稳定性相关指标、临床疗效、睑板腺分泌能力、泪液中细胞因子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后主症、次症中医证候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眼表疾病指数、眼表荧光染色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泪眼分泌实验、泪河高度、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脂质层厚度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睑板腺分泌能力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溶菌酶、表皮生长因子、乳铁蛋白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头体针联合玻璃酸钠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眼部症状及泪膜稳定性相关指标,增强睑板腺分泌能力,促进溶菌酶、表皮生长因子、乳铁蛋白分泌,安全可靠。

    • 视觉感知训练配合0.05%环孢素A治疗对中度干眼症患者眼表及泪膜的影响

      2024, 34(11):8-1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1.002

      摘要 (176) HTML (27) PDF 676.60 K (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视觉感知训练配合0.05%环孢素A治疗对中度干眼症患者眼表及泪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18例中度干眼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0.05%环孢素A治疗,观察组给予视觉感知训练配合0.05%环孢素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简式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泪河高度、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干眼症状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干眼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2.133,P =0.000);②观察组与对照组干眼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16.129,P =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干眼症状评分较低,效果较好;③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干眼症状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0.158,P =0.000)。观察组治疗前后OSDI评分、DASS-21评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FL、泪河高度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斯特列尔比、泪膜散射指数(TF-OSI)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BUT、SⅠt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视觉感知训练配合0.05%环孢素A治疗对中度干眼症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干眼症状、眼表健康和视觉质量,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0+1
    • 基于列线图建立儿童双眼屈光不均衡的风险因素模型及应用价值探讨*邱明忠,邹美波,赵晨皓,钱汉良(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眼科, 江苏 镇江 212001)

      2024, 34(11):14-1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1.003

      摘要 (176) HTML (19) PDF 651.84 K (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双眼屈光不均衡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接受视力检查的156例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屈光正常组82例和屈光不均衡组74例。收集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睡眠时间、用眼时间、阅读距离、眼部家族病史等资料;采用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和角膜地形图仪等仪器检测两组儿童的视力测试指标,包括眼压、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力、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瞳孔直径、功能性光学区、球差和彗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儿童双眼屈光不均衡的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 屈光不均衡组儿童的用眼时间更长(P <0.05),眼部疾病家族史比例、双眼眼压、屈光力、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和瞳孔直径的差值及高阶像差均高于屈光正常组(P <0.05),而每日睡眠时间、阅读距离和功能性光学区均低于屈光正常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眼部家族病史[O^R =13.523(95% CI:3.358,54.461)]、睡眠时间[O^R =0.064(95% CI:0.023,0.179]、用眼时间[O^R =21.424(95% CI:6.121,74.983)]、阅读距离[O^R =0.087(95% CI:0.036,0.211)]、眼压差值[O^R =86.960(95% CI:14.687,514.897)]、角膜屈光力差值[O^R =1.736(95% CI:1.043,2.890)]、等效球镜度差值[O^R =12.937(95% CI:4.300,38.925)]、眼轴长度差值[O^R =29.077(95% CI:10.166,83.170)]、瞳孔直径差值[O^R =14.179(95% CI:4.880,41.198)]、功能性光学区差值[O^R =0.495(95% CI:0.291,0.844)]、球差[O^R =68.843(95% CI:16.304,290.687)]、彗差[O^R =2.085(95% CI:1.007,4.318)]均是儿童双眼不均衡的风险因素(P <0.05)。结论 儿童的用眼习惯和眼部检测指标均是影响其双眼屈光不均衡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儿童屈光异常的发生。

      • 0+1
      • 1+1
    • 列线图构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模型及验证

      2024, 34(11):20-2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1.004

      摘要 (178) HTML (25) PDF 688.29 K (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23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接受治疗的3 389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 100眼作为研究对象。术后6个月内出现恶性青光眼的97例(42眼)作为发生组,未出现恶性青光眼的3 292例(2 058眼)作为未发生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晶状体厚度、前房深度、相对晶状体位置(LOWE系数)、高眼压情况、房角结构、眼轴长度、青光眼类型等;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使用Bootstrap方法进行1 000次重复采样,以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发生组年龄< 50岁、术前持续高眼压、房角结构完全关闭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P <0.05),晶状体厚度低于未发生组(P <0.05),眼轴长度短于未发生组(P <0.05),前房深度浅于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眼压高[O^R =24.179(95% CI:1.724,339.108)]、房角结构完全关闭[O^R =59.427(95% CI:4.173,846.224)]、急性青光眼:[O^R =15.507(95% CI:1.063,226.222)]是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P <0.05);年龄大[O^R =0.022(95% CI:0.001,0.692)]、晶状体厚[O^R =0.037(95% CI:0.003,0.493)]、眼轴长度长[O^R =0.506(95% CI:0.264,0.971)]和前房深度深[O^R =0.0004(95% CI:0.000,0.963)]是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保护因素(P <0.05)。模型评估显示,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79,约登指数为0.871,敏感性为89.3%(95% CI:0.790,0.960),特异性为97.8%(95% CI:0.850,0.980),显示出良好的区分能力。校准曲线进一步证实了模型的高精确度,Bootstrap方法显示均方误差为0.032。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恶性青光眼是否发生的预测模型是可行的,在手术过程中应给予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特别关注,以降低术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风险。

      • 0+1
      • 1+1
      • 2+1
    •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风险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024, 34(11):27-3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1.005

      摘要 (142) HTML (21) PDF 874.66 K (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风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3例FEVR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RRD分为RRD组(41例)与非RRD组(6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FEVR合并RRD的影响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IC)评价模型拟合效果,将传统Logistic与LASSO-Logistic两组回归模型对比,通过校准曲线进行验证。结果 RRD组中男性青少年更多,且合并眼部外伤史、高度近视、角膜、视网膜及颞侧玻璃体增生、嵴样改变和基因突变的概率较非RRD组更高(P <0.05)。RRD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效球镜度及整体血流密度均低于非RRD组,眼压高于非RRD组(P <0.05)。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5.257(95% CI:2.012,15.828)]、青少年[O^R=0.887(95% CI:0.848,0.923)]、眼部外伤史[O^R=4.750(95% CI:1.762,13.781)]、高度近视[O^R=3.867(95% CI:1.330,11.678)]、眼压高[O^R=1.171(95% CI:1.065,1.298)]、整体血流密度低[O^R=0.684(95% CI:0.579,0.790)]、视网膜增生[O^R=2.977(95% CI:1.214,7.750)]、颞侧玻璃体增生[O^R=3.379(95% CI:1.522,7.861)]、嵴样改变[O^R=6.715(95% CI:2.824,17.789)]、FZD4突变[O^R=5.430(95% CI:1.814,18.183)]、LRP5突变[O^R=5.057(95% CI:1.749,15.756)]的FEVR患者合并RRD的风险更高(P <0.05)。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的AIC及BIC分别为212.380和263.308,精确度高于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结论 基于LASSO法筛选出的变量组成的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在评估FEVR患者合并RRD方面有较好的拟合精度和预测效果。

      • 0+1
      • 1+1
      • 2+1
      • 3+1
    • >实验研究·论著
    • 枸杞糖肽对角膜碱烧伤小鼠角膜炎症反应及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024, 34(11):34-4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1.006

      摘要 (212) HTML (41) PDF 2.44 M (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枸杞糖肽(LbGp)在角膜碱烧伤损伤愈合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45只健康、SPF级、6~8周、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损伤对照组(PBS组)、LbGp治疗组(LbGp组),每组15只。PBS组和LbGp组小鼠右眼复制碱烧伤模型,采用点眼联合结膜下注射的方式分别给予PBS溶液或LbGp溶液(10 mg/mL)治疗。治疗后第3天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及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和角膜组织结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角膜组织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表达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磷酸化水平。治疗后的第14天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对角膜混浊程度进行评分,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结构。结果 治疗后第3天LbGp组小鼠角膜上皮愈合速度快于PBS组(P <0.05)。N组、PBS组及LbGp组的NF-κB-p65、NLRP3、IL-1β及IL-6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BS组均高于N组(P <0.05),LbGp组均低于PBS组(P <0.05)。LbGp组角膜基质中MPO染色阳性的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较PBS组减轻。治疗后第14天LbGp组小鼠角膜混浊评分低于PBS组(P <0.05)。结论 LbGp治疗可以抑制小鼠角膜碱烧伤后NF-κB的激活及NLRP3、IL-1β的表达,从而减轻过度的炎症反应,促进小鼠角膜上皮再生及角膜结构恢复,有助于恢复角膜的透明性和完整性。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多模影像对糖尿病小鼠眼底特征的实验研究

      2024, 34(11):43-5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1.007

      摘要 (102) HTML (17) PDF 5.83 M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影像改变特征,为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病理改变特征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8周龄C57BL/6J小鼠连续5 d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0 mg/kg),1周后测量小鼠空腹血糖浓度,模型复制成功的糖尿病小鼠(模型组)与正常小鼠(对照组)喂养5个月,5个月后对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进行双眼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OCTA)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测,采用图湃软件和Image J软件得出眼底视网膜厚度,血管密度、形态及管径大小,以及荧光素渗漏情况等数据,最后用GraphPad Prism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内层内环视网膜厚度大于模型组(P <0.05),对照组内层中、外环及外层内、中、外环厚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表层及深层内、中、外环视网膜血管密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一、二级血管管径值均窄于模型组、(P <0.05)。应用多模影像技术可以明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具体部位及捕捉DR的病变特征,包括微血管瘤、视网膜薄变、小血管迂曲扩张,以及迂曲扩张的小血管周围毛细血管网间隙增宽和囊样暗腔样改变。结论 OCT/OCTA及FFA的多模影像相结合,可以活体监测DR小鼠视网膜早期损伤及毛细血管早期特征改变,对DR基础研究发挥一定作用。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鼻腔递送血管活性肠肽对弱视大鼠视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2024, 34(11):51-5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1.008

      摘要 (96) HTML (14) PDF 3.60 M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血管活性肠肽(VIP)对形觉剥夺性弱视大鼠视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弱视治疗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3周龄健康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各12只。采用前爪触地实验测定大鼠视敏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测定客观视觉功能;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视皮层BDNF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VIP在视皮层中的表达水平和GFAP表达部位,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视皮层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视敏度和客观视觉功能均提高(P <0.05),BDNF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 <0.05),但仍低于对照组(P <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GFAP阳性细胞在正常组与弱视组中主要表达在视皮层Ⅰ层和Ⅵ层,且弱视组大鼠视皮层GFAP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视皮层VIP和GFAP的荧光强度均明显增加(P <0.05)。结论 VIP对弱视大鼠有治疗作用,可能与活化视皮层星形胶质细胞释放BDNF有关。这为弱视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综述
    • 白细胞介素-13参与瘙痒的研究进展

      2024, 34(11):59-6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1.009

      摘要 (259) HTML (36) PDF 906.30 K (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瘙痒是一种使人不愉快的搔抓感觉。各种皮肤病、系统性疾病、神经性疾病、心理性疾病等,均可引发瘙痒,其发病机制复杂。白细胞介素-13(IL-13)属于2型细胞因子,在瘙痒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IL-13主要由辅助型T细胞2(Th2)细胞分泌,其通过与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1(IL-13Rα1)和白细胞介素-4受体α(IL-4Rα)组成的异二聚体结合引起细胞的反应,可直接引起瘙痒或者间接促进其他瘙痒因子释放。该文综述IL-13及其受体的细胞来源、信号通路及其在瘙痒中的作用机制和靶向治疗药物的最新进展。

      • 0+1
    • Toll样受体家族在IgA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4, 34(11):66-7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1.010

      摘要 (181) HTML (33) PDF 637.63 K (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Toll样受体(TLR)家族在IgA肾病(IgAN)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且TLRs与IgAN的临床表型及肾脏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因此,TLRs可能成为新的无创性生物学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点。然而,TLR家族成员众多,其在IgAN发病与进展不同阶段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因此,该文就TLRs在IgAN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作为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TLRs在IgAN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临床研究·论著
    • 血清iNOS、TREM-1、IL-1Ra表达与细菌感染性肠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2024, 34(11):72-7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1.011

      摘要 (148) HTML (24) PDF 653.55 K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细菌感染性肠炎患者血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收治的120例细菌感染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粪便标本,分析感染病原菌的病原学特点;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28例、中度组79例和重度组13例。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炎症因子[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iNOS、TREM-1、IL-1Ra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iNOS、TREM-1、IL-1Ra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NOS、TREM-1、IL-1Ra对重度细菌感染性肠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120例细菌感染性肠炎患者共检出176株病原菌,其中氏阳性菌38株(21.59%),革兰阴性菌138株(78.41%)。4组血清PCT、CRP、iNOS、TREM-1、IL-1R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和对照组依次降低(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NOS、TREM-1、IL-1Ra水平与PCT、CRP水平均呈正相关(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NOS最佳截断值为50.07 ng/L,诊断重度细菌感染性肠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92%(95% CI:0.462,0.950)、81.31%(95% CI:0.726,0.882);TREM-1最佳截断值为70.11 pg/mL,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62%(95% CI:0.546,0.981)、85.05%(95% CI:0.769,0.912);IL-1Ra最佳截断值为271.75 ng/L,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1%(95% CI:0.640,0.998)、66.36%(95% CI:0.566,0.752)。结论 细菌感染性肠炎患者血清iNOS、TREM-1、IL-1Ra表达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三者在诊断重度细菌感染性肠炎方面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或可作为临床评估细菌感染性肠炎病情的潜在指标。

      • 0+1
    •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体外电磁刺激治疗阴道松弛症的效果

      2024, 34(11):78-8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1.012

      摘要 (118) HTML (22) PDF 636.09 K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二氧化碳CO2点阵激光联合体外电磁刺激治疗阴道松弛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安徽省儿童医院2023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80例阴道松弛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体外电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疗效。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盆底肌力比较:①不同时间点的前静、快肌、慢肌盆底肌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观察组与对照组前静、快肌、慢肌盆底肌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前静盆底肌力较对照组低,快肌和慢肌盆底肌力较对照组高;③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前静、快肌、慢肌盆底肌力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评分比较:①不同时间点的FS-F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观察组与对照组的FS-F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静息状态下FS-FI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生活质量比较:①不同时间点的精力、生理功能、躯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精力、生理功能、躯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观察组与对照组静息状态下精力、生理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阴道松弛症患者采取CO2点阵激光联合体外电磁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盆底肌力,提高患者性生活质量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血清D-二聚体、CK-MB对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4, 34(11):83-8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1.013

      摘要 (177) HTML (28) PDF 648.37 K (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血清D-二聚体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收治的80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补液、脑保护等治疗,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估患者治疗28 d的预后状况,将其分为两组,A组26例为预后不良患者(GCS评分为2~3分),B组54例为预后良好(GCS评分为4~5分);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采用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颅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 A组CK-MB、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B组(P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二聚体[O^R=3.490(95% CI:1.193,10.212)]、CK-MB水平[O^R=4.019(95% CI:1.374,11.758)]是颅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K-MB、D-二聚体单一及联合预测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分别为80.77%(95% CI:0.767,0.869)、88.46%(95% CI:0.828,0.931)、92.31%(95% CI:0.860,0.974),特异性分别为79.63%(95% CI:0.758,0.849)、90.74%(95% CI:0.847,0.963)、94.44%(95% CI:0.879,0.987)。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单一D-二聚体、CK-MB指标检测,且联合检测预测颅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更高(曲线下面积 >0.9)。结论 D-二聚体、CK-MB联合预测颅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 0+1
    • 秦皇岛地区基于Utstein模式溺水数据库的建立及相关因素分析

      2024, 34(11):88-9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1.014

      摘要 (105) HTML (18) PDF 740.22 K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建立基于心肺复苏乌斯坦因(Utstein)评估模式的溺水数据库,分析秦皇岛地区溺水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溺水者存活的关键因素,为溺水急救和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11月秦皇岛地区医院收治的108例溺水者,收集溺水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溺水类型、既往病史、溺水者初始情况、急救人员是否心肺复苏、首次急救医疗服务(EMS)时间、首次心肺复苏(CPR)时间、现场护理结束(EOSC)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到达医院是否正在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持续时间、院内心肺复苏类型、生命体征(体温、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外周氧饱和度)、院内首次监护心率(室颤、室速、无脉搏新店活动)、初次院内神经系统检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清醒、言语反应、疼痛反应、无反应评分(AVPU)]、血气[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呼气末二氧化碳]、血乳酸水平、气道或通气(无、普通氧气、无创通气、有创通气、非常规有创通气)、肺水肿、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96 h体温(Tmax、Tmin)、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4 h血糖、血糖能否维持、低血压发作(收缩压≤90 mmHg)、持续升压药/正性肌力药支持、溺水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炎、胰腺炎、急性肾损伤、休克、多系统器官衰竭、败血症、电解质紊乱、葡萄糖紊乱)、出院后去向(其他医院、回家、康复疗养院、其他)、出院时情况(脑功能分级、GCS评分、AVPU评分、有无自主呼吸)、院内死亡原因(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颅内高压、电解质紊乱、急性肾衰竭、癫痫发作、败血症或心肌衰竭)。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溺水者存活的危险因素。结果 存活组与死亡组的年龄、是否存在既往病史、有无目击者、有无脉搏/心跳、有无呼吸、首次EMS时间、首次CPR时间、EOSC时间、血乳酸水平、有无肺水肿、ROSC后96 h体温Tmax、ROSC后96 h体温Tmin、溺水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损伤、休克、多系统器官衰竭、败血症、电解质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既往病史、目击者、脉搏/心跳、有无呼吸、首次EMS时间、首次CPR时间、EOSC时间、血乳酸水平、肺水肿、ROSC后96 h体温Tmax、ROSC后96 h体温Tmin、溺水并发症均是溺水者存活的影响因素(P <0.05)。基于以上指标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分析显示,其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Bootstrap验证也表明,模型的偏差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吻合良好。结论 本研究基于Utstein评估模式建立的溺水数据库有效地揭示了影响溺水者存活的多种危险因素。这些发现对于提高溺水者的存活率和改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急救和治疗中,需加强对关键影响因素的关注和干预并掌握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 0+1
      • 1+1
      • 2+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