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4卷第1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新生儿疾病专题·论著
    • 肠道菌群丰度与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分析

      2024, 34(15):1-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5.001

      摘要 (44) HTML (8) PDF 658.22 K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与健康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的差异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评估肠道菌群丰度在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6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为黄疸组,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新生儿8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并采集静脉血进行临床检测。采集两组新生儿粪便并使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两组新生儿粪便样本中菌群RNA,分析肠道菌群α多样性[Chao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采用Pearson法分析临床指标与健康、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与临床指标对病理性黄疸的诊断价值。结果 黄疸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碳血红蛋白(CoHb)、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新生儿红细胞计数(R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新生儿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Chao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黄疸组普拉梭菌属、柠檬酸杆菌属丰度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新生儿肠道埃希菌属、葡萄球菌属、克雷伯菌属、双歧杆菌属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病理性黄疸组新生儿hs-CRP、CoHb、WBC、ALT、γGT、TBIL、DBIL水平与肠道菌群普拉梭菌属呈正相关(r =0.280、0.330、0.375、0.160、0.229、0.470和0.449,均P <0.05),HGB、HCT、AST与肠道菌群普拉梭菌属无相关性(r =0.161、0.091和0.074,均P >0.05)。hs-CRP、CoHb、WBC、HGB、ALT、γGT、TBIL、DBIL水平与肠道菌群柠檬酸杆菌属呈正相关(r =0.360、0.394、0.475、0.246、0.223、0.256、0.581和0.542,均P <0.05),HCT、AST与肠道菌群柠檬酸杆菌属无相关性(r =0.148和0.118,均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诊断效能最高,其曲线下面积为0.959(95% CI:0.926,0.992),敏感性为95.0%(95% CI:0.861,0.990),特异性为95.1%(95% CI:0.877,0.986)。结论 证实了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与多样性的变化,其与血清胆红素水平有相关性。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作为生物标志物,可能对病理性黄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 0+1
    • 解脲脲原体感染新生儿血常规、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水平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关系研究

      2024, 34(15):7-1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5.002

      摘要 (35) HTML (8) PDF 667.13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解脲脲原体感染新生儿血常规、D-二聚体(D-D)和降钙素原(PCT)水平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关系,为NEC的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86例解脲脲原体感染的新生儿。根据是否发展为NEC,分为NEC组29例和非NEC组5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血常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数(NEUT)]、D-D和PCT水平;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解脲脲原体感染新生儿继发NEC的影响因素;构建NEC预测列线图模型,分析预测效能;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 NEC组与非NEC组的性别构成、生产方式构成比、胎膜早破构成比、先天性心脏病构成比,母亲年龄、妊娠糖尿病构成比、妊娠高血压构成比、孕期使用激素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NEC组胎龄小于非NEC组(P <0.05),出生体重低于非NEC组(P <0.05),晚发性羊水过少构成比高于非NEC组(P <0.05)。NEC组D-D、PCT、MPV和WBC水平均高于非NEC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O^R =0.547(95% CI:0.309,0.970)]、出生体重[O^R =0.140(95% CI:0.029,0.689)]是感染患儿继发NEC的保护因素(P <0.05);晚发性羊水过少[O^R =132.685(95% CI:2.025,8 694.860)]、D-D水平高[O^R =1.085(95% CI:1.024,1.149)]、PCT水平高[O^R =732.105(95% CI:11.495,46 627.057)]、MPV水平高[O^R=1.699(95% CI:1.118,2.581)]和WBC水平高[O^R =1.683(95% CI:1.084,2.614)]是解脲脲原体感染患儿继发NEC的危险因素(P <0.05)。列线图模型显示,解脲脲原体感染新生儿胎龄较小、出生体重较轻、晚发性羊水过少、D-D、PCT、MPV和WBC水平较高,继发NEC的风险更高。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PCT、MPV、WBC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82(95% CI:0.960,1.000),敏感性为93.10%(95% CI:0.772,0.992),特异性为98.20%(95% CI:0.906,1.000),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结论 解脲脲原体感染新生儿血常规、D-D和PCT水平的异常变化与NEC发展有关,这为NE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 0+1
      • 1+1
    • 经细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技术联合布地奈德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炎症因子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4, 34(15):13-1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5.003

      摘要 (39) HTML (7) PDF 618.41 K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细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技术(LISA)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炎症因子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08例BPD新生儿,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气管插管法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与布地奈德混合液,观察组则采用LISA注入混合液。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和用药24 h后的血气指标[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炎症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应激指标[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BPD等级,并对比两组无创通气时间、氧气依赖总时间、住院时间、置管失败率、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pH、PaO2、PaCO2、TNF-α、IL-6、IL-8、Cor、ACTH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BPD中重度占比、无创通气时间、氧气依赖总时间、住院时间、置管失败率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LISA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新生儿BPD有助于提升疗效,并可降低患儿应激和不良反应。

    • EOS风险计算器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对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的预测价值

      2024, 34(15):19-2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5.004

      摘要 (45) HTML (5) PDF 668.98 K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EOS风险计算器(SRC)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在预测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瑞安市人民医院分娩的胎龄≥ 34周的28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按照1∶1的比例分为A组与B组。A组实施SRC评分辅助的抗菌药物管理;B组实施新生儿败血症治疗方案的抗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SRC评分、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率及并发症发生率。286例新生儿中,将95例确诊EOS的新生儿作为EOS组,191例未感染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均进行风险评分并检测血清CRP、PCT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OS计算器联合血清CRP、PCT在新生儿EOS中的预测效能。结果 A组入院时SRC评分较B组高(P <0.05),住院时间较B组短(P <0.05),抗生素使用率、并发症发生率均较B组低(P <0.05);EOS组的风险评分及CRP、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RC评分联合血清CRP、PCT在新生儿EOS中的预测效能最高,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0%(95% CI:0.871,0.981)、90.8%(95% CI:0.891,0.965),ROC曲线下面积为0.973(95% CI:0.949,0.997),高于单项检测。结论 EOS计算器联合血清CRP、PCT在预测新生儿EOS中表现出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有效提高EOS的诊断准确率,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并发症的发生,对早期识别及治疗新生儿EOS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0+1
    •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牛肺表面活性剂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力学的影响

      2024, 34(15):25-3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5.005

      摘要 (40) HTML (6) PDF 582.50 K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不同剂量牛肺表面活性剂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RDS新生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所有患儿给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以60 mg/kg剂量注入牛肺表面活性剂,观察组则以100 mg/kg剂量注入牛肺表面活性剂。记录两组治疗时间,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呼吸力学指标[潮气量、潮气呼气峰流量(PTEF)、每分钟通气量(MV)、达峰时间比]、肺部损伤指标、脑氧代谢[脑氧饱和度(rSO2)、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OI、PaO2、SpO2、PaCO2、肺损伤标志物、呼吸力学指标和脑氧代谢指标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 <0.05)。结论 高剂量牛肺表面活性剂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结合应用有助于改善RDS新生儿的呼吸力学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实验研究·论著
    • 基于Rorα/Bmal1信号轴探讨半夏秫米汤对慢性失眠大鼠睡眠稳态的影响

      2024, 34(15):31-4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5.006

      摘要 (51) HTML (9) PDF 2.62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引阳入阴”代表性方剂半夏秫米汤对慢性失眠(CI)大鼠生物钟基因Rorα/Bmal1信号轴的影响。方法 SPF级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半夏秫米汤低剂量组(BXSM-L组)、半夏秫米汤中剂量组(BXSM-M组)、半夏秫米汤高剂量组(BXSM-H组)、地西泮组(DZ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复制CI模型大鼠。BXSM-L组、BXSM-M组、BXSM-H组大鼠分别灌胃4.69、9.38、18.75 g/kg半夏秫米汤水煎剂,DZ组大鼠灌胃0.52 mg/kg地西泮水溶液,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14 d。给药结束后,用16道生理记录仪监测脑电波,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视交叉上核(SCN)、大脑皮层(CC)的Rorα和Bmal1基因及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脑干与血清中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结果 模型复制成功后的大鼠皮毛暗淡无光泽,精神萎靡,易激惹,对周围声、光刺激敏感,昼夜节律消失。空白组α波、β波频率均低于造模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统称为造模组)、δ波频率高于造模组(P <0.05)。空白组β波波幅低于造模组,δ波波幅高于造模组(P <0.05)。模型组的α波、δ波频率较空白组均下降(P <0.05),β波频率较空白组上升(P <0.05),半夏秫米汤不同剂量组及DZ组α波频率较模型组均上升(P <0.05),β波频率较模型组均下降(P <0.05),BXSM-M组、BXSM-H组及DZ组δ波频率较模型组均上升(P <0.05)。模型组的β波波幅较空白组上升(P <0.05),δ波波幅较空白组下降(P <0.05),半夏秫米汤不同剂量组及DZ组β波波幅较模型组均下降(P <0.05),δ波幅较模型组均上升(P <0.05),BXSM-L组α波波幅较模型组上升(P <0.05)。模型组血清、脑干Glu、GABA含量较空白组均升高(P <0.05),半夏秫米汤不同剂量组及DZ组血清Glu含量较模型组均降低(P <0.05),BXSM-M组、BXSM-H组及DZ组脑干Glu含量较模型组均降低(P <0.05),半夏秫米汤不同剂量组及DZ组血清GABA较模型组均降低(P <0.05),BXSM-L组、BXSM-H组及DZ组脑干GABA含量较模型组均降低(P <0.05)。模型组血清、脑干NE、DA含量较空白组均升高(P <0.05),半夏秫米汤不同剂量组及DZ组血清、脑干NE含量较模型组均降低(P <0.05),BXSM-M组、BXSM-H组及DZ组血清DA含量较模型组均降低(P <0.05),BXSM-H组和DZ组脑干DA较模型组降低(P <0.05)。模型组SCN、CC的Rorα与Bmal1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下降(P <0.05),BXSM-M组、BXSM-H组及DZ组SCN、CC的Rorα与Bmal1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均上升(P <0.05)。结论 首次从生物钟基因角度揭示了半夏秫米汤“引阳入阴”改善CI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Rorα/Bmal1信号轴调控睡眠稳态。

      • 0+1
      • 1+1
    • MicroRNA-105-5p/PPM1A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机制研究

      2024, 34(15):41-5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5.007

      摘要 (48) HTML (14) PDF 6.27 M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microRNA-105-5p(miR-105-5p)/PPM1A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上皮细胞向间质转化(EMT)进程的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105-5p在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TRET-HPNE和胰腺癌细胞PANC-1、AsPC-1、Bxpc-3中的表达。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工具探讨miR-105-5p与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在PANC-1细胞中分别转染mimic NC、miR-105-5p mimic、inhibitor NC、miR-105-5p inhibitor。CCK-8法、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qRT-PCR检测miR-105-5p对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ZEB1表达的影响。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05-5p的候选靶基因,并对候选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双萤光素酶实验检测miR-105-5p与PPM1A的靶向关系。qRT-PCR检测在PANC-1细胞中分别转染mimic NC、miR-105-5p mimic、inhibitor NC、miR-105-5p inhibitor后PPM1A的表达。免疫荧光实验检测PPM1A在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TRET-HPNE和胰腺癌细胞PANC-1、AsPC-1、Bxpc-3中的表达。在PANC-1细胞中分别转染mimic NC+ pcDNA3.1、mimic NC+ pcDNA3.1-PPM1A、miR-105-5p mimic + pcDNA3.1-PPM1A后,通过挽救实验进一步研究miR-105-5p inhibitor与PPM1A在胰腺癌细胞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胰腺癌细胞PANC-1、AsPC-1、Bxpc-3中miR-105-5p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hTRET-HPNE细胞中miR-105-5p mRNA相对表达量(P <0.05),以PANC-1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miR-105-5p高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P <0.05)。miR-105-5p mimic组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均高于mimic NC组(P <0.05)。与mimic NC比较,miR-105-5p mimic下调E-cadherin mRNA表达,上调N-cadherin、Vimentin、ZEB1 mRNA表达(P <0.05)。转染miR-105-5p inhibitor后得到相反的结果。双萤光素酶实验证实miR-105-5p与PPM1A存在靶向关系。免疫荧光实验显示在胰腺癌细胞PANC-1、AsPC-1、Bxpc-3中PPM1A的荧光强度低于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TRET-HPNE(P <0.05)。挽救实验表明miR-105-5p可部分挽救PPM1A对PANC-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P <0.05)。结论 miR-105-5p靶向PPM1A促进胰腺癌PANC-1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综述
    • iNKT细胞与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4, 34(15):52-5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5.008

      摘要 (40) HTML (6) PDF 629.51 K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即各种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组织供血供氧障碍从而出现的神经系统损伤。卒中后免疫抑制诱发的严重感染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抗生素治疗受到药物耐药性增加的限制,因此,免疫调节治疗受到广泛的关注。卒中后,不变的自然杀伤T细胞(iNKT)在免疫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为上游调节免疫系统中的CD4+T和CD8+T细胞,促使免疫系统Th1向Th2改变,从而导致卒中后免疫抑制。用α-半乳糖神经酰胺(α-GalCer)直接调节iNKT细胞或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有助于减少卒中后的感染率。但iNKT细胞如何被远距离激活,如何在卒中后推动免疫系统改变的机制尚不明确。该文就iNKT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功能及如何影响卒中后免疫抑制做一综述。

    • 昼夜节律紊乱与胚胎着床失败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4, 34(15):58-6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5.009

      摘要 (45) HTML (9) PDF 651.52 K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胚胎着床失败可能与昼夜节律紊乱有关。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受昼夜节律的调控,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对生殖系统功能产生负面影响。昼夜节律紊乱会导致激素分泌异常、免疫功能紊乱及细胞周期调控失衡,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状态和胚胎着床过程。因此,维持良好的昼夜节律对于胚胎着床的成功至关重要。该综述旨在探讨昼夜节律与胚胎着床失败的关系,以此为基础进行调护,为隐性流产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从而提高胚胎植入成功的机会。

    • >临床研究·论著
    • 津力达颗粒联合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2024, 34(15):65-7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5.010

      摘要 (35) HTML (8) PDF 650.04 K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津力达颗粒联合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2月—2023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津力达颗粒,两组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糖代谢、胰岛功能、血脂代谢、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后的多饮多尿、消谷易饥、倦怠乏力、自汗盗汗、五心烦热中医证候评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网膜素-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津力达颗粒联合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糖脂代谢情况,并改善胰岛功能、抑制胰岛素抵抗,调控外周血因子分泌,且安全性良好。

    • 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消痔灵、藻酸盐粉治疗Ⅲ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

      2024, 34(15):71-7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5.011

      摘要 (37) HTML (5) PDF 713.60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消痔灵、藻酸盐粉治疗Ⅲ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5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84例Ⅲ度混合痔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消痔灵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藻酸盐粉。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恢复情况、并发症及术后3、7、12 d的创面愈合率,统计并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TNF-α、IL-8、TGF-β1水平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肛门水肿、出血及渗液的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3、7、12 d的创面愈合率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创面愈合率较高,相对愈合效果较好;③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消痔灵、藻酸盐粉治疗,可促进术后的恢复和创面的愈合,更好地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 不同剂量异维A酸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对中重度痤疮患者治疗安全性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2024, 34(15):76-8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5.012

      摘要 (46) HTML (5) PDF 649.49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异维A酸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对中重度痤疮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对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3年8月江南大学附属无锡五院皮肤科和无锡市康复医院皮肤科接收的中重度痤疮患者93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联合A组和联合B组,每组31例。对照组仅接受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联合A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0.2 mg/(kg·d)的低剂量异维A酸,联合B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0.5 mg/(kg·d)的常规剂量异维A酸;3组均治疗8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1、4、8周后的皮损数量,通过VISIA数字皮肤分析仪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肤生理指标,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3组治疗前、治疗1、4、8周后皮损数量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皮损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 539.401,P =0.000);②3组的皮损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0.171,P =0.000),联合A组、联合B组的皮损数量少于对照组;③3组皮损数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986,P =0.000)。与对照组比较,联合A组和联合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更高(P <0.05)。联合A组和联合B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皮肤生理指标(红色区、紫质、斑点、毛孔、纹理)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联合A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心理状态评分(GSES、积极情绪评分、消极情绪评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和联合B组(P <0.05)。与联合B组比较,对照组和联合A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更低(P <0.05)。结论 低剂量异维A酸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有助于提高中重度痤疮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

    • 基于外周血细胞和GBP1建立2型糖尿病合并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2024, 34(15):82-8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5.013

      摘要 (39) HTML (5) PDF 750.21 K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细胞和鸟苷酸结合蛋白1(GBP1)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评估生物标志物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1月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结核科收治的115例T2DM合并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合并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外周血清指标和GBP1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WBC、hs-CRP、IL-6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 <0.05),TP、GBP1 mRNA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WBC、hs-CRP、IL-6是T2DM合并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高水平TP和高水平GBP1 mRNA是T2DM合并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 <0.05)。建立预测模型为logit(P)=23.626+0.813×(WBC)+0.030×(hs-CRP)+0.091×(IL-6)-0.456×(TP)-1.122×(GBP1)。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外周血清指标和GBP1联合应用于预测T2DM合并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87(95% CI:0.955,1.000),敏感性为96.4%(95% CI:0.896,1.000),特异性为90.8%(95% CI:0.847,0.969),约登指数为0.861。校正曲线具有良好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P =0.822)。结论 WBC、hs-CRP、IL-6、TP、GBP1与T2DM合并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有效的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

      • 0+1
      • 1+1
    • 单尖充填技术联合新型生物陶瓷iRoot BP Plus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研究

      2024, 34(15):89-9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5.014

      摘要 (38) HTML (8) PDF 610.19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单尖充填技术联合新型生物陶瓷iRoot BP Plus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3年6月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就诊的87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AH Plus联合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新型生物陶瓷iRoot BP Plus联合单尖充填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急症反应程度、临床疗效、咀嚼功能、龈沟液血清学指标、治疗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急症反应程度等级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临床疗效等级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手术前后咀嚼力、咀嚼效率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 <0.05)。观察组手术前后龈沟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后期指导、医疗环境、康复情况、医疗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单尖充填技术联合新型生物陶瓷iRoot BP Plus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疗效显著,可减轻急症反应程度与龈沟液炎症反应,调节生长因子失衡,改善咀嚼功能,提高治疗满意度,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脊神经射频与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2024, 34(15):94-9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5.015

      摘要 (39) HTML (10) PDF 585.46 K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脊神经射频和脊髓电刺激两种治疗方式对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4年3月1日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组64例接受脊神经射频治疗,B组42例接受脊髓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数字评分表评分(NRS)和疼痛差异(PD)值,治疗前、治疗1、3和7时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表评分(VAS),治疗前后的红外热像温度差值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治疗前后NRS评分和PD值的差值均高于A组(P <0.05)。B组PSQI评分低于A组(P <0.05)。A组治疗前后红外热像温度的差值高于B组(P <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1、3和7周的PSQI、VAS评分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PSQI、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A组和B组PSQI、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PSQI评分高于B组,VAS评分低于A组;③两组PSQI、VA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脊髓电刺激在短时程内能够更有效地缓解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提高睡眠质量。脊髓电刺激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值得在未来更大规模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