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4卷第1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心脏疾病专题·论著
    • 心脏超声斑点成像联合microRNA-16-5p、microRNA-206诊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2024, 34(19):1-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9.001

      摘要 (47) HTML (16) PDF 800.04 K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超声斑点成像技术联合microRNA-16-5p(miR-16-5p)、microRNA-206(miR-206)诊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的价值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收治的102例N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登记风险评分体系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55例)、中风险组(32例)及高风险组(15例)。测定并比较3组心脏超声斑点成像参数、血清miR-16-5p和miR-206水平,并采用Spearman法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心脏超声斑点成像参数联合miR-16-5p和miR-206在疾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的整体长轴收缩期峰值应变(GLS)、整体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GCS)、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RS)、整体面积收缩期峰值应变(GAS)、GAS变化率(GAS rate)及三维左心室整体应变(3D-Strain)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的GLS、GCS、GAS、GAS rate参数的绝对值均低于低风险组,GRS和3D-Strain参数低于低风险组(P <0.05);高风险组的GLS、GCS、GAS、GAS rate参数的绝对值低于中风险组,GRS和3D-Strain参数低于低风险组(P <0.05)。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血清miR-16-5p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低风险组(P <0.05),高风险组血清miR-16-5p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中风险组(P <0.05);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血清miR-206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低风险组(P <0.05),高风险组血清miR-206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中风险组(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疾病严重程度与miR-16-5p、GLS、GAS、GCS、GAS rate均呈正相关(rs=0.688、0.842、0.506、0.801和0.227,P =0.000、0.000、0.000、0.000和0.021),疾病严重程度与miR-206、GRS、3D-Strain均呈负相关(rs=-0.615、-0.815和-0.860,均P =0.00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心脏超声斑点成像参数联合miR-16-5p和miR-206在诊断NSTEM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为0.971(95% CI:0.927,1.000),敏感性为93.3%(95% CI:0.807,1.000);特异性为96.9%(95% CI:0.908,1.000)。结论 心脏超声斑点成像联合miR-16-5p和miR-206可作为评估NSTEM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有效诊断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提供新的诊断工具。

      • 0+1
      • 1+1
      • 2+1
    • 加味柴胡桂枝汤联合康复运动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水平和疾病获益感的影响

      2024, 34(19):8-1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9.002

      摘要 (43) HTML (11) PDF 646.30 K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加味柴胡桂枝汤联合康复运动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和脂蛋白a水平和疾病获益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收治的106例接受PCI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PCI术后规范的药物及康复运动治疗,研究组在术后规范的药物基础上接受加味柴胡桂枝汤联合康复运动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术后12周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d-LDL和脂蛋白a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8、12周后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同时评估疾病获益感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TC、TG、LDL-C、sd-LDL和脂蛋白a水平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前、治疗4、8、12周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 265.726,P =0.000);②两组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28.596,P =0.000),研究组6分钟步行距离较长,相对治疗效果较好;③两组6分钟步行距离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9.867,P =0.000)。研究组治疗前后躯体活动受限、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及治疗满意度评分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SAS评分、SDS评分、疾病获益感量表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加味柴胡桂枝汤联合康复运动能有效降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sd-LDL和脂蛋白a水平,提高患者的疾病获益感,为冠心病患者术后康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0+1
      • 1+1
      • 2+1
    • 心脏超声斑点成像联合基于冠状动脉CTA的瞬时无波形比率与血流储备分数对心肌缺血型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2024, 34(19):14-2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9.003

      摘要 (46) HTML (6) PDF 613.41 K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超声斑点成像联合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的瞬时无波形比率(iFRCT)与血流储备分数(FFRCT)对心肌缺血型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长安医院接受治疗的106例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两组的心脏超声斑点成像定量参数、iFRCT、FFRCT,分析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型冠心病的影响因素,以及心脏超声斑点成像联合iFRCT、FFRCT对心肌缺血型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106例研究对象中,心肌缺血42例(39.62%)。冠心病组患者的三维左心室整体应变值、左心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RS)、iFRCT、FFRCT低于非冠心病组(P <0.05)。三维左心室整体应变值[O^R =3.688(95% CI:1.315,10.342)]、GRS水平[O^R =3.557(95% CI:1.268,9.976)]、iFRCT水平[O^R =3.438(95% CI:1.226,9.643)]和FFRCT水平[O^R =3.714(95% CI:1.324,10.415)]是发生心肌缺血型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 <0.05)。三维左心室整体应变值、GRS、iFRCT、FFRCT及联合诊断心肌缺血型冠心病的敏感性分别为72%(95% CI:0.63,0.84)、79%(95% CI:0.64,0.92)、67%(95% CI:0.59,0.74)、75%(95% CI:0.66,0.81)、88%(95% CI:0.79,0.97),特异性分别为78%(95% CI:0.61,0.85)、80%(95% CI:0.68,0.87)、73%(95% CI:0.65,0.81)、60%(95% CI:0.52,0.71)、94%(95% CI:0.81,0.99)。结论 心脏超声斑点成像联合iFRCT、FFRCT可用于辅助诊断心肌缺血型冠心病,且诊断效能良好。

      • 0+1
    • RLP-C水平、TyG指数及IL-21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心室重构的相关性分析

      2024, 34(19):21-2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9.004

      摘要 (44) HTML (8) PDF 752.87 K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水平、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及白细胞介素-21(IL-21)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心室重构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4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MI患者240例,按照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将患者分为再灌注损伤组和非再灌注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L-21水平;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法分析RLP-C、TyG指数及IL-21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心室重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再灌注损伤组的RLP-C水平、TyG指数和IL-21水平高于非再灌注损伤组(P <0.05)。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LP-C [O^R =1.445(95% CI:1.010,2.067)]、TyG指数[O^R =3.355(95% CI:1.964,5.731)]和IL-21 [O^R =1.028(95% CI:1.017,1.040)]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LP-C水平与TyG指数呈正相关(r =0.214,P =0.043),RLP-C水平与IL-21水平呈正相关(r =0.571,P =0.000),TyG指数与IL-21水平呈正相关(r =0.588,P =0.000)。TyG指数与左室后壁厚度呈正相关(r =0.237,P =0.000),TyG指数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 =-0.304,P =0.000);IL-21与室间隔厚度呈正相关(r =0.228,P =0.000),IL-21与左室后壁厚度呈正相关(r =0.231,P =0.000),IL-21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 =-0.304,P =0.000)。结论 RLP-C、TyG指数、IL-21是AMI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心脏重构相关指标有相关性,可作为新的预测指标。

      • 0+1
      • 1+1
      • 2+1
      • 3+1
    • 非创伤性院外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模型

      2024, 34(19):29-3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9.005

      摘要 (48) HTML (10) PDF 687.75 K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并验证用于预测非创伤性院外心脏骤停(OHCA)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4年1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心肺复苏(CPR)后ROSC的OHCA患者。随访1个月,根据预后结果分为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22例和发生心血管事件组188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CPR后ROSC的OHCA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根据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校准曲线进行验证。结果 两组患者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WIC)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急救反应时间、CPR时间、肾上腺素用量、救护车到达时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救护车到达时长久[O^R =16.608(95% CI:1.417,194.589)]、WIC评分高[O^R =8.319(95% CI:1.791,38.634)]、APACHE Ⅱ评分高[O^R =1.466(95% CI:1.064,2.020)]、急救反应时间长[O^R =1.756(95% CI:1.256,2.456)]、CPR时间长[O^R =2.555(95% CI:1.408,4.635)]、肾上腺素用量多[O^R =9.677(95% CI:2.216,42.268)]均是CPR后ROSC的OHCA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 <0.05)。根据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CPR后ROSC的OHCA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校准曲线验证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结论 WIC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高、急救反应时间和CPR时间长、救护车到达时长久、肾上腺素用量多是CPR后ROSC的OHCA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有助于识别高风险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实验研究·论著
    •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缓解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

      2024, 34(19):35-4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9.006

      摘要 (48) HTML (10) PDF 2.09 M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钠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心力衰竭(HF)细胞和动物模型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盐酸阿霉素(DOX)处理H9C2细胞后制备HF细胞模型,然后分别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LCZ696)和Nrf2抑制剂(ML385)治疗。将实验细胞分为对照组、DOX组、DOX+ LCZ696组、DOX+ ML385组、DOX+ LCZ696+ ML385组。用DOX诱导HF模型小鼠,并给予LCZ696和ML385治疗,又分为假手术组、DOX组、DOX+ LCZ696组、DOX+ LCZ696+ ML385组。CCK-8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ROS、MDA、SOD水平,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蛋白浓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和小鼠Bax、Bcl-2、C-Caspase-3、Nrf2和HO-1蛋白相对表达量。观察各组小鼠心脏组织HE、Masson和TUNEL染色。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OX组细胞活力降低(P <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 <0.05),炎症因子、ROS、MDA水平和促凋亡蛋白表达均升高(P <0.05),SOD水平、Nrf2和HO-1蛋白表达均降低(P <0.05);与DOX组比较,DOX+ LCZ696组抑制了DOX造成的细胞损伤,而DOX + ML385组加重了细胞损伤程度;与DOX+ LCZ696组比较,DOX + LCZ696 + ML385组细胞损伤更为严重。而与DOX+ ML385组比较,DOX+ LCZ696+ ML385组细胞损伤减轻。与假手术组比较,DOX诱导小鼠心脏组织损伤严重,DOX + LCZ696组则缓解了DOX造成的损伤,DOX + LCZ696+ ML385组损伤加重。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可缓解DOX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和小鼠心脏组织损伤。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综述
    • 线粒体DNA激活的先天免疫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2024, 34(19):44-5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9.007

      摘要 (50) HTML (9) PDF 1011.70 K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线粒体是细胞能量制造和生物合成的控制中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了线粒体作为免疫调节因子的作用。功能失调的线粒体可释放线粒体DNA(mtDNA)或其他线粒体成分到细胞质或细胞外,激活机体的免疫炎症。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发生在大动脉或中动脉的多因素慢性炎症疾病,可引起多种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最新研究发现,AS血管中mtDNA释放增加并伴随免疫炎症的激活。该文对mtDNA在AS血管炎症中的作用机制进行全面总结,深入讨论AS中功能失调的线粒体释放的mtDNA通过哪些模式识别受体PRRs诱导血管的免疫炎症,以期为AS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和靶点。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肠道微生物群与脓毒症心肌病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4, 34(19):51-5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9.008

      摘要 (48) HTML (10) PDF 590.34 K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脓毒症心肌病(SICM)是脓毒症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大量研究证明肠道微生态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而少有研究报道肠道菌群对SICM的影响。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除了已知的机制外,肠道微生物组失衡、黏膜屏障损伤、微生物易位、代谢失调、线粒体功能障碍及炎症反应可能通过肠-心轴或肠-肾-心轴影响SICM。该综述主要探讨了脓毒症期间肠道菌群与SICM的潜在联系,更好地了解这一机制将有助于改善脓毒症的治疗,并使脓毒症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 0+1
    • 脑小血管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24, 34(19):56-6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9.009

      摘要 (46) HTML (8) PDF 643.08 K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小血管病(CSVD)是一组累及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高异质性脑血管疾病。不同于大血管疾病,在体内直接监测CSVD的发展过程仍然是个不小的挑战。此外,由于CSVD的复杂性,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该文对近年来众多CSVD动物模型的特点及优缺点进行整理与分析,以期共同探索今后CSVD治疗的研究方向。

    • >临床研究·论著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Tfh细胞及其亚群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研究

      2024, 34(19):63-7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9.010

      摘要 (40) HTML (10) PDF 1.58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Tfh细胞及其亚群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初诊CLL患者为CLL组,另选取该院体检健康人员50例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fh、Tfh1、Tfh2、Tfh17细胞比例,并分析Tfh细胞PD-1和ICOS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BCL-6、Blimp-1、IL-21基因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6、Blimp-1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21的水平。结果 CLL组外周血Tfh、Tfh1、PD-1+Tfh、ICOS+Tfh和PD-1+ICOS+Tfh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加(P <0.05),亚群比值Tfh1/(Tfh2+Tfh17)比值也升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CLL组BCL-6、Blimp-1、IL-21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 <0.05),BCL-6/Blimp-1比值也升高(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CL-6基因和蛋白表达、BCL-6/Blimp-1比值、IL-21水平与Tfh、Tfh1/(Tfh2+Tfh17)均呈正相关(P <0.05)。临床指标分析结果显示,随着IPI评分分组越靠后,Tfh细胞比例、Tfh1/(Tfh2+Tfh17)比值越高,并且与骨髓中B淋巴细胞呈正相关(P <0.05),与免疫球蛋白呈负相关(P <0.05)。结论 CLL患者外周血Tfh细胞参与疾病发病机制,并且Tfh细胞亚群存在偏向于Tfh1细胞的失衡,Tfh细胞的异常分化可能参与CLL的发病和体液免疫紊乱机制。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并发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预警模型

      2024, 34(19):73-7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9.011

      摘要 (41) HTML (10) PDF 675.97 K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患者并发肺炎的临床特点,构建并验证预警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2024例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1 802例行MECT的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MECT期间或终止治疗48 h内,根据患者是否并发肺炎分为并发组与非并发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ECT患者并发肺炎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MECT患者并发肺炎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1 802例MECT患者中,发生肺炎69例,发生率为3.83%(69/1 802),其中46例吸入性肺炎、23例坠积性肺炎。并发组抗精神病药物、呼吸恢复时间、年龄≥ 60岁、抽搐发作时间、吞咽困难均高于非并发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O^R=5.150(95% CI:2.264,11.715]、年龄[O^R=5.613(95% CI:2.467,12.767)]、抽搐发作时间[O^R=3.842(95% CI:1.689,8.740)]、吞咽困难[O^R=4.563(95% CI:2.006,10.380)]为MECT患者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P <0.05)。列线图模型预测MECT患者并发肺炎的敏感性为79.71%(95% CI:0.680,0.881),特异性为91.06%(95% CI:0.896,0.923),曲线下面积为0.904(95% CI:0.809,0.965)。结论 MECT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风险较高,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较高年龄、较长抽搐发作时间、吞咽困难与MECT患者并发肺炎有关,构建风险预警模型有助于早期筛查MECT患者并发肺炎风险。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口腔溃疡凝胶联合曲安奈德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炎症因子、肿瘤标志物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4, 34(19):80-8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9.012

      摘要 (58) HTML (10) PDF 628.78 K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口腔溃疡凝胶联合曲安奈德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患者炎症因子、肿瘤标志物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2年6月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OSF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行曲安奈德治疗,联合组行口腔溃疡凝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张口度、黏膜病损面积、疼痛等临床指标。比较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两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等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两组全血黏度低切(LS)、血浆黏度(PV)及纤维蛋白原(Fib)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治疗前后张口度、黏膜病损面积和VAS评分的变化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 <0.05)。联合组治疗前后血清IL-2、TGF-β1、TNF-α、NSE、Cyfra21-1、SCC-Ag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 <0.05)。联合组治疗前后LS、PV、Fib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 <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显著不良反应。结论 口腔溃疡凝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OSF疗效好,可降低血清炎症因子、肿瘤标志物水平,并改善血液流变学,无显著不良反应。

      • 0+1
      • 1+1
      • 2+1
    • 基于列线图模型分析老年重症脓毒症患者谵妄发生的风险因素

      2024, 34(19):85-9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9.013

      摘要 (49) HTML (11) PDF 689.62 K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列线图模型分析老年重症脓毒症患者谵妄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08例老年重症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重症监护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评估患者是否发生谵妄,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谵妄组(103例)与非谵妄组(205例)。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糖)、感染程度(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并发症(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高碳酸血症、急性肾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否使用镇静剂、基本生化指标等信息,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炎症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可溶性蛋白-100β(S-100β)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患者发生谵妄的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 谵妄组年龄、SOFA评分、白细胞计数、CRP、IL-6、PCT、S-100β、Hcy水平均高于非谵妄组(P <0.05),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谵妄组(P <0.05);谵妄组中脓毒症休克、合并高血糖、并发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使用镇静剂和机械通气的占比更高(P <0.05)。谵妄组与非谵妄组在性别构成、BIM、吸烟、酗酒、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急性肾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连续肾脏替代、淋巴细胞计数及肌酐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脓毒症休克、高血糖、高碳酸血症、低蛋白血症、使用镇静剂、SOFA评分,以及IL-6、S-100β、Hcy水平均是影响重症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谵妄的重要因素(P <0.05)。校准曲线显示,此预测模型预测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曲线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29,敏感性为79.6%(95% CI:0.705,0.869),特异性为93.2%(95% CI:0.888,0.962),约登指数为0.718,曲线下面积为0.932(95% CI:0.904,0.960)。结论 重症老年脓毒症患者谵妄的发生与年龄、血糖、营养状况、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炎症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针对这些指标的评估有助于早期识别谵妄。

      • 0+1
      • 1+1
      • 2+1
    • 骨化三醇联合特立帕肽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4, 34(19):92-9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9.014

      摘要 (44) HTML (10) PDF 633.42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骨化三醇联合特立帕肽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9月在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9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5例(接受骨化三醇和特立帕肽联合治疗)与对照组54例(仅接受骨化三醇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骨转化标志物、肠道菌群、钙磷代谢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腰椎、股骨颈及Ward's三角区域的骨密度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治疗前后骨钙素、tP1NP、PTH、25-羟基维生素D及β-CTx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治疗前后钙、磷及碱性磷酸酶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治疗前后TNF-α、IL-6及IL-10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骨化三醇联合特立帕肽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尤其是增加益生菌的比例,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骨密度。

      • 0+1
      • 1+1
      • 2+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