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4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结直肠癌专题·论著
    • 血清microRNA-21、microRNA-193a-3p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预后的关系

      2024, 34(5):1-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5.001

      摘要 (196) HTML (72) PDF 674.48 K (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microRNA-21(miR-21)、microRNA-193a-3p(miR-193a-3p)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11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均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随访16个月,记录患者的预后生存结局,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评估血清miR-21、miR-193a-3p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112例结直肠癌患者死亡22例,病死率为19.64%;生存90例,生存率为80.36%。死亡组术前血清miR-21 mRNA相对表达量、临床分期Ⅲ期占比、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生存组(P <0.05),血清miR-193a-3p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生存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Ⅲ期[O^R=3.777(95% CI:1.399,10.194)]、淋巴结转移[O^R=5.099(95% CI:1.715,15.156)]、miR-21表达升高[O^R=4.889(95% CI:1.645,14.533)]、miR-193a-3p表达降低[O^R=4.402(95% CI:1.481,13.084)]均是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 <0.05)。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21、miR-193a-3p单一及联合预测结直肠癌预后的敏感性分别为69.04%(95% CI:0.487,0.813)、72.73%(95% CI:0.495,0.884)、86.36%(95% CI:0.640,0.964),特异性分别为62.22%(95% CI:0.513,0.720)、68.89%(95% CI:0.581,0.780)、90.00%(95% CI:0.814,0.95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2、0.731和0.901。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miR-21、miR-193a-3p表达与术后预后密切相关,且在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结局中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效能。

      • 0+1
    • 粪便microRNA-296-3p联合癌胚抗原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2024, 34(5):7-1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5.002

      摘要 (128) HTML (31) PDF 645.41 K (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粪便microRNA-296-3p(miR-296-3p)联合癌胚抗原(CEA)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04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结直肠癌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61例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两组人群粪便中miR-296-3p表达情况;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iR-296-3p、CEA单独及联合对结直肠癌的预测价值。结果 RT-PCR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直肠癌组粪便中miR-296-3p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与健康对照组miR-296-3p、CEA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296-3p表达[O^R =0.70(95% CI:0.55,0.90)]和CEA表达[O^R =1.78(95% CI:1.32,2.40)]为影响结直肠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个体预测概率方程为P =1/e-(-0.399-0.351X1+0.577X2。miR-296-3p预测模型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8%和42.6%,曲线下面积(AUC)为0.687,CEA预测模型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4%和59.6%,AUC为0.800,miR-296-3p联合CEA预测模型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6.3%和63.5%,AUC为0.847。结论 miR-296-3p联合CEA的预测模型对结直肠癌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0+1
      • 1+1
    • 腔内剪切波成像诊断直肠癌T分期及其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2024, 34(5):13-1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5.003

      摘要 (122) HTML (91) PDF 1.25 M (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腔内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所得杨氏模量值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直肠腔内超声(ERUS)联合SWE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并验证其对直肠癌T分期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直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接受经ERUS及SWE检查并测量病灶平均杨氏模量值(Emean)。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采用Point-biserial相关统计法分析淋巴结转移与Emean值的相关性。以Emean值为依据,采用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进一步验证SWE对直肠癌T分期的诊断效果。结果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病灶的Emean值呈正相关(rs =0.752,P <0.05),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Emean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RUS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71.70%,ERUS联合SWE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86.79%;直肠癌不同T分期的Emean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RUS联合SWE对直肠癌淋巴结是否转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同时ERUS联合SWE可提高直肠癌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

      • 0+1
      • 1+1
      • 2+1
      • 3+1
    • >实验研究·论著
    • AZGP1通过FASN/Wnt/β-catenin通路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2024, 34(5):19-3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5.004

      摘要 (176) HTML (46) PDF 4.07 M (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锌-α2-糖蛋白1(AZGP1)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及化疗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AZGP1在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和人食管鳞癌细胞(TE11、EC9706、HCE7、EC109、KYSE150)中的表达。构建AZGP1过表达质粒并转染至EC9706细胞,分为对照组、过表达对照组(Ov-NC组)、AZGP1过表达组(Ov-AZGP1组);将AZGP1过表达质粒与脂肪酸合酶(FASN)过表达质粒共转染至EC9706细胞或将AZGP1过表达质粒单独转染至经Wnt通路激活剂Wnt agonist 1处理的EC9706细胞,分为对照组、Ov-AZGP1组、Ov-AZGP1+Ov-FASN组、Ov-AZGP1+Wnt agonist 1组。。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UNEL实验检测细胞凋亡;CCK-8法和TUNEL实验检测顺铂和5-氟尿嘧啶化疗敏感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及FASN/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AZGP1在食管鳞癌细胞中表达降低(P <0.05),AZGP1过表达可抑制细胞增殖(P <0.05)、促进细胞凋亡(P <0.05)并增加顺铂和5-氟尿嘧啶化疗敏感性(P <0.05)。AZGP1过表达可抑制FASN/Wnt/β-catenin信号通路(P <0.05),FASN过表达或Wnt agonist 1可逆转AZGP1对EC9706细胞增殖(P <0.05)、凋亡(P <0.05)及化疗敏感性的作用(P <0.05)。结论 AZGP1可通过抑制FASN/Wnt/β-catenin通路进而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增加化疗敏感性。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SHP2过表达抑制人肝星状细胞LX-2凋亡

      2024, 34(5):32-3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5.005

      摘要 (173) HTML (19) PDF 1.02 M (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含SH2结构域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SHP2)过表达对人肝星状细胞LX-2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空病毒Ad-GFP、表达野生型SHP2及GFP的腺病毒Ad-SHP2转染LX-2细胞。实验分为3组:①Control组,以DMEM代替腺病毒转染LX-2细胞;②Ad-GFP组,转染空病毒Ad-GFP;③Ad-SHP2组,转染重组腺病毒Ad-SHP2。Western blotting检测3组LX-2细胞的SHP2、Bax、Bcl-2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3组LX-2细胞的SHP2 mRNA表达;TUNEL及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LX-2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Ad-SHP2组LX-2细胞的SHP2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Control组及Ad-GFP组(P <0.05);Ad-GFP组与Contro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UNEL及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LX-2细胞凋亡率(3.08±0.73)%、(9.44±0.80)%及Ad-GFP组(3.25±0.85)%、(8.89±1.98)%比较,Ad-SHP2组(1.52±0.26)%、(2.44±0.93)%降低(P <0.05);Ad-GFP组与Contro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LX-2细胞的Bax及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d-SHP2组LX-2细胞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1.55±0.21)低于Control组(1.99±0.15)及Ad-GFP组(2.00±0.16)(P <0.05);而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2.13±0.25)则高于Control组(1.71±0.15)及Ad-GFP组(1.52±0.14)(P <0.05);但Ad-GFP组与Control组Bax及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HP2过表达通过升高Bcl-2/Bax抑制体外人肝星状细胞LX-2凋亡。

      • 0+1
      • 1+1
      • 2+1
      • 3+1
    • >综述
    • 肠道菌群失调与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机制研究概况

      2024, 34(5):37-4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5.006

      摘要 (171) HTML (95) PDF 638.53 K (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肠道菌群是一个具有调控机体屏障、调节代谢活动等功能的重要微生物群。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多种疾病相关。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失调可能会引起血管内皮炎症、氧化应激等,可能是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综述近年来肠道菌群在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治疗方法,为优化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 肠道菌群及代谢物在神经认知恢复延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4, 34(5):44-5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5.007

      摘要 (169) HTML (74) PDF 873.89 K (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手术和全身麻醉患者数的增加,神经认知恢复延迟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微生物-脑-肠轴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的双向通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不仅在维持肠道内环境稳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与神经认知恢复延迟密切相关。目前,对神经认知恢复延迟的治疗尚没有确切的方法,明确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神经认知恢复延迟的关系可为该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提供思路和参考。因此,该文针对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分析研究神经认知恢复延迟可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深入了解肠道微生物与神经认知恢复延迟的关联,探索其潜在的机制,并为寻找预防和治疗神经认知恢复延迟的方法提供参考。

      • 0+1
    • 调节性细胞死亡及其靶向治疗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4, 34(5):51-5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5.008

      摘要 (177) HTML (48) PDF 662.21 K (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累及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肠黏膜屏障受损是核心环节,各种病理刺激诱发肠上皮细胞异常死亡,为肠道细菌入侵肠壁并引发炎症反应提供病理基础。近年来,除凋亡、自噬、坏死性凋亡外,焦亡、铁死亡、铜死亡等新型调节性细胞死亡(RCD)均已被证实参与IBD的疾病进展。多种RCD方式可通过调控肠黏膜屏障、免疫反应及肠道微生物等影响IBD的疾病进展,通过靶向RCD治疗有效缓解结肠炎症。该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各种RCD参与IBD的发病机制,旨在全面了解RCD调控IBD的相关机制,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 >临床研究·论著
    • 基于无创诊断指标构建乙型肝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模型研究

      2024, 34(5):58-6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5.009

      摘要 (134) HTML (37) PDF 713.31 K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无创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4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Lasso回归筛选出有效预测因子,基于Logistic回归算法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Bootstrap重抽样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CA)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并将结果可视化。结果 14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00例。经Lasso回归筛选的最佳建模指标为:性别、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糖、脾脏长径、门静脉内径。ROC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敏感性为96.0%,特异性为83.0%,ROC曲线下面积为0.969(95% CI:0.946,0.993),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0.592(95% CI:0.487,0.698)和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的0.623(95% CI:0.509,0.738);CA曲线提示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具有较高的吻合度;DCA曲线提示使用列线图模型能够使患者净获益增加。结论 本研究基于性别、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糖、脾脏长径、门静脉内径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较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0+1
      • 1+1
      • 2+1
      • 3+1
      • 4+1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出血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2024, 34(5):65-7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5.010

      摘要 (168) HTML (35) PDF 1.12 M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PD术后出血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月494例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集的376例患者作为训练集,2021年1月—2023年1月118例患者作为验证集。通过单因素分析、Lasso回归分析和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鉴别能力、一致性和临床效果。结果 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重建、术后胰瘘、术后胆瘘、腹腔感染和白蛋白为PD术后出血的独立风险因素(P <0.05)。由上述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的AUC为0.870(95% CI:0.820,0.920),验证集AUC为0.799(95% CI:0.691,0.907),提示模型诊断效能较好,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绘制出的校正曲线与标准曲线较为接近,提示模型一致性较好。绘制的DCA曲线也表明了明显的正向净收益。结论 通过血管重建、术后胰瘘、术后胆瘘和腹腔感染和白蛋白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很好识别出PD术后出血的高风险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程序化耻骨肌孔区域空间解剖在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应用分析

      2024, 34(5):72-7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5.011

      摘要 (155) HTML (44) PDF 1.31 M (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程序化耻骨肌孔区域空间解剖手术技术在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行TEP的121例单侧腹股沟疝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程序化组(63例)和传统组(58例)。程序化组行程序化耻骨肌孔空间解剖联合TEP;传统组行TEP。观察并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评估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程序化组术中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处理疝囊时间,以及VAS-24、VAS-48时间较传统组缩短(P <0.05),术中出血量较传统组减少(P <0.05)。程序化组在腹膜破损、腹壁下动脉损伤、感觉神经异常及慢性疼痛占比较传统组下降(P <0.05),而术后血清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程序化耻骨肌孔区域空间解剖手术技术的应用可显著提高TEP的临床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临床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适用于在年轻医师和基础医院中推广。

      • 0+1
      • 1+1
      • 2+1
    • ASC自身抗体及总胆固醇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

      2024, 34(5):78-8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5.012

      摘要 (146) HTML (34) PDF 688.82 K (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自身抗体(NAbs-ASC)及总胆固醇(TC)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12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门诊38例AD患者及健康管理科3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NAbs-ASC及总胆固醇水平,分析NAbs-ASC及TC与AD的相关性。结果 AD组血浆的NAbs-ASC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Abs-ASC水平与总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rs =-0.290,P <0.05),认知功能水平与总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rs =-0.380,P <0.05),而与血浆NAbs-ASC水平呈正相关(rs =0.550,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胆固醇升高为AD的危险因素[O^R =3.004(95% CI:1.075,8.396)],NAbs-ASC升高为AD的保护因素[O^R =0.998(95% CI:0.997,0.999)]。结论 NAbs-ASC降低、总胆固醇升高与AD有相关性,并与认知功能水平下降有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水平联合预测重症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价值

      2024, 34(5):83-8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5.013

      摘要 (124) HTML (86) PDF 697.74 K (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水平联合预测重症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5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入院后1个月的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26例)和存活组(54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以及T淋巴细胞[白细胞分化抗原3(CD3+)、白细胞分化抗原4(CD4+)、白细胞分化抗原8(CD8+)]、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入院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以及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水平联合预测重症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价值。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症及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P <0.05),CD3+、CD4+、CD8+、IgA、IgM及IgG水平低于存活组(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水平联合检测重症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敏感性为90.3%(95% CI:0.757,0.954),特异性为78.8%(95% CI:0.654,0.819),曲线下面积(AUC)为0.854(95% CI:0.678,0.912)。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检测重症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敏感性为71.1%(95% CI:0.657,0.873),特异性为96.2%(95% CI:0.751,0.984),AUC为0.801(95% CI:0.707,0.894)。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APACHEⅡ评分高[O^R=1.536(95% CI:1.118,2.110)]、CD3+[O^R=1.797(95% CI:1.122,2.878)]、CD4+[O^R=1.751(95% CI:1.121,2.735)]、CD8+[O^R=1.886(95% CI:1.075,3.309)]、IgA[O^R=1.967(95% CI:1.142,3.388)]、IgM[O^R=1.945(95% CI:1.145,3.304)]及IgG[O^R=2.132(95% CI:1.176,3.865)]均为重症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入院时APACHEⅡ评分、T淋巴细胞及免疫球蛋白水平预测重症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价值较高,且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水平联合预测时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可有效提高检测效率,另入院时APACHEⅡ评分高、CD3+、CD4+、CD8+、IgA、IgM及IgG均为重症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临床应结合以上指标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重点筛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病死率。

      • 0+1
    • 金花清感颗粒联合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三联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观察

      2024, 34(5):89-9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5.014

      摘要 (184) HTML (18) PDF 654.60 K (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金花清感颗粒联合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三联雾化吸入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4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57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三联雾化吸入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金花清感颗粒,连续治疗10 d评估效果。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肺功能、临床疗效、气道重塑指标、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发热消退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呼吸频率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气道壁厚度/外径比值、气道面积/总横截面积比值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CD4+、CD8+、CD4+/CD8+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金花清感颗粒联合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三联雾化吸入治疗儿童MPP疗效显著,可改善肺功能,抗气道重塑,抑制炎症反应,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且安全性良好。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血清sEC、s-CD105水平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2024, 34(5):95-10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05.015

      摘要 (119) HTML (47) PDF 642.78 K (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血清可溶性E-钙黏连蛋白(sEC)、可溶性内皮糖蛋白105(s-CD105)水平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20年3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24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测定患者血清sEC、s-CD105水平,并随访3年,统计复发转移情况。比较复发转移组与未复发转移组患者血清sEC、s-CD105水平,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EC、s-CD105预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结果 截至随访结束,12例失访,剩余112例患者中复发转移15例。复发转移组患者血清sEC、s-CD105水平均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高[O^R=5.171(95% CI:2.128,12.567)]、分化程度低[O^R=4.899(95% CI:2.016,11.909)]、血清sEC水平高[O^R=3.540(95% CI:1.456,8.602)]、血清s-CD105水平高[O^R=3.673(95% CI:1.511,8.927)]均是影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EC、s-CD105单独及联合预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敏感性分别为66.67%(95% CI:0.387,0.870)、73.33%(95% CI:0.448,0.910)、86.67%(95% CI:0.584,0.977);特异性分别为70.10%(95% CI:0.598,0.788)、77.32%(95% CI:0.675,0.850)、85.57%(95% CI:0.766,0.916);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95% CI:0.639,0.828)、0.747(95% CI:0.645,0.849)、0.892(95% CI:0.825,0.959)。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血清sEC、s-CD105水平与复发转移有关,两者联合预测术后复发转移效能良好。

      • 0+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