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新生儿疾病专题·论著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肾损伤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5, 35(3):1-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3.001

      摘要 (17) HTML (5) PDF 615.57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肾损伤发生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3年12月西安大兴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前采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红素(TBIL)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肌酐(Cr),免疫比浊法检测血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给予新生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肝酶诱导剂、益生菌等药物治疗,根据患儿是否发生肾损伤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发生早期肾损伤的因素。对患儿随访3个月,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评估其预后状况,比较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预后不良的因素。结果 94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有20例(21.28%)发生早期肾损伤。发生组TBIL和β2-MG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P <0.05),Cr水平低于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BIL水平高[O^R =3.494(95% CI:1.194,10.222)]、Cr水平低[O^R =0.660(95% CI:0.226,1.932)]和β2-MG水平高[O^R =3.161(95% CI:1.081,9.249)]均是高胆素血症患儿发生早期肾损伤的影响因素(P <0.05)。94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有22例(23.40%)患儿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Apgar评分、TBIL水平和NSE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BIL水平高[O^R =4.614(95% CI:1.577,13.498)]、NSE水平高[O^R =3.811(95% CI:1.303,11.151)]和Apgar评分高[O^R =3.611(95% CI:1.234,10.565)]均是高胆素血症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TBIL、Cr、β2-MG是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发生早期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及时有效地监测这些指标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Apgar评分、TBIL、NSE是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早期识别和纠正可逆因素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喀什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

      2025, 35(3):7-1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3.002

      摘要 (22) HTML (7) PDF 650.07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共筛查患儿838例,筛查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652例。根据筛查结果分为病变组(652例)与非病变组(186例)。统计并记录所有新生儿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胎龄、胎数、出生方式、吸氧治疗、吸氧方式(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出生后其他疾病[颅内出血、贫血、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包括窒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包括肺透明膜病、支气管肺炎)]。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喀什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病变组与非病变组新生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吸氧治疗、吸氧方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构成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变组出生胎龄< 30周、出生体重1 000~2 000 g、有吸氧治疗、无创通气、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肺透明膜病或支气管肺炎例数均高于非病变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胎龄< 30周[O^R =0.427(95% CI:0.291,0.629)]、出生体重1 000~2 000 g[O^R =0.221(95% CI:0.110,0.443)]、无吸氧治疗[O^R =3.657(95% CI:2.439,5.484)]、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O^R =8.518(95% CI:5.378,13.492)]及支气管肺部发育不良[O^R =2.571(95% CI:1.743,3.791)]均是早产儿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喀什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较高,出生胎龄< 30周、出生体重1 000~2 000 g、无吸氧治疗、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支气管肺部发育不良均是喀什地区早产儿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对高风险早产儿应加强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和监测,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 0+1
      • 1+1
    • 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联合振幅整合脑电图对新生儿脑损伤预后的预测效能分析

      2025, 35(3):13-1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3.003

      摘要 (11) HTML (3) PDF 658.39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与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应用对新生儿脑损伤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脑损伤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量表(NBNA)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21例和预后良好组71例。同时选取50例非脑损伤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使用aEEG记录脑电活动;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生儿脑损伤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联合aEEG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患儿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均低于对照组(P <0.05),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儿上边界电压、窄带宽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下边界电压低于对照组(P <0.05)。预后不良组患儿体重、Vs、Vd和下边界电压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 <0.05),预后不良组患儿RI、上边界电压和窄带宽度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s降低[O^R =0.165(95% CI:0.043,0.629)]、Vd 降低[O^R =0.158(95% CI:0.066,0.377)]、RI升高[O^R =2.968(95% CI:1.199,7.346)]、上边界电压升高[O^R =2.633(95% CI:1.161,5.972)]及下边界电压降低[O^R =0.295(95% CI:0.115,0.759)]均为脑损伤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Vs、Vd、RI、上边界电压、下边界电压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79(95% CI:0.952,1.000),敏感性为95.2%(95% CI:0.762,0.999),特异性为97.2%(95% CI:0.902,0.997)。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联合aEEG能有效预测新生儿脑损伤患儿预后,为临床提供关键的评估信息。

      • 0+1
    • 早期肠内喂养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关系研究

      2025, 35(3):19-2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3.004

      摘要 (14) HTML (4) PDF 670.4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肠内喂养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菏泽市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6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BPD分为BPD组110例和非BPD组5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早期肠内喂养情况,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发生BPD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BPD组的胎龄、Apgar评分均低于非BPD组(P <0.05),机械通气≥ 7 d占比、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占比、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占比及吸氧时间均高于非BPD组(P <0.05)。BPD组的首次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最终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及肠内喂养开始时间均长于非BPD组(P <0.05),肠内喂养量、总热量摄入量低于非BPD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O^R =0.546(95% CI:0.314,0.947)]、机械通气≥7 d [O^R =1.697(95% CI:1.022,2.816)]、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O^R =1.879(95% CI:1.100,3.211)]、吸氧时间长[O^R =2.080(95% CI:1.231,3.514)]、最终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长[O^R =2.639(95% CI:1.343,5.184)]、肠内喂养量小[O^R =0.469(95% CI:0.257,0.854)]及肠内喂养开始时间长[O^R =2.036(95% CI:1.039,3.988)]均为早产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结果表明,最终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肠内喂养量、肠内喂养开始时间及三者联合预测早产儿发生BPD的敏感性分别为84.5%(95% CI:0.754,0.900)、80.0%(95% CI:0.713,0.870)、53.6%(95% CI:0.430,0.623)和91.8%(95% CI:0.850,0.962),特异性分别为78.0%(95% CI:0.640,0.885)、80.0%(95% CI:0.663,0.900)、78.0%(95% CI:0.640,0.885)和80.0%(95% CI:0.663,0.90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2、0.831、0.687和0.881,联合预测效能更高。结论 早期肠内喂养与早产儿发生BPD有关。

      • 0+1
      • 1+1
    • >实验研究·论著
    • LINC01048对膀胱癌细胞迁移、侵袭及对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蛋白和肿瘤肺转移的影响

      2025, 35(3):25-3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3.005

      摘要 (11) HTML (3) PDF 3.05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INC01048对膀胱癌细胞迁移、侵袭及对细胞外基质(ECM)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蛋白(Collagen I、α-SMA、ITGA6和CD44)和肿瘤肺转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正常膀胱上皮细胞系(SV-HUC-1)及膀胱癌细胞系(T24、5637、J82、UM-UC-3)LINC01048基因表达。选取LINC01048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的T24细胞系进行si-LINC01048转染实验,构建si-LINC01048组和si-NC组,并设置对照组(未转染的T24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数,Western blotting检测Collagen I、α-SMA、ITGA6和CD44蛋白表达,复制裸鼠膀胱癌肺转移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转染后裸鼠肺组织的肿瘤转移情况。结果 LINC01048在T24、5637、J82、UM-UC-3细胞系中相较于SV-HUC-1细胞系显著上调,其中T24细胞系LINC01048基因表达最高。si-LINC01048转染后,对照组、si-NC组、si-LINC01048组在0、24和48 h的细胞活力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活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3组的细胞活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3组细胞活力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si-NC组细胞迁移率及细胞侵袭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i-LINC01048组细胞迁移率及细胞侵袭数下降(P <0.05);与si-NC组比较,si-LINC01048组细胞迁移率及细胞侵袭数下降(P <0.05)。与对照组相比,si-NC组细胞Collagen I、α-SMA、ITGA6和CD44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si-LINC01048组Collagen I、α-SMA、ITGA6和CD44蛋白表达均下降(P <0.05);与si-NC组比较,si-LINC01048组细胞Collagen I、α-SMA、ITGA6和CD44蛋白表达均下降(P <0.05)。此外,沉默LINC01048能够有效抑制膀胱癌细胞在小鼠肺部的转移(P <0.05)。结论 LINC01048在膀胱癌中呈高表达,沉默LINC01048能显著抑制膀胱癌细胞的活力、迁移、侵袭及转移,提示LINC01048可能作为膀胱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综述
    • 巨噬细胞糖代谢重编程在复发性流产中的研究进展

      2025, 35(3):33-3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3.006

      摘要 (10) HTML (4) PDF 570.1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巨噬细胞是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糖代谢重编程通过糖酵解介导M1型巨噬细胞极化。巨噬细胞的极化与免疫稳态和母胎免疫耐受密切相关,在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M1型巨噬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干扰滋养层细胞从而引发不良妊娠结局。该文对复发性流产中巨噬细胞糖代谢重编程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复发性流产的治疗提供思路。

    •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铁死亡机制:潜在治疗靶点及新观点

      2025, 35(3):38-4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3.007

      摘要 (13) HTML (4) PDF 636.07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基因和信号通路的异常。近年来,铁死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该文综述铁死亡在AML中的研究进展,探讨铁死亡的机制、调控因素及与AML发生发展的关系,并讨论铁死亡作为治疗AML潜在靶点的可能性。研究表明,铁死亡在AML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调控铁代谢、氧化应激和细胞自噬等途径影响白血病细胞的生存和死亡。铁死亡的诱导可能成为治疗AML的新策略,为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提供理论支持。然而,目前对铁死亡在AML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需要深入探讨。同时,如何有效地诱导铁死亡而不引起正常细胞的损伤,也是未来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对铁死亡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AML的发病机制,并为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提供更多可能性。

    • 中性粒细胞自我牺牲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2025, 35(3):45-5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3.008

      摘要 (10) HTML (3) PDF 1.40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由于衰老或受到损伤造成细胞死亡。细胞死亡根据其形态可分为凋亡、坏死性凋亡、铁死亡、焦亡、胞外诱捕网、自噬及铜死亡等类型。急性肺损伤是临床常见危重症,发生时常伴随着免疫细胞的激活和死亡。中性粒细胞作为急性肺损伤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效应细胞之一,在响应急性肺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深入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急性肺损伤发展中的死亡方式及病理学意义,对阻止其进一步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提供参考。

      • 0+1
      • 1+1
      • 2+1
      • 3+1
      • 4+1
    • >临床研究·论著
    • 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研究

      2025, 35(3):55-6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3.009

      摘要 (15) HTML (5) PDF 1.16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4+T淋巴细胞共信号CD28和CTLA-4表达。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2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2例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该院2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临床资料;病例组行全身全身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价系统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评分、Murray肺损伤评分及早期肺损伤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全血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CD45+、CD3+、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减少(P <0.05);CD3+、CD4+、CD8+T淋巴细胞在CD45+细胞表达的百分比均降低(P <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Th17和Treg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表达的百分比均升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CD28在CD4+T淋巴细胞表达的百分比降低(P <0.05),病例组CTLA-4在CD4+T淋巴细胞表达的百分比升高(P <0.05)。结论 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CD4+T淋巴细胞分化异常,CD4+T淋巴细胞共信号CD28和CTLA-4表达失调,提示T淋巴细胞在脓毒症相关ARDS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 0+1
      • 1+1
    • 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结合COSSH-ACLF评分预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

      2025, 35(3):63-6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3.010

      摘要 (11) HTML (6) PDF 636.87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结合中国器官移植协会-慢加急性肝衰竭(COSSH-ACLF)评分预测乙型病毒性肝炎(HBV)相关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南京市中医院收治的76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患者住院30 d内死亡或病情恶化后自主放弃治疗为研究终点,将患者分为转归组与死亡/恶化组。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V相关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OSSH-ACLF评分、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中肝脏剪切波速度对HBV相关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76例HBV相关ACLF患者病情转归35例,死亡/恶化41例。死亡/恶化组并发肝性脑病的占比高于转归组(P <0.05)。死亡/恶化组患者的HBV-DNA水平、COSSH-ACLF评分、肝脏剪切波速度高于转归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并发肝性脑病[O^R=2.992(95% CI:1.023,8.754)]、HBV-DNA水平高[O^R=3.515(95% CI:1.201,10.283)]、COSSH-ACLF评分高[O^R=4.768(95% CI:1.629,13.951)]、肝脏剪切波速度快[O^R=4.019(95% CI:1.374,11.758)]均是HBV相关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P <0.05)。COSSH-ACLF评分、肝脏剪切波速度单一及联合预测HBV相关ACLF预后的敏感性分别为65.85%(95% CI:0.599,0.760)、78.05%(95% CI:0.654,0.823)、82.93%(95% CI:0.678,0.902),特异性分别为68.57%(95% CI:0.600,0.762)、65.71%(95% CI:0.574,0.740)、77.14%(95% CI:0.641,0.816),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4、0.718和0.829。结论 COSSH-ACLF评分、肝脏剪切波速度可用于预测HBV相关ACLF患者的预后结局。

      • 0+1
    • 抑郁症患者认知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清Hcy、FGF22、hs-CRP水平观察

      2025, 35(3):69-7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3.011

      摘要 (12) HTML (5) PDF 601.3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抑郁症患者认知损伤的危险因素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FGF2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方法 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987医院精神科在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94例抑郁症患者纳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在该院参与体检的9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无认知损伤组(MMSE≥ 24分)48例及认知损伤组(MMSE< 24分)46例。收集并比较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对照组、无认知损伤组和认知损伤组的性别构成、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高脂血症史、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认知损伤组Hcy、hs-CRP水平高于无认知损伤组及对照组(P <0.05),FGF22低于无认知损伤组及对照组(P <0.05)。Hcy水平[O^R =1.654(95% CI:1.232,3.354)]、FGF22水平[O^R =1.446(95% CI:1.232,1.698)]和hs-CRP水平[O^R =1.729(95% CI:1.130,2.646)]均为影响抑郁症患者认知损伤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血清Hcy、FGF22和hs-CRP水平均为影响抑郁症患者认知损伤的危险因素,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 CCT、TEG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输注后出血的关系

      2025, 35(3):74-7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3.012

      摘要 (11) HTML (3) PDF 673.77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常规凝血试验(CCT)、血栓弹力图(TEG)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输注后出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4年8月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收治的156例行血小板输注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小板输注后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50例)与未出血组(106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疾病分期、血型、基础疾病]、TEG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凝固角(Angle)、最大振幅(MA)]及CCT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差异。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输注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K、Angle、MA、PT、FIB预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输注后出血的价值。结果 出血组K、PT高于未出血组,Angle、MA和FIB低于未出血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K值高[O^R =13.265(95% CI:2.985,58.948)]、MA值低[O^R =7.261(95% CI:1.124,46.906)]、Angle值低[O^R =11.124(95% CI:2.564,48.262)]、FIB值低[O^R =9.561(95% CI:2.135,42.816)]、PT值高[O^R =10.561(95% CI:2.263,49.286)]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输注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 <0.05)。K、Angle、MA、PT、FIB均可用于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输注后出血的预测,其敏感性分别为80.0%(95% CI:0.721,0.843)、72.0%(95% CI:0.683,0.803)、80.0%(95% CI:0.685,0.803)、64.0%(95% CI:0.602,0.715)、72.0%(95% CI:0.675,0.796),特异性分别81.1%(95% CI:0.726,0.861)、79.2%(95% CI:0.764,0.832)、86.8%(95% CI:0.820,0.892)、77.4%(95% CI:0.732,0.863)、77.4%(95% CI:0.721,0.853)。结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输注后出血与K、Angle、MA、PT、FIB密切相关,临床应密切关注。

      • 0+1
    • 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生命体征与术后恢复、精神活动的影响

      2025, 35(3):80-8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3.013

      摘要 (12) HTML (3) PDF 659.91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生命体征与术后恢复、精神活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4年5月中山市第五人民医院行无痛胃镜检查的150例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麻醉,研究组给予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麻醉前(T0)、胃镜检查开始时(T1)、胃镜进入胃内时(T2)、胃镜完全退出口腔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检查前30 min及满足离开复苏室标准时精神活动测试情况,统计苏醒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T0、T1、T2、T3时MAP、HR、SpO2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MAP、HR、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MA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两组MAP、HR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SpO2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复苏室停留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满足离开复苏室标准时与检查前30 min时数字划消准确率的差值小于对照组,插板时间、数字连接时间的差值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注射痛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中,可维持生命体征平稳,促进苏醒、精神活动的恢复,不良反应少。

    • 自酸蚀自粘接流动树脂与新型大块树脂对乳磨牙邻合面龋修复的效果对比

      2025, 35(3):86-9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3.014

      摘要 (9) HTML (5) PDF 630.98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自酸蚀自粘接流动树脂与新型大块树脂修复乳磨牙邻合面龋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8月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收治的93例乳磨牙邻合面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填充材料的不同将患儿分为研究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新型大块树脂治疗,研究组采用自酸蚀自粘接流动树脂治疗。比较两组的修复效果、咬合功能、牙周指标[牙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牙周炎症因子[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修复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最大咬合力和咀嚼效率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的SBI、GI、PLI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TNF-α、IL-6、IL-8水平的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 <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自酸蚀自粘接流动树脂与新型大块树脂修复乳磨牙邻合面龋均可获得满意效果,咬合功能良好,牙周指标正常,安全可靠,但自酸蚀自粘接流动树脂在抑制牙周炎症反应方面更具优势。

      • 0+1
    • 半导体激光及超声荡洗应用于慢性根尖周炎根管消毒中的疗效

      2025, 35(3):91-9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3.015

      摘要 (11) HTML (6) PDF 2.27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半导体激光及超声荡洗应用于慢性根尖周炎根管消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2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超声组及激光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根管预备及化学冲洗;超声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超声荡洗进行消毒;激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半导体激光进行消毒。对比3组治疗前后根管内细菌数量、术后24 h记录3组患者舒适度评分、术后24及72 h随访根管约诊间疼痛(EIAP)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CRP)。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复诊评价患牙,摄片记录3组患者患牙根尖骨灰度值。治疗后12个月复诊评价患牙治疗效果。结果 超声组和激光组消毒前后根管内厌氧菌数量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超声组和激光组简化舒适状况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且激光组高于超声组(P <0.05)。3组患者术后24 h EIA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术后72 h EI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超声组、激光组治疗前后CRP水平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超声组和激光组患牙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根尖骨密度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3组术后12个月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荡洗及半导体激光辅助根管消毒使用可降低根管内细菌含量,缓解术后疼痛,提高治疗有效率。

      • 0+1
      • 1+1
      • 2+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