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5(5):1-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5.001
摘要:目的 评价艾司氯胺酮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疼痛应激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5月—2023年12月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94例择期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组与生理盐水组,每组47例。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前,艾司氯胺酮组静脉注射0.2 mg/kg艾司氯胺酮,10 min内完成,随后以0.5 mg/(kg·h)速率静脉维持至手术结束;生理盐水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10 min内完成,随后以与艾司氯胺酮组等容量、等速率的生理盐水静脉维持至手术结束。比较两组阻滞完成时间、起效及失效时间;比较两组穿刺前(T0)、阻滞麻醉后10 min(T1)、阻滞麻醉后20 min(T2)、阻滞麻醉后30 min(T3)、切皮时(T4)、手术30 min(T5)、术毕(T6)时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两组T0、术后1 d(T7)、术后3 d(T8)、术后7 d(T9)的P物质(SP)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比较两组T0、T7、T8、T9时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 两组阻滞完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艾司氯胺酮组阻滞起效时间较生理盐水组短,失效时间较生理盐水组长(P <0.05)。两组T0~T6时的MAP、HR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时间点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艾司氯胺酮组MAP较低,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两组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两组MAP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HR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0、T7~T9时刻的SP、PGE2水平及认知功能评分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SP、PGE2水平及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SP、PGE2水平及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艾司氯胺酮组SP及PGE2水平较低,认知功能评分较高,相对镇痛效果较好,对认知功能影响相对较小;③两组SP、PGE2水平及认知功能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采用艾司氯胺酮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阻滞起效时间短,失效时间长,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术后疼痛应激,恢复认知功能。
2025, 35(5):7-1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5.002
摘要:目的 分析布比卡因脂质体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5月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按照用药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盐酸左布比卡因)和观察组41例(布比卡因脂质体)。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的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程度(VAS评分)、认知情况(MMSE评分)及血清疼痛介质指标(SP、β-EP、NO、5-HT)水平,以及两组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神经阻滞后30 min、术后6 h的运动和静息状态下VAS评分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VAS评分较低,相对镇痛效果较好;③两组VA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24 h、48 h的MMSE评分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观察组与对照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MMSE评分较高,相对认知情况较好;③两组MMSE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SP、NO和5-HT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β-EP的差值低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布比卡因脂质体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可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调节疼痛介质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2025, 35(5):12-1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5.003
摘要:目的 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2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进行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17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随访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将患者分为有深静脉血栓组48例和无深静脉血栓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使用Bootstrap方法进行1 000次重复采样验证模型的效能。结果 有深静脉血栓组年龄≥ 65岁占比、有血栓史占比、局部麻醉占比、甘油三酯≥1.7 mmol/L占比和胆固醇≥ 4 mmol/L占比高于无深静脉血栓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5岁[O^R =4.345(95% CI:1.341,14.077)]、有血栓史[O^R =3.541(95% CI:1.210,10.358)]、麻醉方式[O^R =3.438(95% CI:1.147,10.303)]、甘油三酯≥ 1.7 mmol/L[O^R =11.176(95% CI:3.656,34.162)]和胆固醇≥ 4 mmol/L[O^R =6.909(95% CI:2.207,21.631)]均为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P <0.05)。列线图模型预测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为87.50%(95% CI:0.748,0.953),特异性为79.7%(95% CI:0.683,0.884),具有良好的拟合校准曲线(P >0.05)。结论 年龄、性别、血栓史、麻醉方式、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为股骨头坏死患者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对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 35(5):18-2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5.004
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髂腰肌平面阻滞+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在髋部骨折术中麻醉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3年5月—2024年6月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8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42例采用髂腰肌平面阻滞+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方案设为观察组,41例采用髂筋膜间隙阻滞方案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相关指标、镇痛效果、肌肉力量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和首次下床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舒芬太尼追加例数、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均少于对照组,术后8 h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8 h抬髋15°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阻滞后10 min(T1)、阻滞后2 h(T2)、阻滞后4 h(T3)、阻滞后6 h(T4)、阻滞后12 h(T5)的徒手肌力评定(MMT)等级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MMT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MMT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两组MMT等级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髂腰肌平面阻滞+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方案操作时间短、起效快,能提升镇痛效果,患者术后能更早地下床活动,且不良反应少。
吕梦姣,杨毅,田晓寒,廖礼彬,阿不都热西提·库提彼丁,王梦慈,周晓丹,袁孙强,白生宾
2025, 35(5):24-3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5.005
摘要:目的 探究低氧条件下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机制。方法 将鼠源性巨噬细胞系(RAW264.7)与鼠源性BMSCs系CP-M131细胞培养至第3代,用白细胞介素-4诱导巨噬细胞极化为M2型巨噬细胞,提取并鉴定常氧与低氧培养条件下M2型巨噬细胞的外泌体。将CP-M131细胞分为PBS组、N-M2 exo组与H-M2 exo组,分别与PBS、90 ng/mL N-M2 exo及90 ng/mL H-M2 exo共孵育72 h。孵育结束后,通过免疫荧光观察BMSCs系CP-M131细胞对不同氧气条件下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的摄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BMSCs中摄取不同实验组外泌体后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碱性磷酸酶(ALP)、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基因和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ERK(p-ERK)的蛋白表达。采用ALP染色评估不同氧气条件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对B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结果 成功诱导巨噬细胞极化为M2型巨噬细胞,且提取到不同处理组的外泌体。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与N-M2 exo组比较,H-M2 exo组的CP-M131细胞BMP-2、ALP、Runx基因和蛋白表达均上调(P <0.05);H-M2 exo组的ERK与p-ERK蛋白表达均上调(P <0.05)。ALP染色观察到低氧条件下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促进CP-M131细胞成骨分化。结论 低氧条件下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可以促进BMSCs成骨分化。
2025, 35(5):32-3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5.006
摘要:目的 探讨胶原蛋白海绵联合骨髓浓缩物制备的复合物修复兔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12只新西兰兔复制颅骨缺损模型。于兔双侧股骨处抽取骨髓5 mL离心后获取骨髓浓缩物,将其与胶原蛋白海绵混合制备复合物,然后于兔矢状缝两侧,在保留完整硬脑膜的前提下制作4个直径 8 mm的全层颅骨缺损孔。实验兔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不植入材料,骨髓浓缩物组植入骨髓浓缩物,胶原组植入胶原蛋白海绵,复合物组植入骨髓浓缩物与胶原蛋白海绵复合物。分别在术后4、8和12周各处死4只新西兰兔,取颅骨缺损标本。行micro-CT扫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各个时期各组骨缺损区的成骨情况。结果 术后4、8和12周时,micro-CT扫描显示复合组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更大。术后4、8和12周4组骨缺损部位新生骨的骨矿物质密度(BMD)和新生骨体积(BV)/骨总体积(TV)值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骨缺损部位新生骨的BMD值和BV/T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4组的骨缺损部位新生骨BMD值和BV/T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4组BMD值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组BV/TV值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E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复合物组骨缺损区新生骨形成更早,且新骨成熟程度较其他组高。结论 胶原蛋白海绵与骨髓浓缩物制备的复合物能有效加快兔颅骨缺损修复,有明显的促进骨组织生长能力。
2025, 35(5):39-4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5.007
摘要: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倾向,且优先向肺组织转移,其高转移潜能与低生存率相关。然而,原发肿瘤切除后骨肉瘤肺转移和局部复发的作用机制尚无详细的综述报道。现依据骨肉瘤肺转移基本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手术创伤、免疫、血管生成、癌基因、转移前微环境等相关因素在促进骨肉瘤肿瘤细胞迁移、侵袭和肺转移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骨肉瘤目前的临床治疗策略,以期未来的研究中能探索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该综述为降低骨肉瘤肺转移的发生和改善治疗效果提供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案。
2025, 35(5):46-5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5.008
摘要:传统的癌症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近年来,随着对癌症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免疫及靶向治疗也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临床策略。放疗和化疗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较大,免疫及靶向治疗易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疗效。为解决这一难题,靶向特定的致病蛋白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的出现为癌症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其是一类消除靶蛋白的新型药物,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诱导目的蛋白泛素化降解,与小分子抑制剂相比,其还能特异性降解致病目标蛋白,同时在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克服耐药性及靶向“不可成药”靶点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文综述PROTAC技术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评估其在治疗中的优劣势,为癌症治疗提供参考。
2025, 35(5):53-5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5.009
摘要:重度哮喘是复杂异质性慢性炎症疾病。近年来,伴随着对重度哮喘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性进展,其诊断和治疗策略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每一种生物标志物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为重度哮喘的精准医疗提供重要信息。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该文综述了现有及未来可能改善重度哮喘诊疗的新兴组学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能快速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进而为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2025, 35(5):60-6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5.010
摘要:目的 探讨肝脏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乙肝肝硬化(HB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第九医院收治的98例HBC患者为观察组,其中Child-Pugh分级A级35例、B级33例、C级30例;另选取同期该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者的弹性模量值、肝纤维化程度,以及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弹性模量值、血清学指标用于诊断HBC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弹性模量值、肝纤维化程度、HA水平、Ⅳ-C水平及L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弹性模量值、HA、Ⅳ-C、LN用于诊断HBC的敏感性分别为81.6%(95% CI:0.764,0.853)、82.7%(95% CI:0.792,0.886)、75.5%(95% CI:0.671,0.805)、79.6%(95% CI:0.685,0.824);特异性分别为91.8%(95% CI:0.876,0.981)、79.6%(95% CI:0.732,0.843)、75.5%(95% CI:0.705,0.817)、78.6%(95% CI:0.722,0.836);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6(95% CI:0.832,0.940)、0.844(95% CI:0.785,0.902)、0.815(95% CI:0.755,0.876)、0.791(95% CI:0.724,0.858)。Child-Pugh分级A级患者的弹性模量值、HA水平、Ⅳ-C水平、LN水平均低于B、C级患者(P <0.05);Child-Pugh分级B级患者低于C级患者(P <0.05)。结论 肝脏弹性模量值与HB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关系密切,SWE技术可客观、量化地评估HB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
2025, 35(5):66-7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5.011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内皮发育调节基因-1(Del-1)联合新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ISS)对创伤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4年5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204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28 d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83例和死亡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Del-1水平及NISS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血清Del-1、NISS评分对创伤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创伤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死亡组年龄≥60岁占比、受伤至入院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率、创伤严重程度均高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GCS评分、NE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 <0.05)。死亡组血清Del-1水平低于存活组,NISS评分高于存活组(P <0.05)。血清Del-1、NISS评分及二者联合预测创伤患者近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0.746和0.906,特异性分别为63.71%、58.15%和85.02%,敏感性分别为93.41%、93.41%和87.1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入院时间长[O^R =1.958(95% CI:1.414,2.711)]、有呼吸机辅助通气[O^R =2.106(95% CI:1.474,3.009)]、GCS评分高[O^R =2.502(95% CI:1.651,3.791)]、创伤严重程度重[O^R =2.385(95% CI:1.589,3.578)]、Del-1水平降低[O^R =0.299(95% CI:0.184,0.484)]、NISS评分高[O^R =2.866(95% CI:1.848,4.446)]是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血清Del-1、NISS评分可作为创伤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因子,且二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2025, 35(5):72-7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5.012
摘要: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动静脉内瘘狭窄形成的关系,评估NE和AngⅡ作为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的生物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西安高新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90例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无分为狭窄组64例和非狭窄组126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40例成人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血清NE和AngⅡ水平;比较两组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影响因素,并通过ROC曲线评估NE和AngⅡ对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血清NE和AngⅡ水平高(P <0.05)。狭窄组患者的Alb水平低于非狭窄组,CRP、NE、AngⅡ高于非狭窄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CRP水平高[O^R =1.331(95% CI:1.030,1.721)、NE水平高[O^R =1.015(95% CI:1.010,1.021)]、AngⅡ水平高[O^R =1.101(95% CI:1.054,1.150)]均是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危险因素(P <0.05)。Alb水平高[O^R =0.248(95% CI:0.066,0.932)是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保护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E和AngⅡ联合检测对动静脉内瘘狭窄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943(95% CI:0.904,0.982),敏感性为84.4%(95% CI:0.731,0.922),特异性为93.7%(95% CI:0.879,0.972)。结论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血清NE、AngⅡ水平的升高与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发生有关,可作为预测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生物标志物。
2025, 35(5):78-8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5.013
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介入手术患者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5月聊城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AIS介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介入治疗6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组(NHISS评分< 15分)与恢复不佳组(NHISS评分≥ 15分)。统计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及血清HIF-1α、NSE、Hcy水平。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IS介入手术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IF-1α、NSE、Hcy对AIS介入手术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不佳的预测价值。结果 96例AIS介入手术患者中27例NHISS评分≥ 15分。恢复不佳组血脂异常率及颈动脉狭窄占比、血清NSE、Hcy水平均高于恢复良好组(P <0.05);血清HIF-1α水平低于恢复良好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血脂异常[O^R =2.950(95% CI:1.039,8.378)]、颈动脉狭窄[O^R =2.560(95% CI:1.029,6.367)]、低HIF-1α水平[O^R =0.144(95% CI:0.049,0.420)]、高NSE水平[O^R =1.215(95% CI:1.074,1.374)]、高Hcy水平[O^R =1.466(95% CI:1.220,1.760)]均为AIS介入手术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不佳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IF-1α、NSE、Hcy联合预测AIS介入手术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不佳的曲线下面积为0.954(95% CI:0.901,1.000),敏感性为92.60%(95% CI:0.905,1.000),与单一指标的曲线下面积及敏感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与单一指标的特异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血清HIF-1α水平越低,NSE、Hcy水平越高,AIS介入手术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越不好,三者联合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2025, 35(5):84-8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5.014
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应用布托啡诺与盐酸纳布啡对接受腰硬联合麻醉的剖宫产产妇在胎儿取出后的血流动力学及寒战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4年4月—2024年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82例拟行剖宫产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与盐酸纳布啡组,每组41例。分别在胎儿取出后用药前(T1)、用药后5 min(T2)、子宫缝合结束时(T3)及术毕(T4)测量两组产妇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评估不同时间点的Ramsey镇静评分,观察和记录围麻醉期寒战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布托啡诺组与盐酸纳布啡组在T1、T2、T3及T4时的MAP、HR、SpO2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MAP、HR、Sp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布托啡诺组与盐酸纳布啡组MAP、HR、Sp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布托啡诺组MAP、HR较盐酸纳布啡组低,SpO2较盐酸纳布啡组高;③布托啡诺组与盐酸纳布啡组MAP、HR、SpO2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布托啡诺组与盐酸纳布啡组在T1、T2、T3及T4时的Ramsey镇静评分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Ramse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布托啡诺组与盐酸纳布啡组Ramse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布托啡诺组Ramsey镇静评分较盐酸纳布啡组高;③布托啡诺组与盐酸纳布啡组Ramsey镇静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盐酸纳布啡组围麻醉期寒战发生率高于布托啡诺组(P <0.05)。布托啡诺组与盐酸纳布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布托啡诺相较于盐酸纳布啡,在腰硬联合麻醉的剖宫产中能够更有效地稳定产妇的血流动力学,降低寒战发生率,且具有较好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提示其在麻醉中的应用有效性。
2025, 35(5):90-9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5.015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并发急性胃肠损伤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4年6月在崇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91例COPD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胃肠损伤分为并发组22例(出现急性胃肠损伤)与非并发组69例(未出现急性胃肠损伤),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基于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并发组的插管时间长于非并发组(P <0.05),APACHEⅡ评分高于非并发组(P <0.05),肺氧合指数低于非并发组(P <0.05),呼吸机相关肺炎和病变累及多肺叶的占比均高于非并发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插管时间长[O^R =0.096(95% CI:0.014,0.637)]、有呼吸机相关肺炎[O^R =8.226(95% CI:1.980,34.180)]、病变累及多肺叶[O^R =9.411(95% CI:1.961,45.163)]、高APACHEⅡ评分[O^R =3.267(95% CI:1.171,9.113)]、低肺氧合指数(P/F)[O^R =0.053(95% CI:0.008,0.344)]均是COPD重症机械通气并发急性胃肠损伤的危险因素(P <0.05)。根据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建立预测模型,并构建列线图。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80,敏感性为95.5%(95% CI:0.772,0.999),特异性为95.7%(95% CI:0.878,0.991),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校准曲线。结论 插管时间长、有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变累及多肺叶、高APACHEⅡ评分及低P/F是COPD重症机械通气并发急性胃肠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准确预测COPD重症机械通气并发急性胃肠损伤的风险。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