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3):11-18.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23.003
摘要: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I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骨科因肩袖损伤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的346例患者,术后发生I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32例患者为观察组,未发生的31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优势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高血脂、损伤原因、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Goutallier肩袖肌肉脂肪浸润分型、关节各方向主动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麻醉方式、撕裂肌腱类型、缝合方式、钙化性肌腱炎、肩峰下滑膜清理、肩峰成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Cofield肩袖损伤分型、锚钉数量及缝合肌腱数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I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的性别构成、术前VAS评分、术前UCLA肩关节评分(疼痛部分)、Cofield肩袖损伤分型及Goutallier肩袖肌肉脂肪浸润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653(95% CI:1.200,11.121)]、术前高VAS评分[O^R=1.609(95% CI:1.115,2.323)]均为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I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 <0.05);肩袖小撕裂[O^R=0.177(95% CI:0.038,0.825)]是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I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女性患者及术前疼痛度高的患者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I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风险较高,肩袖小撕裂的患者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I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风险较低。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前应评估上述因素,及早采取应对与干预措施。
2020(13):80-83.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17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检测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临床疗效的判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长沙市第一医院和湖南省人民医院骨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Quadrant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术后均进行脊柱-骨盆矢状面检测,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来评价临床及神经恢复效果,按照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结果 以治疗效果为金标准,治疗有效66例,无效24例。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预测有效66例,无效24例,矢状面参数预测敏感性为93.9%,特异性为91.7%,准确性为93.3%,阳性预测值96.9%,阴性预测值为84.6%。经Kappa检验评估一致性,κ值为0.83。治疗前矢状面失平衡28例(31.1%),治疗后矢状面失平衡13例(14.4%),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骶骨角(SS)、腰椎前凸(LL)和骨盆透射角(PI)较治疗前降低(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骶骨角为0.860,腰椎前凸为0.867,骨盆透射角为0.592。术后2周VAS、ODI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 脊柱-骨盆矢状面不平衡与腰椎退行性变有关,Quadrant通道下微创TLF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佳,术前矢状面参数检测有助于预测术后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