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9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CT血管造影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023(10):18-22.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3.10.004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血管造影
      摘要 (325)HTML (32)PDF 585.83 K (31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02例作为ACI组,另取该院同期接受CTA检查发现MCA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非ACI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MCA狭窄程度、斑块类型特征,并按照ACI患者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上述指标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ACI组患者检出软斑块104个(42.80%)、混合斑块81个(33.33%)、纤维斑块34个(13.99%)、钙化斑块24个(9.88%),对照组检出软斑块54个(24.88%)、混合斑块32个(14.75%)、纤维斑块71个(32.72%)、钙化斑块60个(2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CI组患者的MCA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 <0.05)。NIHSS评分≥ 15分ACI患者检出软斑块43个(44.79%)、混合斑块40个(41.67%)、纤维斑块8个(8.33%)、钙化斑块5个(5.21%),NIHSS评分< 15分ACI患者检出软斑块61个(41.50%)、混合斑块41个(27.89%)、纤维斑块26个(17.69%)、钙化斑块19个(1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NIHSS评分≥15分ACI患者的MCA狭窄程度高于NIHSS评分< 15分ACI患者(P <0.05)。结论 ACI患者的MCA主要以混合型斑块、软斑块及中、重度狭窄为主,并且与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关系密切。

    • 血清CTRP3、CTRP9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研究

      2020(8):90-93.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08.017

      关键词:梗塞,大脑中动脉;诊断;ROC 曲线
      摘要 (985)HTML (0)PDF 486.00 Byte (624)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CTRP3、CTRP9 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表达及对ACI 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 年6 月—2018 年6 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85 例ACI 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80 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CTRP3、CTRP9 水平并分析其诊断价值,Logistic 回归模型拟合联合诊断,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两者联合诊断潜力。结果 观察组血清CTRP3、CTRP9 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以CTRP3 ≤ 295.22 ng/ml 为截断值,其对ACI 诊断的敏感性为76.47%(95%CI :0.658,0.847),特异性为78.75%(95% CI :0.679,0.868),AUC 为0.803(95% CI :0.751,0.854)。以CTRP9 ≤ 282.15 ng/ml 为截断值,其对ACI 诊断的敏感性为74.12%(95% CI :0.633,0.827),特异性为88.75%(95% CI :0.792,0.944),AUC 为0.763(95% CI :0.710,0.816)。联合诊断模型诊断ACI 的敏感性为81.18%(95% CI :0.709,0.885),特异性为76.25%(95% CI :0.652,0.847),AUC 为0.870(95% CI :0.832,0.908);同时联合诊断模型AUC 高于CTPR3 和CTPR9。结论 血清CTRP3、CTRP9 水平与ACI 发病密切相关,可用于ACI 的辅助诊断,且联合检测能提高其诊断的敏感性,为ACI 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证据。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MA、LP-PLA2 水平及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

      2020(10):117-120.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0.024

      关键词:梗塞,大脑中动脉;白蛋白类;脂蛋白类;磷脂酶A2
      摘要 (1096)HTML (0)PDF 539.00 Byte (744)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变化,并分析患者血清IMA、LP-PLA2 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 年6 月—2018 年12 月在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确诊的ACI 患者122 例作为观察组。根据脑梗死面积将观察组122 例分为轻度梗死组35 例、中度梗死组57 例和重度梗死组30 例。另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62 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IMA、LP-PLA2 水平。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观察组血清IMA、LP-PLA2 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IMA、LP-PLA2 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中重度梗死组、中度梗死组血清IMA、LPPLA2水平高于轻度梗死组(P <0.05),且重度梗死组高于中度梗死组(P <0.05)。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患者血清IMA 水平与病情(NIHSS 分数)呈正相关(r =0.738,P =0.000)。患者血清LP-PLA2 水平与病情(NIHSS分数)呈正相关(r =0.671,P =0.000)。结论 ACI 患者血清IMA、LP-PLA2 水平升高。随着梗死面积增大,其血清IMA、LP-PLA2 水平越高,且呈正相关。血清IMA、LP-PLA2 水平可以作为判断ACI 病情的标志物。

    • MicroRNA-126 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机制研究

      2019(12):36-42.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12.008

      关键词:梗塞,大脑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分析
      摘要 (464)HTML (0)PDF 926.00 Byte (652)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microRNA(miR-126)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取2015 年11 月—2017 年11 月莱芜市人民医院发病7 d 内就诊的15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CI 组110 例(稳定斑块患者74 例,不稳定斑块患者36 例)和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NACI)患者40 例,同时选择同期40 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3 组血清miR-126 的表达,体外培养人血管平滑肌细胞系HA-VSMC,分别转染miR-126 模拟物、模拟物阴性对照和miR-126 抑制物、抑制物阴性对照。采用qRT-PCR 检测miR-126 的表达;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 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 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蛋白的表达。结果 ACI 组患者血清miR-126 表达水平较NACI 组和对照组降低(P <0.05),且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miR-126 表达水平低于稳定斑块患者(P <0.05)。与模拟物阴性对照组比较,miR-126 模拟物组细胞miR-126 表达水平升高(P <0.05),细胞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下降(P <0.05),MMP-13 表达升高(P <0.05);与抑制物阴性对照组比较,miR-126 抑制物组细胞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提高(P <0.05),MMP-13 表达降低(P <0.05)。结论 ACI 患者血清miR-126 表达降低,并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MP-13 的表达有关。

    •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hs-CRP、NSE 水平的影响

      2019(18):63-67.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18.012

      关键词:梗塞,大脑中动脉; 老年人;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家族性;治疗效果
      摘要 (504)HTML (0)PDF 498.00 Byte (822)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 年1 月—2017 年12 月在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治疗的82 例ACI 患者,按照住院顺序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1 例。对照组使用依达拉奉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2 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血清hs-CRP 和NSE 的变化。结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56% VS 87.80%)(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12、24、48 及72 h 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①不同时间点的NIHSS 评分有差别(F =13.246,P =0.000);②两组间的NIHSS 评分有差别(F =22.331,P =0.000),联合组NIHSS 评分较对照组低;③两组NIHSS 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别(F =16.371,P =0.000)。联合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NSE 水平变化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依达拉奉基础上,联合运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ACI 的效果更佳,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有效控制机体的炎症反应,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不适,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 基于血栓弹力图抗栓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2019(11):78-83.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11.015

      关键词:梗塞,大脑中动脉;血栓弹力图;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动脉粥样硬化;微栓子
      摘要 (439)HTML (0)PDF 535.00 Byte (65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血栓弹力图(TEG)抗栓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84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随机分为:A组,阿司匹林抗栓治疗;B组,氯吡格雷抗栓治疗;C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栓治疗;D组,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小板抑制率,选择血小板抑制率高的抗栓药物治疗,每组46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微栓子(MES)阳性率改善情况,统计卒中复发率及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下降,而ADL评分提高(P?<0.05),且治疗后C、D组NIHSS评分低于A、B组,ADL评分高于A、B组(P?<0.05)。治疗后,C、D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P?<0.0167)。治疗后,4组患者的MES阳性率均降低(P?<0.05),且C组MES阳性率均低于A、B组(P?<0.0167)。4组胃肠道不适、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两组复发率低于A组(P?<0.0167),但C、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B、D两组低于C组(P?<0.0167)。结论 采用基于血栓弹力图个体化治疗ACI的抗栓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单用,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双抗药物联合治疗带来的出血性事件风险。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019(20):88-91.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20.017

      关键词:梗塞,大脑中动脉;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超声心动描记术,压力
      摘要 (817)HTML (0)PDF 430.00 Byte (639)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心脏脏器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 年3 月—2018 年3 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就诊的113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导睡眠仪评估患者OSA 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左室质量指数、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心房增大。结果 70 例(61.9%)脑梗死患者患有OSA(呼吸紊乱指数≥ 5 次/h),其中67.1% 为男性。与无OSA 患者比较,OSA 急性脑梗死患者左室质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增加,左心房增大(P <0.05)。有、无OSA 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OSA 发病率高,且OSA 与心脏靶器官损害存在关联。

    • 急性重症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2019(22):94-97.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22.019

      关键词:梗塞,大脑中动脉;血栓溶解疗法;脑电描记术;预测
      摘要 (427)HTML (0)PDF 402.00 Byte (333)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新发的重症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动态脑电图的变化,为重症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 年1 月—2016 年12 月于乐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符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标准的98 例重症脑梗死患者,监测患者动态脑电图溶栓前后脑电波的变化。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溶栓前后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用Excel 建立数据库,应用单变量和Logistic 回归分析判断重症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脑电图检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重症脑梗死患者年龄≥ 65 岁[Ol ^R=2.958(95% CI :1.347,6.495)]、发病至就诊时间>3.5 h[Ol ^R=3.643(95% CI :0.563,5.267)] 脑电图检查阳性[Ol ^R=4.079(95%CI :1.588,10.477)]、头颅影像学检查阳性[Ol ^R=3.021(95% CI :1.554,5.870)] 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组前年龄>65 岁、溶栓后脑电图波形异常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异常是重症脑梗死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动态脑电图监测应用于重症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于预测重症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 腔隙性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危险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2019(16):99-102.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16.019

      关键词:梗塞,大脑中动脉;认知障碍;危险因素
      摘要 (544)HTML (0)PDF 538.00 Byte (724)收藏

      摘要:目的 收集腔隙性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 年5 月—2017 年2 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56 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障碍进行评价,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对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62.18%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VCI。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关键部位梗死灶[Ol ^R=5.937(95% CI :1.086,32.458),P =0.040]、脑白质高信号[Ol ^R=5.948(95% CI :1.234,28.672),P =0.026] 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Hcy)[Ol ^R=4.389(95% CI :1.039,18.535),P =0.044] 是腔隙性梗死患者出现血管性认知损害的影响因素。血浆Hcy 浓度与MoCA 评分呈负相关(r =-0.694,P =0.000)。结论 关键部位梗死灶、脑白质高信号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是影响腔隙性梗死患者发生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9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