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9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研究进展

      2024, 34(23):54-61.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23.009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细胞模型
      摘要 (14)HTML (4)PDF 1.26 M (1)收藏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长期大量饮酒等因素导致的以肝细胞内脂质过量堆积为主要特点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随着NAFLD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在NAFLD发病机制上,但目前报道用于NAFLD机制研究的实验模型差异较大,尤其是动物模型。因此,该综述将总结近年来已报道的NAFLD研究模型,重点阐述NAFLD的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为NAFLD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 脑小血管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24, 34(19):56-62.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4.19.009

      关键词:脑小血管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 (52)HTML (8)PDF 643.08 K (12)收藏

      摘要:脑小血管病(CSVD)是一组累及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高异质性脑血管疾病。不同于大血管疾病,在体内直接监测CSVD的发展过程仍然是个不小的挑战。此外,由于CSVD的复杂性,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该文对近年来众多CSVD动物模型的特点及优缺点进行整理与分析,以期共同探索今后CSVD治疗的研究方向。

    • 低氧暴露时间的选择与海拔落差对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复制的影响

      2022(5):45-51.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05.008

      关键词:高原肺动脉高压低氧海拔落差暴露低氧时间动物模型大鼠
      摘要 (164)HTML (42)PDF 841.93 K (31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来源于不同海拔大鼠在4 300~5 000 m高原现场或低压氧舱复制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时,低氧暴露时间与海拔落差对两种模型复制的影响。方法 采用低压氧舱和高原现场两种模型复制方式。选取西安、成都、兰州、北京不同海拔来源SD大鼠,根据低氧暴露时间不同分别分为第1天组、第3天组、第7天组、第15天组、第21天组和第30天组。模型复制时采用常温和低温,比较低氧暴露时间不同组不同温度下大鼠的肺动脉压;模型复制时海拔不同,比较低氧暴露时间不同组不同海拔大鼠的肺动脉压;采用Peason法分析大鼠来源地海拔和模型复制时海拔的高度落差与肺动脉增幅的相关性。结果 同一海拔低氧暴露不同时间组西安SD大鼠高原现场模型的肺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低氧暴露时间的延长,大鼠肺动脉压逐渐升高。低氧暴露不同时间组西安SD大鼠低压氧舱模型同一温度下的肺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样6~12℃低温下和常温下,低氧暴露同一时间组西安SD大鼠高原现场和低压氧舱模型的肺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氧暴露第1天组、第7天组、第15天组、第30天组不同海拔来源大鼠4 500 m高原现场模型的肺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来源地海拔较低大鼠的肺动脉压高于来源地海拔较高的大鼠;低氧暴露30 d后,15只西安SD大鼠肺动脉压≥ 30 mmHg,模型复制成功率为100%;17只成都SD大鼠肺动脉压≥30 mmHg,模型复制成功率为100%;10只兰州SD大鼠中只有8只达到要求,模型复制成功率为80%。低氧暴露不同时间组不同海拔来源大鼠5 000 m低压氧舱模型的肺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氧暴露21 d后,10只北京SD大鼠肺动脉压≥ 30 mmHg,模型复制成功率为100%;低氧暴露30 d后,10只西安SD大鼠肺动脉压≥ 30 mmHg,模型复制成功率为100%;低氧暴露30 d后,10只兰州SD大鼠中只有8只达到要求,模型复制成功率为80%。大鼠来源地海拔和模型复制时低氧暴露地海拔之间的海拔落差与肺动脉压升高幅度(增幅)呈正相关(r =0.875,P =0.000)。结论 高原现场模型或低压氧舱模型复制的成功率与大鼠的来源地海拔和暴露低氧时间密切相关,在同一海拔进行模型复制时,大鼠来源地海拔越低,其暴露低氧所需时间就越短,反之就越长。而温度并不影响高原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复制。

    • 根性神经痛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22(21):52-56.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21.009

      关键词:根性神经痛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 (286)HTML (313)PDF 542.86 K (235)收藏

      摘要:根性神经痛是脊神经根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伤害性刺激而引起的疼痛,其发病机制和预防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动物模型在阐明根性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测试新药物和治疗方式的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根性神经痛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更多实用的根性神经痛动物模型被相继提出。该文通过对常见根性神经痛动物模型的种类及模型复制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根性神经痛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 心脏不停跳大鼠单肺体外循环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2020(3):16-21.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03.004

      关键词:体外循环;单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大鼠
      摘要 (737)HTML (0)PDF 597.00 Byte (601)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心脏不停跳大鼠单肺体外循环(CPB)肺损伤模型,为研究CPB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及保护措施提供实验平台。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单纯开胸组(T组)、单纯CPB组(C组)和缺血再灌注组(IR组),每组8只。T组仅开胸,C组开胸后建立CPB,IR组建立CPB期间行左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在CPB前(T1)、开放左肺门即刻(T2)及实验结束时(T3)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红细胞压积(Hct)、血乳酸(Lac)和肺功能的变化。实验结束时,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剪取左肺组织,观察左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CPB后Hct下降(P?<0.05)。与T组比较,实验结束时C组和IR组肺功能下降,Lac和肺损伤评分较T组高(P?<0.05);上述变化在IR组中最为突出。IR组中血液和肺组织的IL-1β、TNF-α含量最多(P?<0.05)。结论 该自创实验动物模型建立成功,能模拟临床CPB肺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对CPB肺保护相关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 热射病大鼠死亡危险因素及心肌损伤的实验研究

      2017(14):14-18.

      关键词:热射病;动物模型;心肌损伤;氧化应激;死亡率
      摘要 (1952)HTML (0)PDF 2.31 K (1314)收藏

      摘要:复制热射病(HS)大鼠模型,探讨HS大鼠死亡危险因素及心肌损伤情况。方法雄性无特定病原体级SD 大鼠48 只,随机分为对照组、HS 组、维生素E 组(HS 维生素E 处理)、缬沙坦组(HS 缬沙坦处理),每组12 只;除对照组外,余组给予40℃、(65±1)%湿热打击,达复制模型标准后终止;心肌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对照组体重变化率与其余3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S 组血清乙酰胆碱(Ach)含量为(9.958±4.283)μg/ml,对照组为(15.734±4.987)μ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E 染色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HS 大鼠存在心肌损伤,且维生素E 组、缬沙坦组大鼠心肌损伤程度较HS 组减轻。结论死亡事件主要发生在发病后24 h内,且低体温和较长打击时间是大鼠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但相对较高的体重变化率是大鼠存活的保护因素;HS 大鼠存在心肌损伤,其潜在机制可能是氧化应激和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 铅中毒和驱铅药物的研究进展

      2017(14):53-57.

      关键词:铅中毒;驱铅药物;肝胆循环;细胞模型;动物模型
      摘要 (992)HTML (0)PDF 264.00 Byte (1316)收藏

      摘要:铅中毒是一种铅暴露引起的直接损害神经系统并累及多种器官的疾病。由于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铅中毒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疾病。本研究就铅中毒及其对神经、造血、骨骼、生殖系统及肾脏损伤做综述,并描述应用于驱铅药物研究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以及阐述常用驱铅药物的利弊,重点介绍了通过阻断肝肠循环治疗铅中毒的研究。

    • 硬皮病动物模型建模药物最适浓度探讨

      2016(1):1-4.

      关键词:

      硬皮病;博来霉素;动物模型;最适浓度

      摘要 (1859)HTML (0)PDF 253.00 Byte (2319)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用博来霉素(BLM)制作硬皮病动物模型的最适浓度。方法  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各实验组小鼠分别皮下注射200、700和1 000μg/ml浓度的BLM,对照组小鼠皮下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注射4周后处死小鼠,取注射部位皮肤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Masson染色、真皮羟脯氨酸含量检测及真皮厚度检测。结果  700和1 000μg/ml浓度的BLM成功建模,但1 000μg/ml的浓度可导致小鼠皮肤浅表溃疡。结论  硬皮病动物模型成功与否与BLM药物浓度高低关系密切,700μg/ml博莱霉素浓度具有较好的建模效果,且不会出现皮肤溃疡的副作用。

    • 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激活蛋白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6(14):7-11.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雌激素受体亚型;激活蛋白1

      摘要 (1259)HTML (0)PDF 334.00 Byte (1405)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激活蛋白1(A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皮下种植法建立大鼠EMs模型,选取建模成功的28只大鼠为模型组(n =28),观察大鼠EMs模型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对照组子宫内膜、模型组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病灶ERα、ERβ、AP-1、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大鼠EMs模型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腺体、间质血管明显增加;②大鼠EMs模型的异位病灶与对照组子宫内膜间ERα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07),而其在位内膜中的表达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ERβ、AP-1(c-jun)蛋白、VEGF在模型组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中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其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EMs模型在位内膜中ERα和ERβ均高表达,异位病灶中则仅表现为ERβ高表达,同时上调c-jun,VEGF的表达,ERβ可能在EM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较ERα更为重要的作用。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9条记录 跳转到GO